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强调,日本的科研确实还是世界顶尖的,可以参考Nature发表的亚太排名,亚洲第一是中科院(52个研究所),后面的2-4名分别是东京大学,RIKEN(6个研究所),京都大学(数据截至2014-12-19 Institution rankings),累计5年排名(2008-2012)top6有5个来自日本(Institution rankings)印象中曾经有一次是2-5位分别是东大,京大,RIKEN和阪大,再加上东北大学前十名有一半来自日本。最近10年几乎一年一个诺贝尔奖,而且绝大部分人的成果、教育都是在本土完成。如此小的一个国家,有如此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
为什么来的人少,我想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众所周知的矛盾,大家可能对日本有一些偏见(比如变态,奇葩之类的),对日本的大学有一些看法(比如很push),大家基本都是会英语不会日语,但是日本人英语不好,在科研和生活上会比欧美麻烦多很多。另外一个原因,用我智利同学的话来讲,中国人对美国有一种近乎狂热的执念,其实欧洲也有很多非常低调的牛逼的研究所和大学,比如他之前所在的卡洛琳斯卡医学院,但是很多中国人都不太了解,觉得不如美国的学校好。
以下来回答你的问题:
1.日语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可以去日本比较好的大学或研究所工作(postdoc和faculty)?
确实绝大部分日本的大学或者研究所都是说日语的,讲英语的很少。像我所在的研究所这样,2位教授都毕业于美国,所里国际学生比例大,英语讲得好的不多。我想日语至少要N2级别才可以吧,我之前住宿舍的时候,隔壁是一个USTC的学生,他的日语就是N2级别,但是感觉他交流起来就好很多,硕士阶段可以上学校的免费日语班,这样能提高不少。
2.在日本的科研工作(比如体制、科研氛围)整体和欧美、中国比起来有何异同?有何优缺点?
日本的科研我觉得最大的特点是传承,一个方向会研究很多年,当然期间也会做一些调整,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很多实验室的教授退下去之后,接任的教授就是自己的嫡系子弟或者在这方面很知名的学者。
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认真细致,我只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尽量不做overreach conclusion,参考院校是清华深圳研究生院环境系,京大环境系和我们研究所,英国Center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 (CEH)还有香港科大化工系。之前我在HKUST化工系读书的时候,做实验用仪器,学校会集体培训安全知识,也要考试,合格才能用。但是具体每个仪器的使用守则,只能是师兄师姐来教。在京大环境系,会有专人教你使用,因为大部分仪器都是公用的。在我们研究所,因为规模小,使用更加严格。每个仪器都有1个负责的教授还有2个协管的学生,在使用之前要先问学生怎么使用,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问好了再去找教授,教授会问你问题,如果打不上来就要再去问,直到可以回答上所有问题为止。
我们使用一个称量的天平都要回答一张10个问题的问卷。使用MilliQ纯水机都有7条规则:用之前要先看显示屏上的数值,conductivity 18.2MΩ*cm@25℃;TOC 5ppb;用之前才可以接水平时不要接;接的时候要用特定的瓶子接不能随便找瓶子接;接的时候要斜着接,让水流到壁上,这样不产生气泡,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到水中;绝对不可以碰接水的头;如果用量大要注意看屏幕上的水量提示。申请通风橱的时候问我为什么要用通风橱,具体哪些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什么性状,怎么造成伤害,造成什么伤害。用个紫外分光光度计,一直问到拉格朗日常数怎么推导。
上面提到的几个研究所和大学在这方面都没有这么严格。在其他方面,我们做报告的时候展示PPT,带我的mentor就是典型的日本人,他会深扣每一个字用的合不合理,每页的排版和字数,重要内容的摆放位置,时间和内容的掌握,字体的大小……甚至最后结束语都要改,一定要用Thanks/Thank you for your kind attention, 不能用Thank you,后者太没有礼貌。我常常去深圳实习,那边的学生做报告没有这么细致,HKUST也是如此。CEH这点做得很好,毕竟是母语,表达更到位。
