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招聘进入2.0时代: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已经进入死局?!

youjobit小编注:在线招聘行业,新老模式对抗已经愈发激烈。新型的招聘网站有招网来势汹汹,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这些前辈,“年轻人”们已经有些失去耐心。他们断言:传统招聘网站的命运是腹背受敌、彻底衰落。

2014年6月12日,有17年历史的招聘网站“老前辈”智联招聘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在线招聘业第二家上市公司——早在2004年,它的老对手前程无忧就已经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5月6日向纽交所递交招股文件后,智联连续拿出4版修正稿,到6月12日敲响上市钟,前后不过30多天,成功地打了场闪电战。

按上市当天收盘价计算,智联市值7.32亿美元,仅为前程无忧(18亿美元)的40%。但用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话说,晚了整整10年,市值不到对手一半,智联终于和老对手站上了同一条起跑线。

与在线视频、在线旅游等行业相比,在线招聘市场规模不大。艾瑞咨询估计,2014年在线招聘市场整体营收将为39.2亿元。过去10年,场子里上演的是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的“三国演义”,直到2014年春天,一些“年轻人”从市场上冒出了头来。

短短半个月,8500万美元涌入这个行业。先是上线只有8个月的垂直招聘网站拉勾网3月末宣布获得500万美元A轮融资;而后成立不到两年的猎上网宣布了来自IDG和华创资本的千万美元金额的A轮融资。到4月中旬,主营猎头业务的猎聘网完成了C轮7000万美元的融资。

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这些前辈,“年轻人”们已经有些失去耐心。他们断言:传统招聘网站的命运是腹背受敌、彻底衰落。

来叩门的不只是这些年轻的“野蛮人”。今年年初,分类信息门户网站赶集网也将重心转移到招聘,CEO杨浩涌很豪迈:“目前赶集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前程无忧。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他计划在两年之内赶超前者。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没有理由袖手旁观。2月25日,LinkedIn推出中文版“领英”,5月23日,在京举办大型线下活动。4个星期之后,在发给用户的邮件中,LinkedIn中国宣布其会员已达到500万。

在领英举办线下活动的同一天,新浪微博宣布推出“微招聘”服务。新浪方面称,微博上有求职需求的活跃用户达到1亿,同时还有70万认证企业。他们要做的,是把彼此需要的双方连接起来。用新浪微博CEO王高飞的话说,“微博就是一个求职者的大平台。”

这个沉寂多年的市场,忽然喧闹起来了。

“老前辈”不甘寂寞

互联网招聘的“老前辈”中,有些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至少在目前。

5月8日,前程无忧发布了2014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据称,公司第一季度总营收为4.3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净利润为1.185亿元,同比增长8.9%。最值得留意的是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3.015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长原因是使用这一服务的独立雇主从去年同期的20.6万名增加到了25.9万名。

与此同时,智联招聘也透露,其2014财年第一季度总营收为2.557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网络招聘营收为2.036亿元,同比增长13%,占总营收的80%。而4198万元的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尽管营收不过前程无忧的6成,净利更是刚过三分之一,毕竟还在增长。

几乎同时诞生——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是1997 年,前程无忧是1998年——的3家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上市后一骑绝尘保持盈利;智联招聘几经波折终于在2011年艰难扭亏;最命途多舛的当属中华英才网。

2005年4月,中华英才宣布与全球最大的网络招聘供应商——美国的Monster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者以5000万美元收购其40%股权成为股东。2006年、2008年,Monster又两次出资,以1.94亿美元收购剩余的55%股权,中华英才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但从2010年开始,中华英才市场份额持续走低。在2012年第3季度,Monster亏损高达1.942亿美元,主要原因就是计入了中华英才2.33亿美元的亏损额。2013年初中华英才再次被出售,北京总部大约一半员工被裁并拿到离职补偿,没拿到补偿的在职员工闹出了集体抗议事件。

其实Monster的日子也不好过。

2013年《福布斯》杂志评选美国十大招聘网站,曾经垄断美国传统招聘市场的Monster仅仅排在第6。这家全球最先上市的招聘网站如今股价已经跌去9成,每年的营收和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相近,市值却相差了30倍。

