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TML5 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DCloud CEO 王安
责编:唐小引
本文为 CSDN 原创首发,技术之路共同进步,欢迎技术投稿、给文章纠错,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2007 年 1 月 9 日,iPhone 发布会召开;6 月 29 日,iPhone 正式上市。4 个月后,Google 与众多手机厂商结盟,成立了 OHA 联盟,以开放的 Android 对抗 iPhone。
在 2 个阵营的互搏中,移动互联网拉开了为期 10 年的疯狂增长。
10 年后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从增长期过渡到平稳期,我们的生活被极大地改变。然而,有些显而易见的不合理又一直存在:
2017 年 1 月 9 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带着触手可及的梦想,带着向 iPhone 发布的致敬。
上图为微信小程序发布时张小龙发的朋友圈。配图文字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出现。人一生能参与一件革命性产品就够幸运。今天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
没错,张小龙希望微信小程序的发布,如同 iPhone 是移动互联网上半场的标记一样,成为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里程碑事件——重新发明 App。
微信如苹果一样,体验良好却封闭,开发者需要使用微信的工具按照微信的语法来编写小程序,只能单独为微信使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17 年 3 月 20 日,HTML5 中国产业联盟召开了即点即用应用发布会,7 家手机厂商上台助阵。这家挂靠在工信部下的联盟组织,基于一套开放标准 HTML5+,提供能达到原生功能体验又能即点即用的应用平台:流应用。并参考 OHA 联盟联合了各家手机厂商。
相似的不止于此。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舆论总是两极分化。
十年前:
十年后:
诚然新事物总是不成熟的,但即点即用的趋势却不可阻挡。
WHY?
参加 HTML5 联盟发布会的 7 家手机厂商是华为、VIVO、金立、魅族、酷派、乐视、ivvi,另有未上台但早已支持联盟规范的 360 手机助手。
而没有上台的小米并非不看好此事,相反,他们组建了庞大的项目组,在研发自己的即点即用应用平台。
大家为什么都要做这事,是感受到微信小程序的威胁吗?
不,相对于微信的威胁,大家看到的更多是机会。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不管是微信小程序、HTML5 联盟的流应用,还是小米的新应用,都和基于 Web 的轻应用、PWA 不同,前者都是即能达到原生体验,但又能即点即用的客户端应用,我们称这个行业为即点即用应用,请不要和 Web 应用混淆。HTML5 联盟的即点即用应用叫流应用,基于的规范是 HTML5+。HTML5+和流应用的关系就像 HTML5 和 Web App 的关系,一个是开发标准,一个是产品形态。
澄清完概念,然后我们继续说众多手机厂商看到的机会是什么。
目前的应用商店,应用激活率不足 40%,也就是 100 个下载里,只有 40 个完成了下载、安装、权限确认、激活启动这一系列操作,剩下 60 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
在移动互联网用户总体量趋于饱和时,研究如何把折损掉的 60 人拉回来,成为产业的新增长点。
即点即用应用,把下载和激活的折损抹平,为开发商新增一倍多的激活用户。每天激活用户翻翻,这对开发者而言多么梦寐以求。
这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投放时的 CPA 成本(单位用户激活成本),过去一个下载 CPD(单位用户下载成本)通常是 5 元,被应用商店收取,但因为激活率不足 50%,开发者的 CPA 激活成本就到了 10 元,中间的 5 元应用商店没有赚到,但开发商却承担了损失,每月在市场上产生亿元级的浪费(中国全体 Android 应用商店的软件部分月收入量级在 10 亿左右,有 5 亿因为技术折损浪费了)。
现在 CPA 成本终于可以降到 5 元了。而激活用户成本降低一倍,这个质变引发的效应更大。
这几年移动互联网流量成本越来越贵,CPA 成本经常十几元。这么贵的获客成本,大部分开发商赚不回来,他们就不再投放,只有部分商业模式非常好的开发商仍在坚持买流量。
这陷入了恶性循环,盈利能力强的个别 App 获得了更多流量,加剧了垄断,其他精彩但盈利能力没那么强的 App 无法竞争到流量,逐渐衰落。接着获得流量的 App 通过开放平台变身超级 App,把争不到流量的小开发者纳入到自己的二级生态下面。
慢慢的,用户手机里只有十来个超级 App,而应用商店也猛然发现,自己的付费金主越来越集中。
这种恶性循环,对产业、对用户、对广大开发者、对发行渠道,全部是不利的!