我看中国一些研究所还有顶尖大学的某些院系已经赶上来了,越来越多的老师从外国回来,水平什么的也越来越跟外国接轨了。2000年那阵能有CNS就是院士了,2005年那阵有一个CNS全国疯抢,2010搞生物医学口的都好几篇CNS……现在清北华南理工的本科生硕士生都有发CNS的了。
选题方面:我觉得香港更多是从发文章的角度来选题,终极目标是发文章。而我导师每次都会问你做这个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而文章我们研究所发的不多,但在专利、工程方面我们有很多成果,一样可以成为日本领先(陈光浩教授语)。不是说发文章不好,理科发文章可以理解,工科还一味的发文章就有点不合适了,毕竟要用于实践,而且文章不是科研的唯一评价标准。CEH那边是研究所,专心科研,可以从事长期项目,不像大学一般博士毕业,就换题了。他们选了很多当今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列好优先顺序,大家共同合作,这点太棒了。
工作时间:清华那边就有点国内的特点了,每天必须几点到,一天多少小时,我亲眼看见有的硕士生就在那边打游戏一打一上午,很多硕士晚6点就基本回去了。英国那边都是早9晚6,最晚8点,想多待会都不行,人家要关门下班。我们研究所的学生和博后都很努力,虽然没人管你什么时候来,但是基本周一到周日,早9点到晚12点都有人的。教授也是很拼的,我刚来的时候,他经常凌晨2点发个邮件,早晨5点再发一个。今年一个博士毕业的学生,预答辩被10个人从下午5点问到晚上11点,中途就休息了10分钟。HKUST的压力跟日本差不多,我们一样都是这个工作时间,只不过周末我们去的少。累不累看老师也看方向,理科普遍累,一直在日本读书的老师实验室比欧美系的老师手下累。
科研体制和氛围:这方面不好说,但是日本教授的权利很大,厉害的教授经费超级多。同样一个系的教授,我们就可以有很多机会去开会去实习挣奖学金,其他的研究室就没那么多机会,有的压根就不知道这些事情。而且因为我们所的头都是美国毕业的,可能总体更欧美范一点。清华深研院和HKUST毕竟是大学,也要兼顾教育。但是我还是觉得日本的教授除了社会地位高,薪水和压力挺大的。我教授大概一年1200万日元不到,听同学讲,在商社或者国家公务员工作,如果干得好,在30岁的时候也能有这么多了。而且有位置才会招聘,没位置就一直当博后,很多能人等不及了最后跑美国当教授了。香港虽然paper driven但是钱多啊。HKUST的助理教授每月6、7万港币,副教授一个月就9万港币了,正教授14万港币月薪(应该是税前),而且在HKUST当老师可以免费住一个海景房,我教授孤身一人在京都某巨破的单人公寓租房住,他老婆孩子在东京那边,天天坐地铁上班好可怜。CEH我真是爱死了,太scientific了。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10分钟休息时间,大家在一起喝茶交流成果,相互提高,而不是各自为战,这样很好。厕所装一个吹风机都要写明为什么,喝个茶还1/3凉水+2/3热水,说这样75℃最好喝。不过CEH那边研究所不收博士,国家大量拨款专心科研的,实力更强,成果出的更多。
优缺点:日本做科研很扎实,遇见对的人能学到真东西,但是很多地方文章发的少。而且如果日语不行的话,享受到的资源或者学到的东西不如会日语的多。说实话来日本的学生总体水平不太高,拿奖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文部省的奖学金14.7万日元每月还免学费,那个跟欧美的fellowship差不多了,能养活2个人了。科大奖学金我那阵是13600港币每月,学费3000,宿舍费3100,每月扣完也没剩多少。英国那边毕竟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训练更系统也很自由,但是不好拿钱。
最后我自黑一下HKUST,吹连续三年亚洲第一,但是包括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狄拉克奖、阿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一个得奖者都没有,香港+新加坡所有大学也是一个都没有(高锟还能算吗),说明理科基础还是有点薄弱的,至少创新不够;工科没有多少实践和企业,就是发文章灌水。毕业了当老师也难,科大所有老师里面,博士毕业于香港本土的不超过5个。用我化学系一个师兄的话说,香港读博就是麦当劳KFC,速度快没营养。
