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孙子兵法》的人,大多会产生两个疑问:既然《孙子兵法》如此伟大,那么,在历史上,在那个连年战争的时代,据说受到吴王阖闾重用的孙武,为何没有什么显赫战绩?假如孙武死而复生,在今天出任一家公司的CEO,他会用什么战略来经营?
作者简介:范卫锋,广州普天同庆文化传播公司首席顾问
《孙子兵法》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被无数的研究者两千年来注释点评,以至于人们将它视作无所不容的万能宝库。可是,却越来越少有人知道,《孙子兵法》到底讲了些什么?它的核心在哪里?要弄清这点,必须回顾《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弄清楚人类的几千年兵法史,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脉络。
早期的“群殴”战争
早期的战争,是氏族部落之间的拼杀,武器极其简单,甚至武器还和生产工具合而为一,遇上打仗厮杀,整个部落全线出击,一场混战,剩者为王,除了用图腾鼓舞士气之外,谈不上什么兵法。就像企业史上的家庭手工作坊时代,谈不上管理学。
后来人多了,武器先进了,战争复杂了。黄帝、炎帝与蚩尤之间,打了著名的涿鹿之战,黄帝率领的盟军大胜,华夏文明奠定根基。那时还没有成文的兵法,连语言文字还在萌芽期。后世流传的号称黄帝写的《阴符经》,无疑是“伪作”。除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等个别句子外,基本是对宇宙、自然的玄谈。如果那时有一些战争经验的口头总结,充其量也就像法约尔、泰罗这些人出现之前,工商业者的朴素经验总结。
不过,至少在传说中,兵法和管理的细胞,当时就已经开始发育了。用商业的术语来说,开始出现松散的股份合作制(部族联盟)、出现部门功能分工配合(用指南车统一指挥,排兵布阵)、用信息技术加强沟通(发明鼓传递情报命令)、宣传
企业文化培养“加西亚”(假称王母派玄女赐兵符给他、上泰山封禅)。
到了奴隶社会,战争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那就是方阵和编队的出现。这与企业史上的泰罗制出现、
福特的汽车流水线诞生,具有同等意义。只有在方阵和编队出现以后,兵法上最重要的概念——集中兵力才有了可能性。没有经过集中和编制的兵力,充其量只是群殴。即使是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仍然是双方集中全部的兵力,然后全线出击,乱杀一气。据传姜子牙(姜太公)所著的《六韬》,也是“伪书”,姜子牙对周的贡献,更多的是政治谋略,而不是军事战略上的突破。
集中兵力——兵法史上第一个伟大创造
中国人运用集中兵力思想,早于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城濮之战,晋军先引诱楚国的左军深入,然后集中晋国的上军和部分中军,歼灭楚国的左军(楚军最弱的一支部队)。
在西方,第一个运用集中兵力思想的,是古希腊名将埃帕米农达。公元前371年,他使用密集楔形阵的新战术,打败了当时号称天下无敌的斯巴达军队。恩格斯称赞他“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解决一切决战的伟大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是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
在兵法史上的第一个伟大创造——集中兵力思想出现之后,第二个伟大创造——攻击敌人弱点紧随着来了。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空虚无备的意大利北部,集两者之大成,遂成一代名将。时下流行的所谓绕开血流成河的红海,开辟蓝海的“
蓝海战略”,也是“避实击虚”战略的企业版本。
集中兵力、攻敌弱点的战略如此有效,一旦出现就飞速发展。预备队(中国兵书中称为“握奇”)出现了,公元前48年,恺撒在法萨卢斯会战中,使用了预备队,决定性地击败了庞培;更复杂的阵法(如握奇阵、八阵图)也出现了。孙膑的围魏救赵战役,更是把集中兵力、攻其虚弱的战法用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围魏救赵之战,还有一个新的元素——攻打敌人的重心。孙膑直接进攻魏国的首都这一战略重心,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讲的敌人“所必救”,抓住了战争的咽喉。至此,贯穿后来人类战争的主脉络,“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敌人的虚弱重心”,就浮现出来了。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孙子兵法》出现了,有幸前无古人,可惜后无来者。
孙子十三篇兵法,其核心正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的虚弱重心。“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倍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种近乎“惟数量论”的论断,说明对孙武集中优势兵力的坚信;必须进攻敌人的重心,“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尽管要进攻敌人的重心、要害,但又必须设法使这个重心虚弱,至少是相对虚弱(相对于自己集中兵力所产生的优势而言),“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死水微澜的战国后兵法
