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曾于里”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他是昔日‘央视一哥’,60岁无儿无女,叼着冰棍坐在街头。”
一段仅9秒的短视频,把沉寂多年的前《新闻联播》主持人张宏民硬生生拽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这段9秒的视频出现了三张图,配合文字和音乐渲染出了一种花甲老人为事业奉献一生却没有妻儿陪伴的悲凉氛围。
评论区一片惋惜之声。网友纷纷评论道,“聪明人干糊涂事”、“白瞎了这么好的基因,竟然不生孩子?”、“书都白念了!”、“活着有什么意义?”、“不是一个好儿子,不完整的人生”……
这集体“惋惜”和“批斗”场景,让人联想到今年6月,同样是在该短视频平台,未婚且无儿无女的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也在评论区遭遇网友的批评。
网友写道,“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让你再年轻30年,到了100岁,你的容颜难道还能保持30岁的样子,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到了90岁,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针对张宏民和杨丽萍的评论被搬到社交平台,遭到社交平台用户众口一词的批评。许多网友表示:都21世纪了,怎么还有人的观念停留在农耕时代?
评论者据此认为,我们的社会观念愈发保守和退步,落后的观念正在“回潮”。
短视频平台这类声音的存在,代表着社会观念在退步,还是这种观念一直存在,只不过在短视频时代,这类观念才在网络平台浮出水面?这种观念产生的土壤又是什么?
声援张宏民、杨丽萍的人,是否也有需要警惕的思想误区?
不是观念退步,而是退步的观念有了发声的地方
一些在大城市出生、成长和生活的年轻人,上了短视频平台后,三观屡屡被刷新。
比如短视频平台上有许多“求子”的视频,底下的评论常常“接健康男宝”“保佑让我女翻男”……
有许多孕妈通过非法B超后发现自己怀的是女儿,因为重男轻女,她们只能祈祷孩子的性别会翻转。
短视频平台上不时也会有一些宝妈分享自己女翻男的偏方,信誓旦旦地说按照偏方执行,就会实现性别翻转。
从科学角度看,所谓性别翻转当然是无稽之谈。精子遇到卵子的那一刻性别就已经注定了。但还是有一大批人对伪科学深信不疑。
再比如几天前刚发生的深圳安全员闻女乘客头发的性骚扰视频,也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热评第一条写的是,“偷拍视频发抖音的人啊,你获得了流量赚了钱,但是你毁掉了孩子的一生啊”,这条评论底下的热评写道,“女孩也没反抗呀,为什么要多管别人的事呢。”
因此有人说,只要你玩短视频平台的时间够久,总能让你碰到“毁三观”的言论。
短视频平台上“毁三观”言论到处出没,就意味着中国社会观念在退步?
其实不然。只能说,在短视频平台出现之前,这些思想和言论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当时这批人缺乏表达的平台和话语权。
并且,这群人并不是少数,相反,它是中国社会的主流。
如果你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几乎都是大学学历,平均每个人的月薪也轻轻松松破万。如果你在北京,月薪一两万,你还会觉得自己很“穷”。
但实际上,上过大学、月薪过万,你就属于中国社会里金字塔塔尖的那一部分人群。你认为你的观念代表了社会主流,事实是,因为你是精英,你掌握了话语权,发出的都是你的声音而已。
在前短视频时代,整个中文互联网其实是被城市精英所掌控的,他们定义着一切标准,带动着整个潮流的方向。浩如烟海的APP的目标用户,也是这群城市精英。
但短视频出现了,它将目标用户瞄准了更广大的下沉用户群体,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发声渠道,发声方式,他们无法定义自己,他们不知道如何寻找同类。短视频把他们汇聚在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一篇《残酷底层物语》的文章引起了广泛争议。这篇文章在短视频平台上发现了各种匪夷所思的“底层奇葩生活”:自虐吃玻璃、鞭炮炸裤裆、十五岁年轻孕妇、6岁纹身小孩等等耸人听闻、不可思议的故事……
显然,它们不是有了短视频平台后才存在的,是短视频平台让它们被发现。
同理,短视频平台上一批人认为张宏民、杨丽萍“无儿无女”就是“人生失败”,这样的观念在中国不少地区,本身就一直存在,只不过短视频平台让它们冒出来了。
