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调用与API

一、概念

    1.系统调用(属于内核空间但并不完全属于内核空间,应用程序调用时--还未执行中断前属于用户态,执行中断后--中断处理函数执行完毕属于内核空间,中断函数执行完毕后返回应用程序)

      本质:每一个系统调用都是一个能完成特定功能(操作系统内核服务)的子程序。   

      功能:系统调用接口是一个特殊的接口,通过这个接口,应用程序可以使用系统服务(内核函数)。系统调用规定了用户空间进入内核空间的具体位置。

 

    系统调用是用户进程进入内核的接口层(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接口只声明函数头,不定义函数体),它本身并非内核函数,但它是由内核函数实现,进入内核后,不同的系统调用会找到各自对应的内核函数,这些内核函数被称为系统调用的“服务例程”

   (本段的系统调用和内核函数不做区分,理解即可)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向OS内核请求某种服务时,因为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态(此时CPU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而操作系统内核(计算机上配置的底层软件,应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时钟管理、中断机制、原语、系统控制的数据结构及处理)运在核心态。应用程序需要申请系统内核服务时,CPU要从用户态进入内核态(从执行应用程序—>执行内核程序)。怎么实现状态转换呢?通过系统调用。系统调用提供了于一种方法,实现用户态和核心态的切换(从用户态进入核心态,从核心态进入用户态)。 系统调用通过一个软件中断机制向内核提交请求(发生中断或异常时,CPU立即进入核心态), 系统也会有一个特殊的中断处理函数(interrupt handler)来处理用户的请求,以获得内核服务的接口。

 

  系统调用也属于内核空间,那么应用程序是怎么调用系统调用的呢?

    对于程序员来说,他们无需关心系统调用的内部实现,只需与使用API即可;对于操作系统内核来讲,内核只用实现系统调用要求的功能即可,无需关心API怎么使用系统调用。发现了吗?这中间对系统及程序员透明的就是应用程序调用系统调用的过程,过程十分复杂,以下只是自己的猜测:应用程序调用系统调用(此时还在用户态),系统调用执行软中断使得CPU进入核心态(此时进入核心态),然后CPU找到相应的中断处理函数,执行此中断处理函数(此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态),执行完毕后返回应用程序(用户态)。

    2.API(Application Pragramming Interface) (属于用户空间)

      本质:每一个API都是一个函数。

      功能:1.用户级API:向用户提供已经编写好的函数,实现一些常用的功能,方便调用。(即库函数)

            2.系统级API: 程序员调用的是API(api函数),然后通过与系统调用共同完成函数的功能。

    3.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

        Linux虚拟内存的大小为2^32(在32位的x86机器上),内核将这4G字节的空间分为两部分。最高的1G字节(从虚地址0xC0000000到0xFFFFFFFF)供内核使用,称为“内核空间”。而较低的3G字节(从虚地址0x00000000到0xBFFFFFFF),供各个进程使用,称为“用户空间”。也就是说,在这4G的内存中,0-3G是给用户留下的用户空间,这段空间是各个进程独立,无法互相访问的,3-4G是进程的内核空间,每个进程可以通过系统调用进入内核,因此,Linux内核空间由系统内的所有进程共享。于是,从具体进程的角度来看,每个进程可以拥有4G字节的虚拟地址空间(也叫虚拟内存)。为什么要叫他虚拟内存呢?这要对比物理地址来看,在这个虚拟内存中分配的地址并不是其真实的物理地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系统调用,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