但是假如 CPA 成本下降一倍,只有几元,那其实很多开发者是赚得回来的,他们就愿意投放以获取更多流量。把这些开发者的钱挣到,并且避免他们依附于超级 App 的二级生态,正是控制一级生态的手机厂商们的诉求。
回顾 Google 成为赚钱机器的历史,它推出搜索关键字竞价商业模式时,非常大的贡献是让广大中小企业主也投得起广告了。Google 并没有去挣 4A 公司服务的金主广告主的钱。但通过降低投放成本、打开了更庞大的中小网站投放市场,Google 反而变成了印钞机。
再看微信小程序的逻辑,今日头条是流量投放市场的大金主,但微信在意挣今日头条小程序的投放费用吗?不,微信在意的是广大中小开发商和商家。让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声音,这是公众号和小程序的共同使命,同时也是更值得做的印钞生意。
并且,微信拥有比 Google 更先进的模式,Google 只是一个流量桥,用户过了 Google 桥,在目标网站里继续操作与 Google 无关。但微信小程序生态里,微信并非一个桥,而是一个门,用户进了微信门,里面的账户、支付、内容搜索、行为数据全部是闭环在微信生态下的。
而微信小程序对于手机厂商而言,看到的不仅是影响应用商店收入的威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即点即用的应用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可以达到原生体验。当这个新技术拐点到来时,自然就有众多人去利用它解决产业的问题和满足自身的诉求。
整个即点即用应用的发展,围绕的是一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再升级的主题:降低流通成本、增加流动性、解决寡头垄断、保持百花齐放的活力。
当风险资本都以为移动互联网就这样了,开始追逐下一波人工智能风潮时,其实移动互联网正在革命。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腾讯又抢先拿到了船票。
但是微信也有微信的难处。
移动行业的设备厂商,和 PC 时代不同了。早些年 PC 设备厂商没有软件和互联网思维,只是卖硬件,其实是给微软打工了。
但现在的手机厂商也明白了入口的含义,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级入口,手机厂商在不停强化他们的互联网服务,尤其是以安全为名在扶持自己的分发业务。
并且手机上有很多基础权限掌握在 ROM 厂商手里,桌面快捷方式、定位、摄像头、相册、麦克风…很多权限对应用生态发展至关重要。
想象下,假使微信没有定位权限,那么美团外卖小程序必然无法商用;微信没有桌面快捷方式权限,就无法把小程序图标放到手机桌面上方便用户二次使用。
巧的是微信这些年的发展,正好通过各种用户场景成功的拿到了这些权限,再加上无可匹敌的 8 亿月活用户,具备了发展二级应用生态的基础条件。(顺便解释下支付宝、百度为什么做不了小程序,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基础权限,更无法给二级生态的开发者赋能。)
但是手机厂商仍然不好对付,尤其是 Apple。
为了避免在生态早期就陷入和手机厂商的激烈竞争,微信选择了利用线下流量蓝海和既有公众号导流这 2 种方式起步小程序生态的策略。这是很聪明的做法。如果过早和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 PK,小程序生态很可能发展不起来,早早被手机厂商封杀。但随着小程序内容的不断丰富,线上的杀手锏流量入口:朋友圈和需求搜索会陆续打开。
通过需求搜索受理和社交推荐,微信将重构移动互联网中用户和开发者的对接方式,尤其给中小开发者和企业主赋能,提供技术平台、流量、账户、支付、广告、数据分析等全闭环服务,在帮助中小开发者和企业主挣钱的过程中自己收税。
而手机厂商,虽握有第一入口和权限利器,但如果每家都学习微信那样搞一套自己的标准让开发者开发,那也是没有开发者会去响应的。所以就有了开头的 HTML5 联盟发布会,大家聚合在一个联盟中,共同推一套开放技术标准,增强对开发者的影响力。
由于 Google 的缺席和微信的强势,我们有幸看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移动互联网,手机厂商和微信将上演后 App 时代的大战,争夺开发者、重构流量模型。
然而输家并不是这些参战方,而是原生 App。
当然这不意味着原生 App 的消失,只是地位要下降了。
PC 上 Web 的兴起也并没有让 windows 客户端应用消失,有些应用比如 Office、QQ,还得是客户端。手机上也一样,有些 App 还是装个原生客户端更好,比如 QQ、地图、安全卫士等,但为数更多的资讯、视听、电商、O2O、旅行、理财、教育…都不再是原生开发适合的场景。
一听输家是原生 App,广大原生开发程序员又该敏感了。
程序员最苦命的就是新技术总在变,总要学,Symbian、Java、Objective-C、Swift…你唱罢来我登场,好像唯一可靠的语言真的还是 JavaScript。看来以 JS 为主业,辅修其他编程语言是前端生存王道:)
其实即点即用应用并不难学,不管是哪家的即点即用应用,JS 都是核心。
微信小程序的特点大家都了解了,小米的新应用还未正式发布,暂无详情可提供。HTML5 联盟的流应用和微信小程序的对比给大家普及下。
微信小程序发展到目前,最大的 2 个问题是:
