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WSGI
Web框架 -- flask
客户端也就是浏览器,输入地址如 www.baidu.com ,然后dns会找到这个域名对应的ip地址,从而向该ip地址的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到请求,根据请求的内容,将页面信息再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再解析内容最终暂时给用户。
如果我们想独自完成整个流程的处理是非常麻烦的,比如 当你输入一个 域名,dns是如何解析的,解析完又是如何把请求数据封装的,封装完又是如何在网络间进行传输的,传输完服务器那边又是如何接收的,接收完又是怎么解析的,解析完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的url进行不同的处理,再查询数据库,最终再返回给前端,前端再把信息以一定得样式显示给用户,所以说为了让后端开发程序员把精力更多放在业务相关的逻辑上面,出现了服务器,以及web框架。
服务器 就是 为程序员 解决了 接收浏览器请求、解析请求 以及将 服务端处理完的信息返回的结果 再发送给客户端,当然这里面涉及的问题非常多,例如高并发问题。wsgi 接口就是一个python内置的服务器。
下面我们使用WSGI来接收一个客户端发送过来的请求,然后再返回一个消息给客户端
hello.py
# encoding=utf8
def application(environ, start_response):
start_response('200 OK', [('Content-Type', 'text/html')])
print(environ)
body = 'Hello,%s!
' % (environ['PATH_INFO'][1:] or 'web')
# 返回的数据必须是byte类型
return [body.encode('utf-8')]
参数1: wsgi将浏览器发送过来的所有请求信息放在了environ变量中
参数2: start_response函数,通过这个函数可以将返回信息发送给浏览器,这个函数接收两个参数。
第一个参数是General中的status code状态码
第二个参数是一个list,这个list中的每一个元素是一个tuple,每一个tuple又包含两个 str,每一个tuple代表response header中的一行信息。
server.py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能够猜测到这个application函数肯定不是我们自己去调用的,因为它的参数包含了请求信息,而请求信息是浏览器发送过来的,所以肯定是服务器帮我们调用的。
# encoding=utf8
from wsgiref.simple_server import make_server
from hello import application
# 创建一个wsgi服务器对象, 同时绑定ip地址,端口号,以及处理http请求的函数
httpd = make_server('', 8000, application) # ip地址如果写空,则会绑定本机上所有的ip,包括虚拟ip
print('Server Http on 8000')
# 开始监听该ip地址以及该端口所收到的请求
httpd.serve_forever()
由于我上面 make_server中的第一个参数传的是一个空字符,所以我可以通过下面任何一个IPv4地址请求到我的wsgi服务器
web框架 , 由于服务器需要根据不同的url做出不同的逻辑处理,但是 wsgi接收到的浏览器发送过来的请求信息全部都放在了application函数的environ中,也就是说你想对不同的url做出不同的处理还必须经过这个application函数,也就是我们必须在application函数体内从environ变量中取出url的路径,然后再判断分别去调用不同的函数去处理该请求,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并且不利于后期的维护。
def application(environ, start_response):
method = environ['REQUEST_METHOD']
path = environ['PATH_INFO']
if method=='GET' and path=='/':
return handle_home(environ, start_response)
if method=='POST' and path='/signin':
return handle_signin(environ, start_response)
...
所以出现了web框架,比较常用是flask。
使用前先安装
pip install flask
使用如下
# encoding=utf8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from flask import request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 methods=['GET', 'POST']) # ip+端口 就代表 / ,即根目录,这个请求就会被该函数处理
def home():
return 'Home
' # 返回内容就是字符串,不用想wsgi一样转换成byte
@app.route('/signin', methods=['GET']) # url中输入 ip+端口/signin 就会被这个函数处理 ,注意通过url输入地址访问的均是get请求
def signin_form():
# action 代表提交的地址,method代表提交的方式
# input中的name属性代表将该文本框中值传递到后端,后端接收该值的变量名
# form标签是表单,当点击提交按钮时 form标签围住的区域会被传递给服务器,
# 服务器接收时,会用input框中name属性的值作为变量名,然后用这个变量去接收对应的值
return '''
'''
@app.route('/signin', methods=['POST']) # 这个请求是通过点击登陆按钮,然后触发表单提交事件,表单提交设置的是POST函数
def signin():
# request中存放了请求信息,从request对象读取表单内容:
if request.form['username'] == 'admin' and request.form['password'] == "123456":
return 'Hello, admin!
'
return 'Bad username or password.
'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 通过run函数启动服务器
效果
登录页面 。密码 : 123456
效果
登录页面。 密码 1111
效果
通过上面的示例,大家肯定能看出来,return 后面直接跟的是 前端页面的代码,显然这样非常不合适,这就叫前后端耦合。其实通常前端程序员将页面的模板写好,我们输入url向后端发送一条请求,后端将页面返回但是不是通过上面的方式直接在return后面写前端代码,而是直接返回一个别人写好的前端页面,页面中显示数据的位置,被el表达式,或者一些框架预先占好位置,然后通过一些前端框架实现当页面展示到浏览器时,自动再向后端发送请求来获取数据,后端返回数据,浏览器再将数据放到指定的位置。
如下是 前端通过vue框架 在table中占位置
如下 是前端 通过ajax,在页面加载完毕后向后端发送请求获取数据
再通过vue框架,将返回的数据放入页面中展示给用户
下面是 java 将信息返回给前端的代码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们上述python 的使用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下一篇文章我将展示如何用python实现上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