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风潮,如何刹住?


“上升空间有限、竞争对手挖角严重,培养的种子选手严重流失,怎么办?”


好文3166字 | 5分钟阅读



困惑

张志(英格索兰研发中心研发经理):


研发部门经理小刘所在公司是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重视研发投入,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已到百亿规模,成为国内行业龙头。在中低端市场,基本把国外竞争对手打得无还手之力。


但近几年在持续进攻高端市场的时候,因为渠道、产品定位等原因,几个高端产品销售都达不到预期。同时,本土竞争对手相继上市,在国内打价格战,使得公司陷入攻城受阻、根据地又被袭扰的夹心位置,公司发展增速放缓。


公司研发团队近300名工程师,分成几个不同专业的研发部门。研发团队的层级划分是技术副总、部门经理、技术经理、员工。部门经理负责所在部门的人事和薪资奖金调整。


小刘带领的研发部门里,几个技术经理都是精练的老将,工作经验都在6年以上。员工中,校招和社招各占50%,校招的都是名校研究生,社招的都是行业老手,出活快,效率高,但不擅长复杂的分析和研究性工作。


今年,整个研发团队出现了离职风潮,小刘部门和另一个部门的离职率甚至达到30%。离职原因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 1. 上升空间有限。在副总和部门经理这一层,除小刘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外,其他部门经理都是10年前校招进来内部培养的。近6年,部门经理没有做过调整,一直很稳定。技术经理这一层也都是6年以上自己培养的。但是,不管是校招的还是社招的,工程师们普遍感觉上升无望。虽然公司也在推行职业发展双通道,但实际操作中,管理线和专业线无法对等起来。


  • 2. 竞争对手挖角严重。国内竞争对手接连上市,用高职衔、股权、福利等来公司挖人。今年离职的工程师里,校招的有两名到其他小公司直接任研发总监,有几名薪水直接翻倍,并且许诺未来上市的股票;社招的一看人员流失大,负担重,上升基本无望(因为技术经理以上都是校招生培养的,社招的基本没有机会),也开始动摇,找到薪水稍微高些的工作,也走了。


  • 3. 目前公司的激励政策,对中层比较有利,股权激励丰厚,又享受政府补贴,因此都比较舒服,非常稳定。普通员工每年有加薪、年终奖、项目奖等,核心员工有长期激励,如项目奖或股票等。薪资福利水平属于业内中上水平,但工作压力也比较大。


面对刹不住的离职潮,小刘一筹莫展。虽说队形还在(上面的要求和政策都是保队形),几个骨干也在拼命干活,但培养的种子选手(校招生)已经流失得差不多了,社招的也熬不住,在不断撤退。


常规的内部培训、团队建设、员工福利等招数,能用的都用上了。但毕业生想要的职称给不了,级别不够也给不了股票,竞争对手的大幅加薪也给不了,人越来越少,每个人干的活越来越多,小刘真担心队形会保不住。




支招


黄健(企业管理人士):


坦白讲,想急刹车是不可能的。之前,我在一家大型集团企业时每周统计离职率,一个年度的离职率也有30%。我们的项目遍布全国,工期紧,要求高,来挖人的单位很多。


当时,地方公司平时做好员工的安抚和照顾;福利基本到位;年底奖金和晋级额度比较紧张,根本不够用;也实行技术和管理两条线(针对高管,员工方面没有这样的设计)。


我们只能慢慢刹车:


  • 找多家猎头合作,从外面招聘员工补充;

  • 开始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

  • 考虑部分岗位增加人员,减少工作量,降低压力;

  • 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沟通成本,实行模块化管理、模板式操作;

  • 招聘部分管培生,要求高一些,利用新人的冲击力来确保团队的有效运作。


研发人才很宝贵,但有时候领导不理解,不重视。有些问题靠小刘一个人是无法解决的。不经历撕心裂肺的痛,领导不会重视



潘谦(京东商城1号店PMO总监):


我工作过的很多公司都有过这样的离职潮。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很多软件公司的离职率在30%50%,每两三年换一批。目前,小刘部门其实还不算太危险,真正危险的是连副总加上几个部门经理都走掉,还一并带走下面的骨干。现在,小刘部门主要是培养的种子选手被挖走,还不是最坏的状态。