HTML5 联盟的流应用自然要吸取小程序的教训,解决这 2 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下微信小程序为什么有这 2 个问题。
问题 1. 小程序之所以是出现大量阉割版、无人运营。原因有如下 5 点:
问题 2. 小程序的获取方式、二次使用方式之所以逆用户习惯,原因如下:
那么 HTML5 联盟的流应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继承用户现有主流习惯,在应用商店获取应用,但“下载”按钮变成“秒开”,秒开后同时在桌面创建图标,方便用户二次使用。
上个视频更直观:
http://v.qq.com/boke/gplay/c17d8789e7dd8a208cd6e6189ae90664_nst000001qufah3_i0171dyo7cf.html
当然流应用的入口并非只有应用商店,在浏览器、应用清理替换、推送、应用内广告、负 1 屏等很多流量入口,都可以激活流应用。
开放:HTML5 联盟是工信部下属机构,HTML5+ 是开放标准,基于 HTML5 扩展强化,任何发行渠道都可以支持该标准。开发者按 HTML5+ 标准开发的应用,可以在所有支持标准的渠道处发行。开放生态不存在政策风险。
此外,HTML5 中国产业联盟正在推动手机厂商集体升级 WebView 至 Google 的最新版,包括老的 Android 5 手机,如果此事落地,对前端开发者也是大福音。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移动互联网发展了 10 年,也该进入后 App 时代了。
对用户而言,万千服务触手可及自然非常爽,打穿 App 孤岛按场景组合不同应用的内容也成为可能。很快,你可以对着手机说句话:“我后天去深圳出差”,然后手机就会拉出各家航空公司 App 的机票搜索结果,选一个就能直接买票,然后又会自动拉出目的地的酒店搜索结果,然后是各种打车 App 里预约的送机服务,然后是各种天气 App 里目的地的天气,你还可以对手机说“我缺个 20 寸的行李箱”,各种购物 App 里的搜索结果也出来了。。。你需要安装任何 App 吗?不用。但每个服务都即点即用,你会发现这才是我想要的移动互联网啊。
后 App 时代的到来,给开发者和发行渠道更多机会和挑战,你,准备好了吗?
1. 如何在手机上体验 HTML5+的流应用?
手机访问 http://liuyingyong.cn,iOS 和 Android 都可以使用。
2. Firefox OS 项目刚刚宣布关闭,它为什么失败了?
Firefox OS 逼迫手机厂商在 Android 和 Firefox OS 里二选一,很明显用户不会买一台不能安装微信的手机。新事物带来的价值应该是增量的,如果是产生了其他负面损失,那这个新事物很难起步。同理,Chrome 在 Windows 上装机量巨大,但 Chrome OS 并无法很快发展起来。
3. 苹果和 Google 会怎么样?
如果微信小程序和流应用大到一定体量,苹果可能会封杀它们。但至少中国的 Android 手机厂商的流应用是持续安全的。至于 Google,它似乎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用原生 App。其实在国外手机上 Web App 是很流行的(可以看看亚马逊的 App,就是网页打了个包),基于 Web 的渐进式改进 PWA 是 Google 的方向,颠覆 Android 原生并非其所愿。只可惜 PWA 距离能 PK 原生甚远。
4. 手机厂商支持流应用的产品何时上线?老手机支持吗?
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都是可自更新的,在应用商店里内嵌流应用 SDK,升级应用商店,老手机用户即可得到。不同手机厂商的进度、流程不同,最快的是金立,计划 4 月下旬上线。
5. 会有更多手机厂商支持 HTML5+ 规范吗?
大多数平台都有漩涡效应,一批手机厂商先行,会拉动其他厂商卷入。
6. 微信小程序没有红利,流应用会有吗?
与微信相反,HTML5 中国产业联盟在积极的收集首批 30 个高品质应用,集中各渠道流量推广。开发者可以抓紧时间提交流应用。
7. HTML5+ 一次开发多端发布具体是什么回事?
HTML5+ 是基于 HTML5 的强化扩展,扩展了原生 API 给 JS 开发者使用,也就是为 HTML5 补充了大量 JS API 以调用原生能力。包括各种设备能力和 UI 能力,尤其是对性能至关重要的原生动画和渲染能力。在一些 HTML5 无法有效处理的场景比如转场、下拉刷新…此时通过调用强化 API 来补齐 HTML5 的不足。
如果开发者已经有一个 M 站,可通过 HTML5 联盟成员 DCloud 提供的一个 wap2app 的辅助工具,基于 M 站做一个解耦的强化层,把 HTML5 解决不好的场景在流应用下(根据 UA 判断)替换为新写法。由于只改转场这些体验问题,不动业务逻辑,所以 M 站业务升级时流应用会同时跟着升级,实现了并版维护。这个强化层的开发仅需一周时间。
开发者开发的 HTML5+ 应用,除了在加入 HTML5 联盟的手机设备上流式发行,也可以打包成 APK 和 IPA,以原生安装包的方式上传到普通应用商店,实现一次开发、多端复用。事实上现在各大应用商店里已经有数万个“原生 App”其实是基于 HTML5+ 开发的。对于很多非一线的开发者,他们不需要雇佣 iOS、Android 原生开发团队就可以低成本为手机用户提供服务,这种跨平台开发方式已经非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