看病5分钟,医生给我开了N个检查

没去过医院的朋友可能想象不到医院拥挤的程度和看病流程的百转千回。尤其是年轻气盛的朋友们,父母还算康健,自己也没经历过生养,身体抗造,有点小毛病休息一下,药房买点药就扛过去了,算得上是与医院缘分最浅的一群人(撒花)。到了医院才发现,问诊一分钟,检查一整天。量完了血压去抽血,抽完血拍片子,拍完片子做超声,做完了超声去留尿,有的时候更血腥,间断抽血,为了抽血干脆放一个留置针。


看病5分钟,医生给我开了N个检查_第1张图片

到医院十分钟,检查一整天丨图虫创意


这个时候,面对医院的陌生环境,等着一项又一项检查,生病造成的身体不适和精神压力,逐渐转化成各种情绪,委屈、担忧和无助慢慢变成愤怒,心态就要崩了:我是来看病的,才见了医生一面就让我到处跑,交钱还要被抽血不说,还过几天再来拿结果?省略内心一万字的吐槽……


为了让大家能在去医院之前做好思想准备,我想和大家絮叨一下为什么看病要做(那么多)检查。


太长不看版:


  • 为了要准确诊断

  • 为了要好好治疗

  • 为了确定能不能治


诊断更正确


朋友们可能被影视作品误导,以为去看病就是大夫看一眼(望)、听一下(闻)、问几句(问)、摸一会儿(切)就可以诊断开药了。大家千万别理解错了,以前那个年代大夫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辅助诊断。但凡有,哪怕是误诊率极高的银针试毒,都被他们用了起来。


现在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检查手段应用于医学领域,当可以获取足够多的证据时,医生们就能更准确地做出诊断和治疗,更接近疾病的真相。所以许多以前没有被认识的疾病现在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就是因为被明确诊断了


可一个人生病时有那么多症状,医生还不能判断出到底是什么病吗?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


流感季节,A同学发热、口干、鼻塞、流涕,自己吃了感冒药,过三天鼻塞缓解,但是发热温度更高了,还咳嗽不止,咳脓痰,听妈妈的话,计划到医院去输点液。到了医院,要先去发热门诊测量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末梢指氧饱和度),发现基本正常,还要做个鼻咽拭子(对,就是最近检测核酸要做的那个),好不容易等到结果出来:阴性。回到急诊,大夫问了诊,听了肺,还要去抽两三管血,拍片子。结果全都出来后,大夫诊断是下呼吸道感染,开了三天病假条,口服的抗生素和化痰药,嘱咐回家多喝水,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吃完三天药再来复诊,不适随诊。


同样的流感季节,B同学,发热、口干、鼻塞、流涕,吃了常备的感冒药,体温降下来了,但是不放心,想要去医院瞧个明白。到了医院,先去发热门诊测量生命体征发现基本正常,做个鼻咽拭子,结果提示甲型流感,大夫问了诊,听了肺,抽个血,结果回报后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开了三天病假条,嘱咐居家隔离,保持通风,回家多喝水,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抗病毒药开了一盒,不适随诊。


A同学和B同学都有同样的症状起病,但是到了医院做的检查项目不同,诊断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


很多疾病都可以表现出相同的症状,以常见的发热为例普通感冒、流感、肺炎、胃肠炎、肛周脓肿、关节炎、肿瘤等等都可能会发热。如果该发热时,大家都发热也就算了,但却有同一个病,有的患者发热,有的不发热的情况,就像今年的新冠肺炎,根据文献报道,无症状的感染者比例高达30%~40%。就算发热了,有人37.2℃就觉得不舒服,另外的人38.5℃却没什么感觉,测出来结果才知道发热了,这都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现象。


也许有人说发热没有什么指向性,咳嗽似乎比发热更有指向性。咳嗽说明应该是集中在呼吸系统的疾病,但事实是心衰的患者也可能会咳嗽,咽炎会咳嗽、肺炎会咳嗽、哮喘也会咳嗽。就算是肺炎引起的咳嗽,不进一步检查也很难区分出是细菌、病毒还是真菌引起的肺炎,而这三者引起的肺炎,抗感染的方案可是大相径庭的。


看病5分钟,医生给我开了N个检查_第2张图片

很多病都可能会有咳嗽的症状丨图虫创意


疾病太狡猾,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得病后表现出来就是成百上千种症状的组合,不是临床医生不想快速得到明确的诊断,是仅靠症状没有辅助检查,真的臣妾做不到啊。


症状是疾病诊断的线索和提示,但有某症状并不能肯定一定就患有某病,症状和疾病之间是无数个交叉的双向箭头。辅助检查就像助攻,增强或减弱箭头的指向性,有了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医生应用临床思维对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取舍和判断,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诊断。有时即使该做的都做了,仍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只能以概率来推断最可能的诊断,给予试验性治疗,先按这个诊断对应的治疗方案治一段时间,观察治疗效果来反证诊断的准确。


治疗更准确


很多时候做辅助检查,是为了更全面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俗话说就是:病到哪儿了,该怎么办


延续上面的例子,如果A同学来到发热门诊,进行生命体征测量时发现末梢氧饱和度偏低(用来评估人体中的氧够不够用的指标),这个时候就可以准确判断患者需要留院,需要吸氧,需要完善血气分析(也是评估氧够不够用的指标,比末梢氧饱和度更准确)。如果血压偏低,那么则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压、尿量,完善进行乳酸、生化评估组织灌注和肾脏、心脏等其他脏器功能检查,说人话,就是要做更多检查。


辅助检查可以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医生可以对患者做更加准确的分流,决定是应该门诊治疗还是住院,住普通病房还是住ICU,口服药物还是需要静脉输液,药物治疗还是需要机械辅助。这些都是需要辅助检查的证据才可以做出的决策。


看病5分钟,医生给我开了N个检查_第3张图片

医生可以根据辅助检查对病人进行分流丨图虫创意


举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一个已经用穿刺活检诊断为甲状腺癌的患者,仍然需要做各种检查来确定肿瘤的大小、有无侵犯和转移,并对肿瘤分期,这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的危险分层可以指导手术后其他治疗的方案,比如肿瘤足够小(小于1厘米),可能可以就切单侧甲状腺,肿瘤大一些,对侧又有结节,那么大概率就要双侧全切。单侧和双侧的手术切口、手术风险、术后替代治疗方案都有区别。


因此,检查对于病情的准确评估和精准治疗不可或缺


预估疾病的预后


对于严重的疾病,辅助检查还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如缓解率、复发率、生存率等


还是以甲状腺癌为例,组织学特征、分子学特征(简单理解成更高级的检查就好)都是预测预后的因素,监测相关的检查项目,可以对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复发病变进行评价。再比如,对于ICU里严重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评分来评价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的项目就是由一项项有意义的辅助检查指标组成的缺少了这些指标,仅仅靠医生的经验去判断,评估会变得不够系统,不够客观和科学。换句话说,就是可信度降低了,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做哪些检查,先做哪项检查,什么时候复查,看起来像是医生大笔一挥说了算的决定,但背后都有人文、社会、经济多个因素的考量,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需要医患之间更多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参考文献


[1]McIntosh K,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clinical features, uptodate Clinical Consultant

[2]Tuttle RM,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overview of management, uptodate Clinical Consultant


作者:举个例子妞

编辑:木易杨杨


看病5分钟,医生给我开了N个检查_第4张图片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果壳正在招聘副主编、编辑、运营经理等职位,戳这里查看更多岗位详情并投递简历。

AI等你来玩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病5分钟,医生给我开了N个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