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是曹雪芹为《红楼梦》写下的结局。

也可能是我们为中国至少500万外卖骑手写下的结局。

9月8日,两天前。

《人物》发出文章《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
朋友圈、微博、知乎,瞬间炸锅。
微信端阅读点赞双10w+;次日知乎热榜话题第一,微博出现多个热搜。

文章的确撬动了那座“大厦”。

美团、饿了么相继发出声明,道歉加整改。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张图片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2张图片
先不论这些声明逻辑是否自洽、措施是否奏效、后续是否保证有效实行。

它们的确实现了企业最迫切的愿望——

平息事态
9月10日,今天。

Sir的朋友圈几乎没有对此事的后续讨论、转发。
知乎热榜再无关联话题。

Sir下午4点打开微博,相关话题热度最高的,热搜第46位。

一个小时后再打开,它已经被众多明星八卦挤出榜单。


是因为事情解决了吗?
不。
是因为我们察觉到了自身的无能为力。

是因为我们在呼吁和声讨之后,还是不得不在饭点打开外卖软件。

是因为。
我们自己也处在某个不断更新的系统里
事情会被解决吗?
Sir想较真。
魔盒已然打开,能做的只有面对。
今天的文章,就聊聊那个始终被回避的问题——

这场人VS系统的竞速。

系统、系统里的你我,将去向何方。

哪怕答案无可奈何。


01
系统在哪
《人物》文章里,一个细节让Sir印象极深。
美团为了提高骑手安全意识,会在骑手接单过程中不定时弹出安全教育视频,让骑手停车看完才恢复正常接单。
似乎也没那么冷血?
真实情况是:
湖南的美团骑手阿斗说,一次送餐高峰期,他不得不停车在路边观看突然弹出的安全教育视频,结果被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撞倒,脚踝扭伤,被迫休息。 《人物》


讽刺吧。

讽刺不仅在于外卖小哥的窘迫遭遇。

更在于它暴露出企业疯狂追求效率、利润,必然牺牲员工人性的死循环。
这是此次外卖热点的根本矛盾。
也是我们第一个需要厘清的线索:
这不是某个公司的问题,而是(几乎)所有大型商业企业都难以避免的状况。

否则。

大型舆论讨伐,不过是又一次枪打出头鸟的宣泄。

只有饿了么和美团吗?

大多数寄托于算法的公司,都跟“人”产生过矛盾。
作者流水线式洗稿,满足以算法为基础的内容推送机制。


视频领域,也有过因算法而导致失控,涌入无数低俗扭曲的内容。


看似没有外卖行业的伤害来得触目惊心。

本质上,同样是把“人”驯化为规则下的工具。
再把时间往回推。

“算法”是新兴技术,却并不是什么新鲜逻辑。

从前它有别的称呼——
叫绩效,叫考核
无论称呼怎么改,榨取员工最大价值,同时控制最低成本,是企业的金科玉律。
开始,它需要你的能力。

筛选简历,设置面试、笔试,让你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

没完。

培养能力需要成本太高,转而榨取你的时间。
所以马云会说“996是一种福报”。

所以我们会在深圳南山、北上广CBD,看到彻夜的灯火通明。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3张图片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4张图片
如果时间还是太贵了?

还可以榨取的,就是血和汗。

远到100年前,美国就出现“血汗工厂”这个词。

世界上大型的公司,都被媒体用它形容过:富士康、耐克、古驰……

近到当下。
那些员工为公司牺牲健康,甚至生命的例子,络绎不绝。

《奇葩说》曾经抛出过一个议题。

“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该不该886?”

播出便引起巨大争议。

站在“老板”阵营的罗振宇、马东、李诞、薛兆丰,甚至站在精英阶级发言的许吉如,无一幸免被骂,扣上“资本家”的帽子。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5张图片
他们说错了吗?

至少在Sir看,他们的观点仍在可辩论的范围。

那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感?

