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近期的话题风暴中心。
关于它,有太多话题可以聊。
它是院线复工后上映的第一部国产大片。
截至目前,12亿的票房成绩在今天更有着特殊的现实价值——
疫情之后中国电影的「救市之作」。
当然,还有影片背后种种舆论争议仍然吵得不可开交。
抛开这些,鱼叔今天更想聊聊这部电影背后最重要的一个人——
管虎
管虎1969年出生在北京。
父母都是当时的知名演员。
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培养了他洒脱不羁的性格,以及对于电影艺术的热忱。
90年代他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创作之中。
这股热情,一烧就烧到了现在。
管虎属第六代导演,与贾樟柯、娄烨是同期校友。
但与「第六代」偏向自我表达、内在情绪,侧重展现人物迷茫游离的轻柔风格不同,管虎的作品一直都很「硬」。
这种「硬」,是体现在题材选择和拍摄手法上的。
《八佰》自然是不必说。
四百多人坚守四行仓库,抱着必死决心跟日军做抗争,故事是再「硬核」没有了。
事实上,管虎也是同期导演中第一个能够扛起如此大制作电影的人。
网传《八佰》的预算高达8000万美元。
巨额成本换来了无限逼近写实的战争场景:
炮火轰炸后的断壁残垣,泥泞中清晰可辨的尸体残骸,惨不忍睹的极刑现场……
角色也是被逼到绝境状态。
他们的脸总是很脏,衣服蒙着泥水炮灰,汗水混着血水怎么也擦不干净。
哪怕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也会说着「老子不怕」这样的台词大口喝酒。
事实上,在管虎的电影里,关注的都是小人物。
他拍《上车,走吧!》《生存之民工》,把镜头对准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群体;
拍《斗牛》,从农民誓死保护一头牛来展现残酷的抗战历史;
拍《杀生》,是一群乌合之众联手杀死了一个「不合规矩」的人。
这些角色以男性为主,蓬头垢面、不善打扮,浑身散发着野蛮而强劲的生命力,但最终又总是难逃悲剧的命运。
想必大家也发现了,这几部作品都有黄渤的参演。
事实上,黄渤之所以会走上电影之路就是靠管虎的赏识与鼓励,《上车,走吧!》是他出演的第一部影视作品。
之后,他又在管虎的鼓励下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正式走上职业演员的道路。
而他拿到的第一个重量级表演奖金马奖影帝,也正是凭借着管虎的《斗牛》。
可以说,没有管虎,不会有现在的黄渤。
这似乎也能解释了,为什么《八佰》可以号召到如此多的优质演员,甚至是非专业演员也能被调动起充分的情绪入戏。
管虎的作品,乍看之下似乎特别「硬」;
但细品,内里又有种独特的「柔」。
巧妙运用戏曲渲染气氛。
对岸的戏台班子,上演赵子龙「七进七出」,浩然正气;
小湖北的想象里,也两次把欧豪想象成了赵子龙,策马扬鞭。
在曹郁摄影的加持下,八佰战斗场景凄美诗意。
刚柔并济,艺术性与文学性的交融呈现。
白马作为「八百壮士」的精神意向多次出现;
雪夜冲锋更是华语战争片从未有过的画面。
再往细了看,还有诸多细节藏在背景之中。
刘晓庆的角色起初看似冷漠,但镜头一转,插着香的牌位说明了她其实是战士的遗孀。
小刀舍命冲桥,出发前把身上的西服丟给了路边的乞丐。
在管虎的硬核外表下,有着情感充沛的悲悯之心。
管虎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在于荒诞感。
《八佰》最巧妙的一个设计,就是在聚焦四行仓库内战争残酷的同时,用苏州河对岸灯红酒绿的租界作对照。
一边天堂,一边地狱,血肉横飞与歌舞升平。
战争的荒唐,不言而喻。
隔岸而望的视觉对比,不仅是奇观的需求,也是情绪维系的纽带。
两边的情绪,从一开始的对立,到最后的融合。
对岸的平民百姓起初是散沙般的,开赌场的、打麻将的、唱大戏的,眼前只有自己的利益。
在乎的不过是「日本人是不敢打到租界里来的」。
但影片最后,对岸的人民群情激愤,冲破铁丝网向对岸伸出手,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所有人的意志都凝结在了一起。
管虎以此建立了迫切的仪式感。
它并非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视觉冲击,背后有忠勇气节的精神核心作支撑。
饱满而强烈。
这种仪式与荒诞的交织,在管虎以往作品中也是一脉相承。
在最现实的主题里,呈现最荒诞的故事。
另一部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助黄渤拿下影帝的《杀生》。