做科研最需要的是兴趣,之前的经历不是很重要,关键在读书期间要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我来日本最大的感悟是不管你之前怎么样,只要认真努力,踏实做科研,都可以有一番成果。看看这几年拿诺奖的日本人:田中耕一,下村修,山中伸弥,中村修二,几乎个个都是屌丝逆袭的励志大戏。我决定从事科研除了兴趣和喜欢自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事情没有对错,换个角度都可能对。但是科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凭有据,大家也很理性不会吵得老死不相往来的。博士看学校很外行,还是看导师更好点。同一个专业,每年进世界名校读博士的估计有上千人吧;本专业在名校任教的老师,一共可能也就千人左右;但是真正可以称为顶尖学者的,全世界可能也就百人左右,所以相比之下,大牛教授应该才是更稀缺的资源。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从大牛实验室毕业,就是学术界的学二代啊。同样牛津剑桥,东大京大,MIT,UC Berkeley毕业的,有牛逼到拿诺贝尔奖的,也有水到连国内好大学教职都找不到的,这样的例子我知道不少。清华和浙大的土博也有去Stanford、JHU、Penn state这种好学校当教授的。即便是同一个实验室的,毕业之后差异还很大,这里面个人的因素更重要,有兴趣的人会主动的去学很多东西,而不是被动的靠老师催。
为什么中国去日本找科研工作的人似乎不那么多?有没有在那里做科研工作的人能讲一下那里的情况?做postdoc倒是比较多。因为日本学术界的薪水相当高,而且postdoc的位置很多,竞争不大。
看大家都在讲大学里面的科研环境,我就歪个楼,稍微讲一下企业里面的科研环境吧。
今年夏天在岛国某化工企业下属的研究所打工两个月。时间不是很长,很多东西都领悟得很不透彻,藉此机会以一个实习生的眼光来说一下几点看法,还望指正。
正文。
================================================================
我所在的研究所在筑波,大概有270人,主要是开发新材料。技术人员也分成很多个组,什么开发组,探索I组,探索II组,我一直没搞明白各自职能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开发和探索意思没什么不一样好嘛。总之,我所在的组是探索II组。除了技术人员以外,还有总务组,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关于交流,我在跟我的trainer和小组长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用英语,和其他前辈聊天的时候讲蹩脚的日语,和中国人讲汉语。
以下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与国内不同的地方:
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这就是在工厂、工地到处都能看到的图标了(请在女王二字上加上宝盖头和人)。而作为研究所,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理应比工厂小些,但是他们还是把工厂中的安全准则贯彻在了研究所中。上图同款安全帽人手一个,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必须佩带。不用的时候放在走道边的小柜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柜子。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安全准则,例如所有的门附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置任何物品(这个还比较合理),上下楼梯必须要扶扶手,上下楼梯不能跑什么的。有的楼梯旁边还会挂一个小音箱,一有人经过就播放一次“请不要跑,请扶扶手通行”。我第一次经过那里是一路小跑,结果旁边突然播放了这个把我吓了一大跳,我还以为这大日本帝国也太严谨了,连人跑没跑,扶没扶扶手都要测一下,或者是专门有个人监控着这里,看到有人跑就用话筒提醒…后来才发现是我多虑了,只要有人经过就会播放。。
日本人还有一个特别奇葩的概念,叫做“ヒヤリハット”,英文有人翻译成hearing hurt,但是我感觉不太对...意思指的是险些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每天早晨开始工作前大家都要开个小会讨论一下这个,在中国人看来各种无聊的情况也都非常认真地讨论,真是太细致了…
研究所里很多仪器柜子什么的都贴上了“地震対策済”的标签,据我的boss说就是把这些东西全都钉到墙上和地上,防止地震的时候倒了发生事故。他说关东地震的时候各种柜子什么的七倒八歪,他当时刚好从实验室出来,如果还在里面的话可能就会发生安全事故了,想想还是挺危险的。
像是这样的安全准则简直太多了,不胜枚举,但也因为大家这样一丝不苟的心态才保证了大家每天出入平安吧。
二、极重视细节,工作要求很高
这个可以说是大部分日本人都有的特点,但是搞科研工作的人尤为甚。我工作的实验室是无尘实验室,里面放着XRD,AFM等其他各种叫不上来名字的高端仪器。每次进实验室之前要先穿上防尘服,帽子,手套,口罩,靴子,不戴眼镜的人还要戴护目镜…要在辐射环境下进行操作的人还要戴上一枚小戒指,戴上了就防辐射…之后要经过一个通风室,各种通风口向人吹风,地上是特别黏的胶。出了通风室才算是进入实验室。反观我们学校。。哎,阴暗的小走廊,打开门就是脏兮兮的小房间,里面放一台xrd,真是...