这个观念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农耕时代价值观,觉得有家有业、儿女绕膝才是人生真谛。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亲戚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
换句话说,农耕时代的人重视家庭、重视成家立业,是出于一种实用性要求,成家就像是一份“事业”,生儿养女,世世无穷,才能养儿防老、家大业大。
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中国的发展仍不均衡,仍有广袤的地区停留于乡土时代,或者他们虽然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但思想观念并未跟上。他们不免认为,无儿无女的人是“人生失败”。
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多普遍,成家立业、传宗接代是人生标配的观念也就有多普遍。对于这样的观念,不能止于嘲讽,我们还需要帮助落后地区改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去了,上层建筑才会发生变化。
如果张宏民不“成功”
他就应该被可怜了吗
社交平台上声援张宏民、杨丽萍的人的一个重要论据是:你以为人家是“失败人生”,其实人家早就挣够了下辈子的钱了,可以无忧无虑吃喝玩乐地享受后半生。
或者罗列张宏民、杨丽萍所取得的种种成绩,说明他们在事业上有多少成功,是绝大多数凡夫俗子无法达到的。
论据固然没错,但它似乎也有这样一个潜台词:因为张宏民、杨丽萍的事业足够成功了,所以他们不婚不育、无儿无女,他们的人生才不是失败的。
但假若张宏民不是央视主持人,杨丽萍也不是舞蹈艺术家,他俩只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有着普通的学历、做着普通的工作,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的人生是“失败”的了?
或者说,“无儿无女的人生依然成功”是否是事业成功人士才能拥有的“特权”?普通人如果也信奉这一准则,那么人生就会被认定是“失败”的,我们会说:年纪那么大了还不结婚,很可能是娶不到老婆或者嫁不出去,亦或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必讳言,许多都市里的年轻人无形中认同这一逻辑:成功的人做什么,都是对的。所以他们亲昵地把富豪称为“爸爸”或“老公”,即便“老公”有不尊重女性的言论,网友们也一笑而过。
这是一种“成功崇拜症”。
“慕强”的同时,它会导致“鄙穷”。所以他们也调侃短视频平台上的人,是目光短浅的loser,一辈子的格局也只能那么大了。
这就是阿兰·德波顿说的,“既然成功者理应成功,那么失败者就理应失败。因此,在精英崇拜制度下人们致富无可厚非,同理,人们挨穷也不是没有缘由。正因为如此,一个人身份低微,其境遇固然令人同情,但一切也是咎由自取。”“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如果说,中国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的老百姓仍旧被农耕社会的价值观给绑架了,那么大都市里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年轻人,也很可能被自由主义时代的“成功崇拜症”给绑架了——“你只有赚到足够的钱,你才是真的成功”,“你只有买房买车有钱或有权,才是真的成功。”
社交平台上虽然没有短视频平台上那种“毁三观”的评论,但那种“成功”而不得的颓废风气也很严重。前段时间“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的说法很火,这种说法虽然自嘲为主,但自嘲背后也有着“真伤心”。为什么自嘲“废物”?因为985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的人生就是“失败”了。因为“鄙穷”,他们连自己也“鄙视”了。
这时,他们声援张宏民、杨丽萍,一部分原因固然是他们认为个体的选择值得尊重,但可能也有另外一个原因:张宏民、杨丽萍是成功人士。
二者殊途同归,折射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人生、对成功的定义还是太过单一、太过同质化了。文明开化的标志是,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不同、理解不同,不分贫贱富贵。就这一点,我们都还需学习。
Stop!不要走开!娱乐圈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儿~加入『腾讯娱乐』,开启通往贵圈探秘的宝箱,赶快戳『这里』,拿offer,带薪追星吧!
『热门推荐』您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