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篇之不值得定律

朋友在自己的领域里可谓精英,年纪轻轻就是主管,月薪好几万。他却心有旁骛,觉得领域之外的事情才是真正感兴趣的,比如修理东西。家里两把沙滩椅,他修了三四次,互相换钢管、换螺丝、换椅面,不亦乐乎。女儿玩具坏了,他也会立即补救,尽管做这些事情的时间成本早已超过了再买一件的支出。

但他认为这样做值得,每每说起这些,掩饰不住的成就感。

而工作,这个每天花他34精力的东西,却让他觉得根本不值得花什么心思。名片上堆砌的别人看来是成就的东西,在他看来无非是工作的副产品而已。

想起不值得定律

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一般而言成功率比较低,就算成功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大成就感。

伦纳德·伯恩斯坦也有这样的苦恼。

伯恩斯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但最倾心的却是作曲。他很有创作天赋,曾写出一系列不同凡响的作品。就在伯恩斯坦在作曲方面斩获颇丰的时候,他的指挥才能被当时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发现,力荐他担任乐团的常任指挥。

伯恩斯坦一举成名。但内心深处,他更热衷于作曲。我喜欢创作,可我却在做指挥,这个矛盾一直在折磨着伯恩斯坦。虽然闲暇时还会找时间作曲,但阻挡不住的是,他的乐思渐渐枯竭。

我想,我的精英朋友,需要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事业,在内心究竟值不值得。

不久前遇到另一位朋友。

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女孩,毕业坚持留在北京,既没户口又居无定所,每天挤车三个小时上下班,月薪不到2000元,不仅月光,每月还需要老爸接济。要是在山西老家,早就有房有车,坐在办公室里舒舒服服,哪里需要现在这样辛苦?

外人都说,何苦?她却觉得自己很值得

在她心里,留北京是唯一值得的事情。时尚就在眼前,新闻就在身边,这里就是全国的心脏,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以此为圆心,半径不一的同心圆而已。而回老家,进机关这些事情,根本不值得去做,即使勉强自己去做,也体会不到什么快乐。

讲了这么多值得不值得,你会发现,其实究竟值得还是不值得不是外人的眼光说了算,也不是社会普遍价值体系说了算,而是与自身的价值观、个性气质和现实处境有关。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那里,有不同的兴奋度。

比如,有人觉得从事金融行业很光鲜,有人可能苦闷不已;有人觉得图书管理员很无聊,有人却乐在其中;有人觉得长跑很痛苦,有人却非常享受;有人觉得古玩市场很有意思,有人却觉得一堆废物早该当垃圾了……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出差,作为小字辈不得不出去,与作为领导被盛情邀请,辛苦程度相同,心理感受却大相径庭;同样是杂务,秘书觉得是不值得的小事,老板却觉得是树立自己形象的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自己标定的值得不值得吧。如果是主观上认定不值得的事,就算披着光鲜的外衣,前途远大,自己也会觉得味同嚼蜡;在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上,哪怕是用西瓜换芝麻,也会感到快乐,并认为每一个进展都很有意义。

价值感没有标杆。很多事情,一旦有了意义,即使琐碎,也会变得有价值。

认识一位做了妈妈的总经理,单位时间成本挺高的,也就是说,她工作起来,效益非常可观。但是,她却用大把的时间来陪孩子。你经常可以看到,她带着孩子在小区里面玩水玩沙,骑车跑步。她给孩子挑选读物时的认真,给孩子准备食物的细心,还有,她在家一心一意陪孩子看动画片的专注,都让你觉得,她很享受于此。

那么你呢?是不是一直做着大家都认为值得的,自己却并不喜欢的事?是不是也做过自己喜欢的,但是大家却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

可以在内心做一个权衡。一件事情,如果让你产生兴奋疲劳,先寻找一下它的意义,如果找不到,索性放弃;一件事情,如果让你兴奋无比,就算别人觉得毫无价值,也不妨坚持下去。这样,当你晚年对年轻时所从事的事业触摸的时候,才不会心存遗憾。

其实所谓理想,就是找到自己的偏好,从中获得乐趣了,自己喜欢了,热爱了,无论拿出多少精力去应对,都是值得的;反之,如果不是你的那杯茶,勉强为之,那么,无论你怎么喝,都喝不出什么味道,果断倒掉或者赶紧换一杯,才是正途。

 

关节点:不值得定律

如果是主观上认定不值得的事,就算披着光鲜的外衣,前途远大,自己也会觉得味同嚼蜡;在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上,哪怕是用西瓜换芝麻,也会感到快乐,并认为每一个进展都很有意义。

价值感没有标杆。很多事情,一旦有了意义,即使琐碎,也会变得有价值。

    如果不是你的那杯茶,勉强为之,那么,无论你怎么喝,都喝不出什么味道,果断倒掉或者赶紧换一杯,才是正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篇之不值得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