拉勾网许单单观点犀利:Monster代表的传统招聘模式在美国已经式微,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之类网站是Monster的学徒,“Monster的今天一定是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的明天。”

不过他也承认“明天”未必马上来临。10多年来,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培育了众多用户。之前没什么新公司对它们构成威胁,原因也在于此。一位虎嗅网友的评语一针见血:“直到死掉的那一天,中华英才网都没有改变服务方式。”

一直以来,传统招聘网站的服务广受诟病。因为主要收入来自于企业付费(展示广告、发布职位、下载简历),求职者的用户体验基本被忽视了。求职者冀望广种薄收,往往盲目地投递大量简历。所谓的系统匹配功能形同虚设,企业HR的邮箱被完全不匹配的求职简历塞满,连浏览一下的心情都没了。下一回合当然就轮到求职者陷入漫长的等待。

许单单将这种模式总结为“先批发,再零售”:“比如51job(前程无忧)通过打广告买了很多流量过来,其实就是批发来很多简历,然后再把这些简历零售给不同的招聘企业,赚取中间的差价。”这一模式导致网站成为“销售导向的公司”——“是卖东西的而不是做产品的”。

“老前辈”们显然不想被看作无法创新的“等死一族”。2013年,智联招聘就推出了一个新产品,针对中高端人群的招聘网站——智联卓聘。负责人王忠选是新加坡海归,回国攻读中欧商学院的MBA后,创办过便利店O2O公司,两年后加入智联。他向《财经天下》周刊解释,他们说的中高端求职者,是指年薪10万以上的人。他们注意到这个人群有独特的需求:第一,其中80%的人倾向于被动求职,希望机会主动找到他们;第二,觉得个人职场价值被低估,希望工作机会跟自己的能力匹配,不愿看到年薪三四万的工作。

智联卓聘设计产品时回应了这些需求。他们采用了跟投递简历反方向的思路——职位推荐。招聘方登录网站,搜索到合适的简历之后,可以点击“I want you”按钮——这是《中国好声音》带来的灵感,把职位投递给求职者,求职者只需要选择接受或拒绝。同时他还可以选择公开或不公开自己拒绝或接受的职位。假如你拒绝了年薪10万-20万的职位而接受20万-30万的,招聘方就会明白你对自己的估值在20万以上。

智联卓聘还引入了猎头。他们从智联庞大的简历库中筛选出优质的简历以吸引猎头。“然后猎头就会通过他自身、还有他的职位去激活我们的候选人。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场面——猎头获得了简历,我们获得了激活状态的候选人,候选人获得了更多的价值,找到更合适的工作。”王忠选表示。

求职者一旦接受了职位,就可以和猎头在线下沟通,而后双方可以在网站上相互评价——这是借鉴了电商的思路。如此一来,一个消费者(求职者)的评价可以帮其他消费者(求职者)判断,这件商品(职位)跟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匹配,这个商家是不是可靠。同时商家也可以指出这位消费者(求职者)是否诚信(有没有自称的能力)。

王忠选透露,目前为止,推出半年多的智联卓聘已经有2.5万个猎头入驻,提供的职位量是9万,展示职位推荐或评价的候选人则有100万。未来他们会向企业收费,而已经付出劳动的猎头则可以免费使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传统招聘网站努力开发中高端人才资源时,一匹黑马——不,一匹黑驴忽然杀进来搅局。

“找房子,找工作,找装修……啥都有”的赶集网,正将重心偏向“找工作”。

为什么集中资源做招聘?赶集网产品副总裁赵世勇向《财经天下》周刊解释:“中基层招聘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比高层的市场规模大得多,至少未来5年内这个趋势不会变,而且这还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而赶集的用户和这拨找工作的人很匹配。”

从赶集网App“工作通”初始页面上的关键词:行政、销售、司机、技工/工人,就可以看出赶集招聘的服务对象是以蓝领为主。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蓝领用户在无线端找工作的比例非常高。但在手机上录入自己的大段简介毕竟不方便,赶集的产品部门于是结合用户在无线端的使用特点推出“工作通”,采用C2B模式,即用户发送需求,企业响应。目前赶集网无线端简历量和PC端简历量已经持平。