令人遗憾的是,从战国之后,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和科技水平一样,一直没能产生重大突破。最后一部有影响的传统兵书,是蔡鄂从曾国藩、胡林翼的著作中辑录出来的《曾胡治兵语录》,无非是对前人两千年兵法的归纳总结。
在《曾胡治兵语录》中,带有浓厚的宋明理学的治兵之术占有绝大部分,看来,士气问题是当时军队面临的严重问题,相信“政治因素”、“人的因素”重于一切的思想,也有充分体现。其中很多属于管理学范围,如“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于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诸如此类。
在战略思想方面,《曾胡治兵语录》对集中兵力的认识,体现在“临阵分枝,不嫌其散,先期合力,必求其厚”,深得集中与分散的真义。而对于战争的速度问题,则不像孙子兵法极力强调兵贵神速,而是强调“稳扎猛打”,因为当时的清军,根本不具备“兵贵神速”的条件,哪怕真的快速挺进,那只是失败的捷径。曾国藩就靠着坚持“稳扎猛打,合力分枝”八个字,打败了太平军。
在西方,恺撒之后直到中世纪末期,社会和科技死水微澜,兵法也基本没有突破。中世纪之末,战争开始进入热兵器时代,军事天才们的思想,也爆炸式地产生了。集拿破仑战略思想之大成的《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提出史里芬计划的德国参谋总长史里芬、提出海权思想的马汉、“装甲兵之父”英国少将富勒、《制空权》作者杜黑以及直到1996年写出《震慑与畏惧:迅速制敌之道》的哈伦·厄尔曼,都是在那个时代的科技发展上,创造性地发展兵法。然而,究其精神脉络,仍然不脱离“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虚弱重心”这条主线,因此,也就不再多说。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这些西方现代兵法,在理论本质上,并未超出《孙子兵法》的范畴。问题在于,实践《孙子兵法》的战略所需要的条件,只有在近几十年才慢慢具备。所以说,孙武并没有取得显赫的历史战绩并不奇怪,这丝毫无损于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超前的战略思想家。那些杀人无数、横刀立马、驰骋塞北江南的名将、猛将、勇将,其中又有几个人,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如此启迪?
孙武的致命难题
《孙子兵法》的问题,就在于它太完美、太超前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只是纸上谈兵的高手,所以他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显赫战绩。究其原因,其实是《孙子兵法》的战略需要许多条件,这些条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冷兵器战史上,从未具备过。同理,假如将《孙子兵法》用在企业中,仍将受到客观条件的困扰,稍有不慎,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为其所累。《孙子兵法》所面临的条件难题,在它与《战争论》的区别中可见一斑。
致命信息
《孙子兵法》把情报、信息的完备和真实,视作指挥者的第一要素。“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武强调战前必须“庙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每家公司都希望能掌握竞争对手、消费者、市场的每一个情报和细节,可事实上,我们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对于消费者和市场,知道得又是何其之少,而它们的变化又何其快。
《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对于情报和信息,是很悲观的。他认为,“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一个情报支持、证实或补充另一个情报,最后,他不得不匆忙作出决定,但是不久又发现这个决定是愚蠢的,所有这些情报都是虚假的、夸大的和错误的。”随便问一个企业的CEO就知道,“知己”尚且不易,更不用说“知彼”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信息化。美国五角大楼总部可以对每个士兵的战场环境,通过卫星和士兵身上的装备进行实时观察,并进行指挥。
麦当劳有一项计划,准备在几年内,在全球每一家
麦当劳店都装上摄像系统,美国总部将可以实时监控、管理每一家
麦当劳商店的运营。
致命速度
除了信息,还有速度。孙武认为,“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它对那种举全国之力而战,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极其反对,认为那样会“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然而,人在战场,身不由己。尽管拿破仑、希特勒也都认同速度的重要性,甚至以“闪电战”而著称,还是无可奈何地陷入了在俄罗斯的漫长消耗战,最终如孙武所预言的弹尽粮绝而失败。