太残酷

残酷在,不是他们说得不对。
而是恰恰对了。
这是我们潜意识中不愿意承认的共识。

所以,今天这道“辩题”的破题点——
我们不必以热血之名浪漫化“996”,更无法简单地用诗与远方去逃避现实中的激烈竞争。

把视野扩大。

去看见:系统、算法、潜规则,已在我们身边划出一个巨大的圆圈
去找准:“你”,在其中是什么位置


02 人在哪
别误会。

Sir并不是要把所有锅甩给吃人的“算法”。
而是在厘清技术发展的代价与风险后,该反思一个问题:
每天享受着算法/系统带来的便利的我们,是不是也早就被“系统化”了
真的有迹象了。

回到此次外卖事件。
于看客。

看到外卖员的心酸后,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怜悯与讨伐

这是《人物》文章下最高赞的回答: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6张图片
其他平台最多的声音也类似:

“我点外卖从来都不急。”

“晚到一点也没关系。”

“这就卸载美团饿了么。”

……
于平台。

舆论的沸腾后,第一时间选择公关的是“人情”

“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将心比心……”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7张图片
甚至于外卖小哥本身。
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你不干,多的是人排队要干。”
仔细想想。

问题出在哪——
我们对他人的关心,仅限于同情而非共情
我们对自己的审视,只敢看到价值却不敢提权利
算法的世界里没有“人”。

这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日益被算法包围的我们,也变得面目模糊。

Sir在昨天的热搜榜还发现这样一个话题:
#饿灵骑士#

上面是一张外卖配送截图,显示“骑士体温63.3℃”。

下面是一张电影《恶灵骑士》海报。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8张图片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9张图片
点开话题页。
你很难相信那样的情景:
所有人都在玩梗、抖机灵。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0张图片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1张图片
讽刺吧。
系统内的外卖骑士不像“人”,我们也没把他们当“人”。
正因如此——

一次亟待解决的矛盾艰难浮上水面,先是被“他真的很不容易”的喟叹轻飘飘略过。
再被嘻嘻哈哈的恶搞覆盖,石沉大海。

没办法。
这是一个没有时间回头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那只蒙着眼睛绕圈的驴。
我们都在被“系统”推着走。

于是。

你一边呼吁着996、007的反人性,又只能心惊胆战地适应着社畜角色。
前脚,你刚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炫耀,国内生活多么便捷,经济发展多么蓬勃,后脚就为外卖小哥的遭遇感到心碎。

荒诞吗?
正常。
因为我们需要在不多的休息时间吃到一盒新鲜快捷的外卖。
然后重新回到属于自己的赛道上飞驰。
因为我们需要和更大的利益成果紧密站在一起。

以“我是一份子”的荣耀,来麻痹“我到底为了什么”的无奈。
Sir承认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失语。

不是懦弱。

正因出卖“自己”来得如此让人心酸。

学会真正用一个以平等而完整的“人”去看待系统中的每个个体,才更加值得尊重。


03
系统与人,人永远是鸡蛋
如果不刹车,我们会被推向哪里?
回到影视里找答案。

以下一幕,你绝对不想在未来看到。

未来世界,人类科技飞速发展。
一婴儿呱呱坠地。

TA的未来会怎样?会从事什么工作?会活到多少岁?

放在当下,父母会兴奋地讨论,让宝宝抓阄。

没有。

一部机器轻轻扫过婴儿的额头。

“嘀——律师。”
下一个。

“嘀——地盘工人。”
……
什么机器这么神奇?
算法。
超强算法。

这是《西部世界》第三季对“系统”的未来想象。

“雷荷波”,英塞特公司研究出的处理系统。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2张图片

雷荷波相当于数据处理器,能通过算法产出策略。


无休止的算计,以效率、科学为名。


它强大到,能通过数据预估人类历史——


2019年12月18日 华盛顿 第四十五任总统弹劾 (已在现实发生) 2020年5月20日 印度尼西亚 生态系统毁灭
2024年12月9日 布宜诺斯艾利斯 美国总统候选人遇刺
2025年10月9日 巴黎 热核武器袭击
2037年 莫斯科 俄国第二次内战
2058年2月27日 未知地点 重大/临界事件

一个极端化的假设,却实际地展示出——科技面前,“人”毫无还手之力
首先,剥夺你的选择

听起来很高级:

它能具化潜能,为客户指定最合适的人生方向。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3张图片

在你出生之前,以及成长的每一步,它都在采样数据,并以此数据指引着你下一步怎么走。


注意,是采样所有人的数据。然后综合数据,给你一个标准、安全的最优解。


想特立独行?没门。


当然有人会想——


我至少不用迷茫,乖乖按着路线走,一辈子不好不坏,也没差吧。


“系统选择”的欺骗性就在这。


它让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走,同时让你觉得,跟着大家往前走,是你自己的选择。

万一你觉得不对劲?