在做XRD测试的时候要先把一个圆形的材料放在载物台上,用磁铁固定。我的trainer每次在这个环节都会乐此不疲地花上两三分钟来把圆片放到物台最中心的位置…左挪两下,右挪两下,哎呀~挪多了再挪回来,咦~整体有点偏下…我自告奋勇地做过一次固定材料的工作,做完后拿给他看,他默默地又鼓捣了一两分钟之后才放到机器里,从此之后我再没碰过材料。。。
三、时间感非常强
这应该也算是日本社会共同的特点吧,大家的工作安排都是精确到分钟的。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7点36分公司班车来宿舍接人,你就可以在餐厅喝咖啡到35分然后换鞋出门,车就来了。每天晚上公司班车6点10分从公司出发返回,6点45分经过筑波站,而6点55分筑波站就有一发特快前往东京。有些人家在外地,每周五都会赶这趟车回家,基本上从班车下来进车站过了检票处到站台就可以上车了。
讽刺的是我在一个月内竟然睡过头两次。第一次起床八点十分,睡醒一看表就毛了,手机一开各种同期实习生发来的微信叫我起床- -。洗漱都没来得急火速穿衣服冲到宿舍外,一个人都没有。最后死皮赖脸地赖上前辈的车让他把我捎到公司。不过还好,上司没怎么说我,主要也可能是因为脾气大的和成天开嘲讽状态的那两个大组长都不在…第二次起床7点40,一看表就有了一种想要死的冲动。。。火速穿衣起床,再次赖上一个前辈的车赶到研究所,好在这次还赶在了班车之前,不然真就废了。。和捎我上班的前辈聊天时,他说,工作六年没有迟到过一回...
四、工作压力很大
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但是七点之前就要起床了,中午十二点有一小时午休,下午五点半下班,但是大家还是会继续工作。我作为实习生工作很闲也要等到六点十分班车来了才能走,到宿舍就快七点了,吃完饭就快八点了...晚上十点多洗完澡还经常能看到有人刚下班回来。我作为一个实习生都够累了,前辈们真是辛苦了,父母工作这么多年真是辛苦了...
五、工作环境和谐
大家都在公共办公室办公,都用的是看起来用了很多年的大办公桌,一排三个,两排六个桌子挨在一起,人面对面坐。墙上到处都挂着白板,上面有的地方放着很多两面不同颜色、贴了人名的磁铁,出勤了翻到白色面,下班了翻到红色面(我一个礼拜五天有三天下班都会忘了翻这个,感觉新人该犯的错误我都犯了...);有的地方是每个人的日程,像是“田中xx 12/6-12/7 大阪”等。大家都比较互相照顾,从外地回来都会带一些小特产什么的大家一起发。到周末的晚上会一起喝酒,但是也没遇到之前在网上总看到的的日韩企业酒会上欺负新人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我是外国人,也可能是因为我是实习生,我也不太清楚。同事之间都很友好,遇到问题也都会尽量理解,我以后要是能在这样的环境工作就很满足了。
总结:
在日企的科研岗位工作一般压力都会比较大,但就我待过的研究所来讲竞争并不是很激烈。基本上就是小日子过着,小课题做着,小钱拿着,小酒喝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互相关照,团结进步。
这就是日企科研工作的常态。
最后镇上我的小柜子
fr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4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