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2》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2》


关于作者

劳拉·E·伯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利诺伊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曾经讲授“人的发展”课程三十余年,并在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担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涉及学校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个人言语的发展等方面,其论著在世界多个顶级学术刊物发表,享有广泛赞誉。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历时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在美国众多高校被列入“心理学必读书目”。考察范围囊括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毕生发展观”,对人生发展每一步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是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全方位指南。
核心内容
从性别认同、同一性构建、职业选择和情感变化等方面,介绍了人在青少年到成年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性别认同,是从生理到社会的演变过程
婴儿期,男孩通常比女孩主动性更强,女孩比男孩更敏感,善于观察自己的情绪;成年以后,女人往往比男人有更强的语言能力,男人空间感和逻辑思考能力更突出。
人在幼年时期就形成了一些性别角色观念,但这些观念还不够稳定,还没有把性别和外表建立起稳定性的关联。这种关联会随着人的成长,慢慢塑造出来。在人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不断提高以后,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电影、电视、文学等等大众媒体越来越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人在成长当中会不自觉地把它们当成参照系去模仿,并修正自己的行为,性别认同慢慢形成。
性别认同不是绝对的,是一个从自然到社会的完整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后来的性别认同障碍。最常见的,一些单亲家庭当中如果长期缺少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子女成长以后往往会体现出跨性别特征。
【案例】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男孩拿到的玩具通常是汽车、变形金刚,女孩拿到的通常是芭比娃娃、漂亮的小衣服等等,父母也会有意识强调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因此,经过类似家庭教育的孩子走到一起,就形成了性别隔离。也就是说,男女之间已经不止是单纯生理上的区别,在社会交往上,也形成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现象。
据统计,在6岁左右,孩子和同性别的伙伴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异性伙伴在一起的时间高出3倍。这样,之前的性别意识就逐渐被强化了,当男孩玩娃娃、女孩玩汽车时,就可能招来同伴的嘲笑。


二、同一性构建,是人生幸福的关键
“同一性”是指:人把和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和别人不一样的自我,简单说,即“我是谁”。
毕生发展心理学提出的同一性构建,涉及人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性格、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并且这个维度不止于现在,它还包括了过去和未来。
同一性构建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对“我是谁”的问题长期搞不清,就容易出现做事情浅尝辄止、漫无目的甚至消极处世等不良状况。统计研究发现,同一性不稳定的人群,遇到事情通常采取回避态度,不愿意谈论个人决定和个人问题,更容易受到当前压力影响,甚至在遇到一些重大变故时,还可能会选择吸毒甚至自杀。
随着成长,人本身能够做出一定自我调节,矛盾通常在进入成年以后得到化解。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人开始学会分情况讨论。理想、信念、价值观这些元素,经过一系列恰当的整合,会对自己形成一个评价系统,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词汇,也包括将“要做什么,遇到挫折该怎么办”等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有了这些之后,人才能从容应对今后更多的困难,也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家庭环境当中,孩子如果和父母关系过于紧密,往往会造成同一性构建困难。一旦父母的意见长期占据主导,就会延缓孩子同一性构建的过程。所以,要先形成多维度的标准,才能从不同方面去认识自我。父母要在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给孩子一些自由度,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学校老师要在适当时候组织开放式讨论,鼓励从不同价值观理解问题。
【案例】
人在少年时,会用一些人格特质来描述自己,比方说聪明、有才干、贪玩等等,但由于这个时候的思维局限,还不能把这些特质整合起来,形成对自己的完整判断,他们会经常搞不清“我到底是聪明呢,还是贪玩呢”等类似问题。用成人的视角看,这俩明明就不矛盾,可这偏偏是青少年经常困惑的。并且,随着社交圈的扩大,和老师、同学、家长、小伙伴等等不同的人相处,自己表现出的状态也不一样,这个时候困惑就会加深,他们经常会因为“哪个是真正的我”而感到矛盾。
到了成年以后,人开始学会分情况讨论。比如,一个人可能会说,“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健谈,因为他们喜欢听我说话;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很沉默,因为他们老是不认真听我说话。”你看,健谈和沉默,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特质,但这个时候,人已经能够根据对象不同分情况看待了。


三、职业选择,是对社会性人格的完善
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岗位,是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最终在职业选择上,会达到一个“小高峰”,人开始全面接触社会,思考未来,人格得到不断丰富。人的不同阶段,对职业有不同心理诉求,这种诉求和外部世界的调整和妥协,也促使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感的逐渐成型。
小学左右,孩子更多是抱有对未来职业的幻想,通常会受限于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到了11到16岁左右,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心智慢慢成熟,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方向,对职业的考察开始融入了兴趣因素;20岁前后,人全面进入社会,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思考也更趋于平衡,会逐渐缩小职业的选择范围,把兴趣、性格和现实经济因素进行权衡。
人的性格有不同类型,在考虑今后从事什么样工作时,很多人会基于性格对一些职业产生偏好。从早期的初步就业,到中期离职再重新调整方向,同样是对人格的完善。工作两到三年时,往往是人职业发展最不稳定的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调整以后,人会慢慢安顿下来,继续完善自身的社会性人格。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成年人开始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评估。


四、从激情到陪伴的转变,是爱情的正常状态
在爱情刚刚开始的阶段,性的吸引非常强烈,慢慢地,激情之爱的强度会减弱,逐步让位给介于爱情和亲情之间的亲密关系,过渡到陪伴状态。
把人类的爱情放在整个生物进化的大视野下看,激情只是副产品,陪伴才是占据主导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延续,进化痕迹被保留下来,到了现代社会,男女两性仍然会被性的吸引所左右,但加入了更多理智因素。
心理学调查报告显示,结婚一段时间以后,夫妻双方热恋的感觉都会逐步减少,如果采取消极行为,会导致对婚姻的不满甚至离婚。这时,应该建设性的解决冲突,为两人的关系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在适当的时候表达爱,在情感上给予对方支持。


金句
1. 大众媒体对人的影响,往往不是像父母、老师那种明确要求式的,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式的。
2. 同一性构建,是把考察的视野放到整个宇宙当中,来寻找那个唯一的你。
3. 孩子如果和父母关系过于紧密,往往会造成同一性构建困难。
4. 同一性构建是一种整合能力。但在整合之前,要先形成多维度的标准,才能从不同方面去认识自我。
5. 人的性格有不同类型,在考虑今后从事什么样工作时,很多人会基于性格对一些职业产生偏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