赵世勇告诉记者:不同工种求职的难易度大不相同。比如保险经纪人、技术工人、销售需求量很大,企业招起来也特别急,但在高峰期——春节前后或暑假时根本招不到人,只能加钱招。相反司机、厨师之类,可能是20个人去争抢一个职位。企业就会对求职者的资历、背景、证书等千挑万选。

将招聘作为重点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涉及的类目非常多,人员和资源却相对有限。当招聘成为焦点,巨额的广告投放和人力倾斜引起了其他业务线的不满。但CEO杨浩涌在压力之下没放弃招聘战略。相关数据证实了坚持的价值:2013年通过赶集找工作的人次达到10.9亿,也就是日均300万人次。当年赶集招聘业务线营收同比增长180%。这是杨浩涌敢于向行业老大叫板的底气所在。

“年轻人”猎取功名

年初赢得资本青睐的“年轻人”们,其实并不是同路人,至少他们对猎头的态度截然不同:猎上和猎聘的业务围绕猎头展开,拉勾做互联网领域垂直招聘,却要屏蔽猎头。

IDG资本(猎上网投资者)副总裁牛奎光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中国猎头行业的发展是由跨国公司驱动的。1990年代开始的十几年是猎头迅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大爆发,市场对猎头的需求已经放缓了,“但IT行业是例外,中国互联网爆发,IT人才供不应求”。

对中国猎头市场的繁荣,猎上网CEO辛小蝶也有自己的看法:不管企业是大是小,自己急需的人往往也是别人急需的。而许多企业有相似需求,意味着这是供小于求的市场,企业很难收到主动投递的简历。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找做这件事能力和驱动力最强的人,也就是猎头。

辛小蝶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做猎头,不久创办自己的猎头公司。但在2012年底,她“革了自己的命”,关闭还在盈利的公司,创建了猎上网。10年猎头生涯,使她深知猎头和企业间存在信息障碍。她用滴滴打车来打比方,“在没有滴滴打车之前,出租车司机直到乘客上了车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如果对方要去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运营的时间成本会增加,而且到了陌生地方不容易接活儿,可能导致空载返回。”猎头们也有类似的问题。他们传统的接单方式是同客户公司一一进行沟通,但却无法担保客户的人才需求在自己擅长领域内。

与此同时硬币的另一面企业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他们经常会发现猎头对自己的需求理解得并不太准确。辛小蝶认为这是因为企业找错猎头,“肚子疼照心电图是看不出一二三的,猎头也一样。想找产品经理,不能让金融猎头来帮忙。就算他一年能帮客户推荐30个总监,他也帮不了你。”

猎上要做的是为猎头和企业搭建平台,利用互联网加速信息流通。他们按地域、行业、可以推荐的职位层次,对猎头进行了分类和标准化评估。用辛小蝶的话来说,这是在帮猎头提升服务效率。而后当企业把需求发到猎上网时就会有合适的猎头跟他们对接。另一方面,有专长的猎头可能不断接到同质化的订单,有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候选人资源。

与传统招聘网站不一样的是,猎上并不收取企业发布职位的费用,而是按照一定比例(一般在25%左右)抽取企业支付给猎头的佣金。他们还宣称要“对结果负责”,如果候选人没有通过试用期,将百分百退款给企业。

猎上网的对手猎聘网把大量广告投放在地铁通道,创始人兼CEO戴科彬同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邵亦波一起出现在广告上。戴科彬表示:“北上广工作3年以上的人坐地铁的很多。我需要打造品牌形象。所有人都是我的受众,三年以上的人需要他们去注册,三年以下的人需要他们知道猎聘是精英族群换工作的地方。”

戴科彬也经历过“求职难”。2008年辞去宝洁公司品牌经理职务后,他发现在三大招聘网站上很难找到合适工作,想找猎头又不知道哪家好,于是动念为中高端人才建立一个LinkedIn那样的职业社交网站。这个“看上去很美”的想法,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结果他只好成立一个猎头公司,把业务转到线下,网站则成了猎头公司的官网。他发现与白领市场的成规模不一样,猎头市场相对分散,许多公司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挣钱,不像国外的成熟猎头公司通过咨询等服务挣钱。他觉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

