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定律六:马太效应与鸟笼逻辑

1、马太效应

1.1 来源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三个仆人原先的财富是一样的,到最后却相差悬殊。最终差距的形成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王回来前,他们各自去做生意,这时的差距是他们自身因素(如努力)造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国王回来后,国王对他们进行奖惩,这时的差距是外界原因造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第二阶段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建立在第一阶段的结果的基础上的,而第一阶段的结果又取决于自身的因素,所以开始时自身因素的一点小差异导致了后来的差异,再后来,差异进一步放大,连锁传导使得马太效应产生了。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1.2 启示

    在教育领域,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多,社会兼职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立的。在科研领域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被垄断,从立项、评选、经费分配基本由少数专家控制。尽管某些项目从立题到完成与一些专家没任何关系,但是,无论立项书还是最终成果也必须将某些知名专家的大名冠于首位。这样一来,一般学者的劳动果实都成了专家的“成果”,使少数专家成了科研寡头。据说,某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几位知名评委瓜分。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等等。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在品牌领域,积聚品牌资本是顺应企业占领市场最高点的现实需求。品牌资本是全球市场消费革命的源动力,不仅涉及到生活领域,而且也涉及经济金融领域。人们在追求生活品牌的同时,对金融也必然有品牌的要求。国内的企业如果不培育自己的品牌,将来就难以满足这些日益高新化的需求。


   某个行业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价值越高,其忠实的消费者就越多,势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大。反之,某个行业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知名度越小,品牌的价值越低,其忠实的消费者就越少,势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小,将导致利润减少,被市场淘汰,其让位的市场将会被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或服务代替。在品牌资本领域内就是普遍存在的市场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星巴克公司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创造了成功的奇迹,在华尔街,星巴克早已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安全港,过去十年间,它的股价在经历了四次分拆之后攀升了22倍,收益之高超过了通用电气、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微软以及IBM等大公司。是什么创造了星巴克奇迹?将星巴克一手带大的舒尔茨回答:“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与合作者们相互信任,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高速发展中,保持企业价值观和指导原则的一致性。”


    苹果手机的成功无疑是马太效应的最好例子,虽然苹果手机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与缺陷,但是依旧一上市就卖断货,一机难求,苹果手机是后诺基亚时代的领军品牌,纵使三星、HTC、小米品牌再努力也被世人认为是苹果手机的追随者,模仿者。


    但马太效应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在于缺乏辩证思维:一方面,只看到事物发展的短期趋势,只反映了数量方面的变化,忽视了性质的变化,不能用于分析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事实上,在客观世界,任何事物都遵循发生-发展-成熟-衰老-灭亡的规律,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另一方面,不具备普遍意义,只是对短期趋势理论的一种假说,难以证明普遍的真理性。比如,难以解释在很多领域存在的“后发优势”现象。

2、鸟笼逻辑

2.1 来源

    鸟笼逻辑来源于一个故事。甲对乙说:“如果我送你一只鸟笼,并且挂在你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乙不以为然地说:“养只鸟多麻烦啊,我是不会去做这种傻事的。”于是,甲就去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挂在乙的家中。接下来,只要有人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乙:“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死了啊?”。不管乙怎么解释,客人还是很奇怪,如果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人们开始怀疑乙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乙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这样比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要简单得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这种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些创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大多数就是来自于传统和习惯。

2.2 启示

    很多人小时候玩过这样一个游戏:你先不停的说“月亮”,别人问:“后羿射的是什么?”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月亮”。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惯性思维有时会起到非常不好的影响,这是因为惯性思维往往会束缚我们的思想,造成一些问题无法很好的解决。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打破陈规,勇于和善于创新。


    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钓鱼。两个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隔不了多久的功夫,均大有收获。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看到这两位钓鱼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有几分羡慕,于是都到附近买了一些钓杆来试试。


    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毫无结果。对于那两位钓鱼高手,两人的个性相当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只顾自己独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一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诀窍,而钓到一大堆鱼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对方欣然同意。


    教完这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 同样也传授钓鱼术,依然要求每钓十尾须回馈他—尾……


    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不仅得到了一箩筐的鱼,还结交了一群新朋友。另一方面,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有享受到这种服务人群的乐趣。当大家围绕着其同伴学钓鱼的时候,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


    这个故事其实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不妨偶尔尝试突破鸟笼逻辑,进行发散思维,也许在鸟笼之外我们会发现还有另外一片新天地。


    商家经常利用鸟笼效应来让消费者买更多的东西,低价或者亏本卖给消费者一个精致的桌子,我们把桌子放在房间里,过段时间,可能会发现,椅子太旧了和它不搭配,于是去买一把高档的椅子,之后,你发现书柜放到桌子前太不搭配了,越看越不舒服,于是又花钱把书柜换了……


    商家就成功的利用了鸟笼效应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如果用之适当,还可以成为生活的小帮手。如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要总是喋喋不休地跟他重复读书的重要性。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摆放一些儿童读物,也会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客人拜访的时候,说上一句“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那么羞红了脸的孩子肯定会在客人走后乖乖地端起书本。


    在合理利用惯性思维的同时,我们要突破习惯思维,这样才能有更加长远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我们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也不要使自己陷于“鸟笼逻辑”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要敢于变通,尝试新举措,突破传统观念,逻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进行推理,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