好办。

它慢慢剥夺你的情绪

当下算法,通过给外卖员不断派单,缩短时间,增加半径,所谓“优化”。
未来算法高级多了。
它为每个客户都准备好一盒“芯片”。每天内服一片,就可以通过它来连接平板电脑,控制自己的情绪。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4张图片
烦了,累了,来一片。

明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最后,也是一锤定音。
剥夺你的希望。
Caleb就是这样一个人。
女主德洛丽丝带他到一家餐厅,告诉他:

你每年的2月23日都会来这里点同样的东西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5张图片
Caleb说,“你是在监视我吗?”
德洛丽丝:“不是,是有东西在监视你。”
Caleb立即明白了,噢不奇怪,大数据嘛。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6张图片
嗯,大数据似乎没什么大不了。
直到女主给他看自己的“档案”。
里面有事无巨细的“评分”:
社交评分:2.7 职业评分:3.6 ……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7张图片

评分会同步所有企业、用人单位,只有他不知道。

所以系统给他的设限:再努力也只能当个建筑工人。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8张图片
不止。

系统根据他的忧郁症病史,服药记录等信息,计算出他会在10-12年内自杀。

连地点都算好了,海边。

对,凯勒真的曾经偷偷深夜来到海边。

《西部世界》里,德妹把“雷荷波”称为“伪神”

两层含义。
第一层,真正的神明,是系统背后的制定者。
第二层,这个神明没有赋予人们希望。
夸张吗?

把视线投向周围。
就说Sir比较熟悉的影视圈。

最早靠“算法”发家的流媒体巨头,网飞。

早期靠强大的数据采集和用户推算,投拍一系列优质影视剧。

最典型一个例子,《纸牌屋》。
从BBC制作转到网飞制作,主演凯文·史派西一开始是犹豫的。
可网飞只用一句话就说服他:

“算法已经算好了,只要你在,《纸牌屋》会继续火。”
于是在2013年Netflix的工程师们发现,喜欢BBC剧、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和老戏骨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的用户存在交集,一部影片如果同时满足这几个要素,就可能大卖。

后来呢。

大量用户涌入,网飞愈加信奉算法至上。

把原本用户给影片评价的打分系统,改成更容易计算喜好的“赞”和“踩”。

结果,网飞的确在全球快速涨粉;另一边,我们却越来越多地对“网飞出品”失望。

因为根据“算法”,大多数人都爱看肥皂的、刺激的、狗血的。

Sir还想提一个导演。


新海诚。


一个原本非常作者化、表达私人化的动画导演。


但慢慢地,他变了。


不管是《你的名字。》,还是《天气之子》。


掌握更多资源后,他逐步放弃个人化表达。


反之,奔向商业化生产。


组建分工明确的大型专业团队,把故事的情绪曲线精确到每分钟,完全舍弃以前偏好的低落结局。


△《你的名字。》每分钟都被新海诚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作品形式,也从精致唯美的短片——


《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时长分别为1小时,和46分钟。


到标准模式的商业大片——


《你的名字。》106分钟,《天气之子》111分钟(中国大陆版113分钟)。


Sir不否认新海诚想突破,想改变的进取心。


新海诚不是第一个了。


纵观全球,不少导演都进入了赛博朋克的修罗场


正如此前马丁·斯科塞斯对“漫威电影”的担忧:

它们名义上是续集,在精神上是翻拍,里面的一切全都是官方盖章的,因为不可能有其他的方式。这就是现代系列电影的本质: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审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到它们可以被消费。

这就是当下许多商业电影的“信仰”:


大数据,代替导演表达;情绪表,代替剧作结构;算法筛选,代替光影解析。


这是一种进步吗?


Sir只觉得这些作品,越来越没有“人味”了。


影视圈外更残忍。


年初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里有这样一个细节。


当人与系统的较量无解时。


福耀集团找到一种越过问题的解决方案

实现工厂自动化。

越来越多标准化的工作,被机械臂一步步取代。

它们不出错,不喊累,不提额外的要求。



解放劳动力?

纪录片结尾,领导们踏着自信又坚定的步伐,指点车间,排兵布阵。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这四个人取消掉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_第19张图片
“取消”。
这词用得准确又冰冷。
可谁能保证,这“取消”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只要我们继续轻易投诚“系统”,继续放任对“人”的漠视。

外卖小哥。

地盘工人。

车间工人
程序员。
……

最后。

嗯,真干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奥利奥雪糕、小津安4郎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相信我,诺兰新片没那么难懂

九月新片都给你盘好了(不只两部要炸)

一集封神,我保送他年度最佳

这刷屏的垃圾不抵制不行

懂不懂「信条」真没那么重要

「花木兰」4.9了,这些话我还是要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