几经波折,猎聘终于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提供实名制互动平台,让企业、猎头和职业经理人三方实现互动。猎聘自己的说法是,这里已经聚集了6万多猎头、1100万个人用户以及10万企业用户。

为吸引猎头入驻,猎聘对其采取免费政策,猎头只要上传了职位就能获取金币,支付金币可以获取简历。为了减少猎头发布虚假信息赚取金币的现象,后来又将条件改为除了上传职位,猎头还要回复求职者、处理简历并获得好评。此外猎聘还推出了一个分级体系,求职者可从响应速度、处理简历的效率、服务专业性等方面打分,评定猎头的“星级”。

在传统招聘网站,企业客户经常购买的服务有职位发布、广告展示、简历下载。猎聘网对企业的收费也包括了这几项。对求职者的收费则被命名为“增值服务”,包括了简历置顶,简历群发,主动以电话、私信联系猎头或HR等等。

有趣的是,戴科彬似乎有点怀念做线下猎头的日子。拿到7000万美元融资后,猎聘网开始组建一个规模在一千人左右的人工服务中心。戴科彬认为,猎头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是鉴别高端人才、提供职业咨询等相对个性化的工作。而有一些相对标准化的“轻猎头”服务则可以由猎聘来完成——例如通过电话沟通来提高候选人名单的转化率。

许单单又要唱反调了。他认为是传统招聘网站不作为把许多用户拱手让给了猎头,“互联网行业招聘工作了三四年的产品经理和技术人员都要通过猎头。这种猎头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他估计未来中国猎头会从50万减少到20万,没有技术含量的猎头会被拉勾网之类垂直招聘网站“干掉”。

2011年,3位腾讯前员工许单单、马德龙、鲍艾拉一起创办3W咖啡,将其定位为“互联网的圈子”。据说,他们正是在这里想到:创业公司不容易找到合适的IT人才,程序员又不了解创业公司的需求,从用户视角改良、提供互联网领域的求职解决方案,大有可为。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拉勾网。

最初,拉勾想把线下的关系迁移到线上去,打造“互联网行业的LinkedIn”,很快以失败告终。3个月后重新上线——也就是现在的拉勾网,模式回归常态:企业HR发布职位,求职者上传、投递简历,尝试完成供需匹配。

许单单自诩拉勾网“擅于做产品,不会打广告”。至今为止公司总共才花了几十万广告费。四五十人的创业团队,只有一个销售,绝大多数人是做技术的。

为了更立体地展现招聘方,除了介绍公司、发布职位信息,拉勾网还可以列出创始人简介、微博地址、接受过的采访等等信息。求职者投出简历之后,还可以实现跟踪,不管有没有面试机会,总能很快收到回复:“已经查看简历”、“邀请面试”或“抱歉,您被拒绝”——大多直接来自用人部门。

“有时候HR反馈太快,用户都不相信是真人的回应,还以为是系统通知,我们不得不把反馈再延迟一分钟。”许单单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在拉勾网上,平均投4次简历就有一次面试的机会,在前程无忧你得投28次。”

匹配精准、反馈及时为拉勾吸引来了众多求职者。

截至6月底,拉勾网上的简历数量达到了25万左右,总投递量则接近300万份。使用拉勾网的互联网公司已经超过5000家,其中包括腾讯、百度、阿里等知名企业。每促成一个职位招聘成功,拉勾网会向企业收取500-2000元佣金。如果招聘的职位很高,则按薪水的一定比例收取。这样的收费模式,跟猎头很相似,尽管价格远低于猎头公司。就像许单单说的,拉勾在用自己的方式“干掉”没价值的中低端猎头,所以从一开始,这家网站就在努力屏蔽猎头。

与拉勾网模式相似的美国“弟兄”——IT行业的垂直招聘网站Dice.com,也许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拉勾网的前景。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中,Dice营收同比增长20.3%,达到6000万美元。Dice流量仅为Monster的二三十分之一,收入却是Monster的四分之一,而净利润甚至一样多。