留人的招数见过很多,常见的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比如,在技术经理和一般员工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层,名字无所谓,可以是技术主管、项目主管等,他们可以带2~3人,待遇有所提升,这样至少可以留下一些有潜质的种子。


再厉害的招数也有,都是公司层面的。比如,补签竞业合同,一旦有人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就启动诉讼程序,让法院在判决之前先禁止竞争对手再挖人。


另外,可以寻找对方是否使用本公司源代码或技术的证据,直接启动诉讼。同时,为了防止跳槽离职导致技术泄露,要严格管理内部技术文档。


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尽快上市,既然竞争对手都上市了,作为行业龙头为何还不上市?


刘超军(创业公司营销策划负责人):


我的建议是,重新定义企业使命,激活团队


这家公司已经做到行业龙头,但是待遇、晋升通道都不如新兴企业,员工已经没有什么盼头了。所以,应该重新做一个战略规划,树立一个崇高的企业愿景,让所有人重新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回到巅峰,再创辉煌。


以业绩为导向,优胜劣汰太稳定,反而失去活力,在面临挑战、内部变革的环境下,不断精简团队,去芜存菁,最后才能形成战斗力。中层管理者吃老本不该成为常态,一切和业绩挂钩,如果没有贡献,也要拉下神坛。



应科技(舟山海洋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


我赞成刘超军的观点,而且依我看,这家公司如果不在企业文化、组织架构、薪酬等方面进行一些变革,行业龙头位置迟早不保。


你想,当所有中高层技术人员都很稳定很舒服的时候,他们还有激情去搞研发吗?


当新进员工在职务、薪酬方面没有上升通道的时候,这些新鲜血液对这家公司还会有多少盼头、希望和归属,它最后只能沦为培训基地。长久下去,就有可能面临团队没活力、好活出不来、员工跳槽风气加剧、商秘为同行“共享”、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萎缩、企业利润下滑等问题。


作为民企的产品研发部门,最基本的两个要求是贴近市场搞研发,能出活,出好活。而该公司的研发团队架构还是层级制老一套,这种架构决定了员工工作出发点的“唯上性”,眼睛都盯着领导,哪有时间去关注市场。研发团队按专业分为不同研发部门,这种职能部门制的设置,不会激发内部竞争,也就没有效率可言。


所以,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是否考虑以项目为中心组建研发团队,同时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允许团队成员自由组合。此外,变革薪酬绩效制度,保证研发团队的固定薪酬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以维护人员稳定,同时绩效薪酬根据产品的销售额按比例确定。


杨文博(北京爱开科技公司总经理):


公司进攻高端市场遇阻是关键问题之一。这也是近几年国内很多优秀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头号问题。企业发展多年后,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条件,这一步是非走不可的。


是否扛得起龙头老大的大旗,这是验证带头大哥成色的试金石


这个台阶上去了,就可以走上世界舞台,公司的境界和层次会有质的提升,如果上不去,就只能在国内市场参与低层次竞争。


我觉得这家公司应该有战略定力,虽然国内竞争对手势头很盛,又是上市融资,又是价格战,但这都是短暂的,等他们过了这股劲,看看接下来会怎么样。价格战一旦打起来,谁敢先收手?不管三七二十一挖来的人,后续能不能融合好?资本市场拿了钱,怎么给投资人满意的回报?有无数个坑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对于离职潮,从小刘的角度来说,就是死扛、耗着,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尽力把该做的做好就行了。另外有个小建议,我的习惯是当一件事让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去多了解多学习多听多看多问,当我获得的信息达到某个临界点后,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小刘可以和离职的同事多联系,看看他们在新公司过得怎么样,多渠道了解其他公司的信息,也多了解自己公司各类人员的情况,这对做好自己的事情会有帮助。




* 有关本案例更多讨论,请登录找同行网www.zhaotonghang.com


原文《如何刹住离职风潮》

刊登在《商业评论》2019年2/3月号



- End -



走进阿里学阿里 阿里人 阿里味儿 戳下图了解详情


点一下,让我知道你“在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离职风潮,如何刹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