影片讲述在西南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里,村民牛结实(黄渤 饰)离奇死亡。
村里上报是瘟疫所致,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全村都参与其中的谋杀案。
牛结实生性顽劣,但秉性不坏,在村里最年长的老祖去世后,长期侍奉在旁、为其输血的马寡妇被要求陪葬。
实际原因,是因为她长得太美,怕乱了其他男人的心。
而牛结实却忤逆众人,把马寡妇救了下来,留在家里照顾。
这一行径自然不为传统、保守的其他村民所容,因此他们策划了一场以「谣言」为武器的围剿。
不仅想要杀死牛结实,更要杀死马寡妇肚子里牛结实的孩子。
牛结实意识到杀机后,他本可以逃跑。
但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和未来的孩子,他毅然选择自杀,主动实现村民们想要的结局。
实际上,在他被发现的时候,人并没有死。
只是他心如死灰,已经与尸体无异。
整部影片阴冷、灰暗,长期与世隔绝的村民们信奉极端的集体主义,行为处事有着如宗教般的仪式感。
这群乌合之众毫无自主与自觉意识,泯灭个体,心照不宣地参与到对牛结实的谋杀之中。
牛结实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人而被排挤;
但在那个高度统一又严重畸形的集体内,他又似乎是唯一「正常」的人。
片中大量的符号和隐喻值得深入解决,探讨的主题更是可以升华到现实层面之中。
看似荒诞不切实际,却恰恰触摸到了以往掩藏在现实之下的核心的东西。
这与《八佰》中的白马、赵子龙、京剧等意向也都是遥相呼应的。
这些隐喻色彩的镜头,试图营造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让现实世界的荒诞感,来得更加直观。
《八佰》的上映命途多舛。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
但对管虎来说,我想他可能已经习以为常。
因为他的作品,从来都不一帆风顺。
要知道,离经叛道几乎是刻在第六代导演骨子里的关键词。
贾樟柯、王小帅、娄烨,哪个没经历过这样的风浪。
而如前文所述,管虎又是其中特别「硬核」的。
他的导演处女作《头发乱了》,主题是表现90年代青年一代人的迷茫,选择的载体是当时最为盛行的迷幻摇滚乐。
摇滚还不够,又加入了警察与逃犯的组合,让冲突的演化更为强烈。
100分钟的片子,据说前前后后改了一年,剪了一千多尺的胶片才通过审查。
新世纪初,他开始拍摄农民工题材,从个人表达转向社会思考。
不可思议的是,农名工明明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景观,但在银幕上却近乎透明。
管虎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和电视剧《生存之民工》,是目前为止仅有的制作优秀的民工题材影视作品。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尤其是后者,豆瓣评分9.5,达到了国产剧的口碑上限。
而他执导的另一部重量级警匪大戏《黑洞》。
讲述某一新兴工业城市的副市长之子在「优秀青年企业家」的头衔之下,实际是走私贩私的黑社会头目。
这样的题材,放今天绝对是谁都不敢碰的。
更别说《杀生》这样抨击极端集体主义和领袖崇拜的黑色电影。
管虎在有限的创作环境下,将题材和尺度探索到了极致。
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他这样的创作者。
近几年,管虎的创作方向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过去偏晦涩小众的艺术片,到如今更大制作的商业片。
2013年,集结了刘烨、张涵予、黄渤三个「戏精」的《厨子戏子痞子》是他首部票房破亿的作品;
2015 年,《老炮儿》上映,拿下超9亿的票房。
在去年原定的上映期,《八佰》曾一度被预测有30亿票房。
今年非比往常。
但目前12亿的成绩,对奄奄一息的国内院线市场,也足以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无论争议如何,《八佰》担纲起了大片的责任,重振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信心,是既定事实。
管虎的票房号召力,也已经跻身国内导演的前列。
更重要的是,他不满足于纯粹的商业大片。
对现实的关注,对个体的关怀,是他注入每一部作品的精神力量。
也是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样的创作者,值得我们珍惜。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