“不速之客”LinkedIn

对赶集网的转型,至少猎聘等新秀还不用太紧张,更值得他们担忧的是来势汹汹的LinkedIn。

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去年做过一项研究,调查美国过去5年净收入成长最快的500家公司对互联网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结果显示LinkedIn已超越Facebook,成为大公司最常用的社交媒体工具。也是在去年,应该是某位用户开了个玩笑,LinkedIn上甚至还出现了招募教皇的消息。

LinkedIn于2003年上线,2011年在纽交所上市,目前股价在170美元左右,市值约为200亿美元,已是全球商务社交网站的巨擘。在《福布斯》杂志评选的2013美国十大招聘网站中,拥有2.3亿用户的LinkedIn占据榜首。

LinkedIn初创时,Monster这样的公司仍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招聘网站。LinkedIn的创新是在求职网页增加了Monster尚未涉足的社交模块。求职者可以在网页上创建职业档案,和访客互动交流。这一功能使得用户对LinkedIn产生依赖感,更加频繁地登录网站以及更新个人资料,而非只是在找工作时才想起登录。而对寻找人才的企业用户来说,这个内容丰富的职业档案资源库有巨大吸引力。

LinkedIn目前的收入中,招聘服务占到一半,广告占到30%,其余来自于高级订阅。用创始人豪尔的话来说,“广告商姗姗来迟,但它们确实来了。”不过LinkedIn仍然决定不过多依赖广告收入。目前普通会员使用LinkedIn是免费的,用人单位发布工作机会、使用招聘工具套餐以及搜索用户资料物色潜在候选人;求职者订阅职业信息以及索取联系方式,则都需要付费。

LinkedIn的CFO史蒂夫·索德罗前几年曾表示,LinkedIn的目标客户是职员在500人以上的公司,如此规模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有7万-8万家,当时已与LinkedIn签约的是1.2万家。他们认为,美国之外的市场更加广阔。

2012年4月,LinkedIn在北京成立代表处。2014年1月,任命原糯米网CEO沈博阳为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月25日,LinkedIn增设简体中文测试版,命名为“领英”。很可能是为了预防水土不服,LinkedIn选择与宽带资本、红杉资本组建一家合资公司。

外来的大和尚一定能念好经吗?Monster入主中华英才就是一个反例,LinkedIn又如何呢?在戴科彬看来,LinkedIn并不完全是“陌生人”,“之前它已经笼络了很高端的人群,在外企工作、使用英文的人很多在上面。所以进不进入中国没有太大差别,有个中文版无非是在本地运作起来方便些。”

LinkedIn的官方数据可以佐证戴科彬的看法:截至2014年2月,中国大陆已经有超过400万用户使用LinkedIn的英文网站。

但戴科彬还是认为LinkedIn暂时很难在中国成功。“这个模式要求人们在商务社交中公开彼此的背景。外国人比较诚信,会把自己的背景公开。但在中国很多人会造假简历。中国有句古话叫‘英雄莫问出处’,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背景,尤其是背景并不特别好的时候。而且现在整个社会信任度不高,大多数人还是害怕把自己的信息透露给陌生人。”

在他看来,LinkedIn要在中国获得充分的发展,或许要等到“80后”、“90后”这些在社交网络中成长的年轻人成为企业中高层的主力之时。

事实上LinkedIn在中国早就有了一些“学徒”,例如大街网、天际网、优士网,包括猎聘本身也借鉴过LinkedIn模式,只是其中没有任何一家能形成大气候。

许单单认为LinkedIn在中国最大的对手是微信这类社交工具。

腾讯尚未显露出进军职业社交招聘的迹象,新浪却已经动起手来了。今年5月,新浪微博推出“微招聘”,使用碎片化简历模式——系统会不定期地向用户推送消息,用户完成简单的问答后可将其保存为简历。注册用户还可以在微博上发布求职信息,系统会将其推荐给相关的企业。数年前百度也曾尝试进入这一领域,只不过投入数亿、名为“百伯”的项目不幸夭折罢了。

在线招聘,谁敢说BAT并没有盯上它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线招聘进入2.0时代: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已经进入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