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


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共和国将以最高规格向抗疫战士致敬!

  

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人民警察、快递小哥、建筑工人、新闻记者、志愿者……


在这场与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的“全民战争”中,我们见证了太多了不起的英雄故事,而盘点与铭记这些人和事,是在致敬这个社会担当奉献的精神,更是在积蓄这个国家砥砺奋进的力量。


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_第1张图片

今年1月,钟南山乘坐高铁的照片“刷屏”网络 苏越明 摄

  

84岁的他告诫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挤上餐车

  

2020年1月18日,当新冠病毒在武汉悄然肆虐的时候,一位84岁的老人以补高铁票的办法逆行赶赴武汉。

  

当时,这位老人坐高铁的照片刷屏网络:在奔赴武汉的高铁餐车一角,他满脸倦容,眉头紧锁,闭目养神,身前是一摞刚刚翻看的文件……他,就是钟南山。

  

这位告诫大家不要去武汉的八旬老人,在接下来的四天,开始了几乎昼夜不停的工作。

  

钟南山公开发言,强调疫情存在“人传人”现象,这个关键性判断改变了中国的抗疫进程。

  

有了早期的准确研判,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战“疫”,从武汉到全国,全面打响。

  

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这位80多岁的老人陪伴着14亿中国人度过最难的时刻。

  

“敢医敢言”,这四个字常年挂在钟南山办公室的墙上,这也是他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


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_第2张图片

3月18日,张伯礼在武汉进行指导调研。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72岁的他把胆留在了武汉,术后第三天投入工作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临危受命,在大年初三随中央指导组奔赴武汉。

  

在武汉的80多天里,张伯礼和同事进驻江夏方舱医院,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截至“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564名患者零转重症、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由于不分昼夜的高负荷工作导致胆囊炎发作,张伯礼在武汉进行了胆囊摘除手术。而术后的第三天,他在病床上又投入了远程会诊。

  

在张伯礼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了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张伯礼抗击非典时说的话,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再次肩负起使命,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写进了抗疫的“中国方案”。


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_第3张图片

坚守一线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新社发 柯皓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绝症院长”奋战在一线,甚至顾不上被感染的妻子

  

很多人到现在仍然记得这样一个身影——拖着渐冻的双腿、奔忙在抗疫一线的一位“绝症院长”。

  

张定宇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一名渐冻症患者。

  

就是这样一位自己也患有绝症的医生,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直奋战在一线,甚至顾不上被感染的妻子,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张定宇的这句话曾让全国网友泪目,更阐释了一位医者坚定的使命感。


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_第4张图片

陈薇(网络视频截图)

  

逆行的“病毒猎手”,她让中国的疫苗越来越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由军队抽组的军事医学专家大年初二紧急深入武汉,全力进行科研攻关,支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学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就是这支队伍的领头雁。

  

在军事医学专家组刚抵达武汉时,陈薇带领专家组1天内就完成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并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以及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

  

在武汉,陈薇率领团队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

  

2020年3月,重组新冠疫苗在武汉启动一期临床试验,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4月,疫苗二期临床试验启动,8月,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

  

这位军人率领的团队让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速度”。

  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_第5张图片

杜斌手捧同事们准备的鲜花,露出开心的笑容。(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官微)

  

打满“全场”的重症专家,不赢就不退!

  

8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乘飞机回到北京,抗疫英雄终于回家了。

  

2020年的除夕,杜斌是在武汉抗疫“风暴眼”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里度过的。协和援鄂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重症病房后,杜斌被任命为临时科主任,为了指导新来的队员们熟悉工作内容,他在病房里常常一“泡”就是10个小时。

  

4月15日,最后一支国家医疗队离鄂,八位专家组成员进驻七家重症定点医院,在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他们被尊称为“重症八仙”,杜斌就是其中之一。

  

之后从武汉到哈尔滨到北京再到乌鲁木齐,杜斌打满了抗疫“全场”。

  

疫情期间,还有很多像杜斌一样拼尽全力,坚守在最前线的医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不打赢这场战‘疫’,不退!”


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_第6张图片

汪勇为老人送“关爱包”。顺丰供图

  

害怕到腿抖的快递小哥,成了“生命摆渡人”!

  

汪勇,今年35岁,疫情期间,这位普通的快递小哥瞒着家人,做起志愿者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他也被称为“生命摆渡人”。

  

最初,汪勇的护具只有一个N95口罩。就是在这种近乎“裸奔”的状态下,“害怕到腿抖”的他开着私家车,义无反顾来到金银潭医院,接送医护人员。

  

疫情期间,他还与伙伴们多方联系,对接多家饭店、肉菜供应商以及其他爱心资源,让7800名医护人员和一线志愿者吃上了热乎乎的中、晚餐,搭建起一条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线。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让人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守望相助。


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_第7张图片

武汉疫情期间,湖北公安县斑竹垱镇95后医生甘如意因4天3夜骑行300多公里,赶往武汉医院上班而走红网络。

  

95后医生骑行4天3夜,只为尽快返回岗位

  

甘如意,24岁,是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士。武汉封城后,原本已经回到荆州老家休假的她,毅然重返武汉。

  

1月31日上午,甘如意带着在村委会办理的临时通行证,背起装了饼干泡面的行囊,骑上自行车向武汉出发。从荆州到武汉,距离300公里,经历了骑自行车、搭车、步行。

  

4天3夜骑行,她只有一个目的:“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疫情期间,还有很多年轻的90后像甘如意一样,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数据显示,在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90后、00后的年轻人有1.2万多名。


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_第8张图片

艾泽铭 图片来源:新华网

  

大学生顶着寒风志愿服务:没有缺勤过一天

  

疫情期间,艾泽铭作为北华大学大四学生,响应团吉林省委的青年防疫志愿者招募,顶着寒风在长春火车站、机场、老旧小区等地进行测温、消杀、登记等志愿服务,服务83日,没有缺勤过一天。

  

在长春火车站服务期间,每天晚上艾泽铭十点休息,凌晨两点多起床,下碗面,配着妈妈留给他的酱料吃。

  

他说,这样是为了给胃排空留足时间,以免穿上防护服后想去洗手间。近20天里,他几乎每天只吃一顿正常的饭,上岗前从不喝水,每天最早到岗。

  

艾泽铭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18岁到40岁,3万多名学生、退役军人等各行各类的吉林青年防疫志愿者成为了他的队友。


……

  

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我们一步步走向胜利!

  

这个国家,幸而有你。


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_第9张图片

制图:张舰元


来源:中国新闻网(ID:cns2012),作者:张尼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敬!这个国家,幸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