尽管大家都知道应该进攻敌人的“虚弱重心”,但是,只要战线稍长,对方一旦赢得时间有了喘息之机,反应过来之后,立即会集中资源和兵力,维护被攻击的重心或者原来的虚弱环节,重心更重,弱点变强,双方就会陷入消耗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正是如此,二战在最初的闪电战、偷袭战之后,也重蹈覆辙。孙子所讲的“行千里而不劳,行于无人之地也”的理想情况,在现代战争中是很难出现的。
虚虚实实
在另一部古代经典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李世民对李靖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孙子兵法》的精华,在于《虚实篇》,举世公认。以实击虚,是孙武的核心理念。“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要想以实击虚,就必须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办法,是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使敌人无法知道该在哪里“集中”,而把敌人的意图和形势判断清楚,用自己的“集中”进攻敌人的“分散”,实现以实击虚。“(敌人)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孙武强调“以实击虚”,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则推崇“以实击实”。克劳塞维茨强调歼灭敌人的“重心”。“第一个主要原则是把敌人的力量归结为尽可能少的几个重心,如果可能,归结为一个重心;同时,把这些重心的打击归结为尽可能少的几次主要行动,如果可能归结一次主要行动;最后,把所有的次要行动尽可能保持在从属的地位上,总之,第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尽可能集中地行动。”要攻打重心,就要集中兵力,“除了努力扩充兵员以外,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任何分散和分割兵力都只是例外”。而且,他还颇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情结,“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当年
IBM的小沃森倾其所有豪赌360机型,就是一次典型的克劳塞维茨式决战。
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歼灭重心的愿景,成了一战噩梦般的阵地战和消耗战。然而,一战后,飞机、坦克、航母、潜艇、导弹、核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的时间、空间距离——阻碍集中兵力的最大困难消失了,信息化的突飞猛进,又使得判断敌人重心更加准确(尤其是对于美军而言)。因为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而言的绝对优势,使得运用诈术、分散对方兵力形成相对优势这套手段,已经不太重要。换句话说,使自己变得强大,比令对方相对削弱更为重要,其实,这种着眼于比战争更高层次的“大战略”,正是《孙子兵法》的本义之内。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
在几千年的兵法演进史中,所有具有生命力的兵法,都暗合了一条法则——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虚弱重心。最近流行《
蓝海战略》,所谓蓝海,不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虚弱重心”吗?单就这点而言,《
蓝海战略》并无新意,而《
蓝海战略》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它提醒企业不要忘记,企业的目标不是为了消灭对手,而是为了壮大自己,对得起股东,让员工和社会满意。
太多的公司将眼光对准竞争者,忘了自己本来应该做什么。企业的目的,是成就自己。至于消灭对手,那只是成就自己的副产品。企业因为自己成功就消灭了对手,而绝不是因为消灭了对手才能成功。其实,这是《孙子兵法》在大战略上的精髓,只是在战国之后,被历代只知穷兵黩武的武将抛到脑后、被寻章摘句的腐儒注释得不知所云,以至于后人无从认识《孙子兵法》的真谛,把“道”忘得一干二净,只抱着“术”坐井观天。企业界也是如此,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陷入了无穷无尽的以消灭对手为目标、南辕北辙的无底洞中。人们之所以遗忘《孙子兵法》的真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后人遗忘了孙武的“大战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只有春秋时期的战争,而不是战国以后的战争,才最符合商业竞争的常态;也只有春秋时期的兵法和大战略,才最值得企业经营者借鉴。春秋时期,以齐桓公、晋文公为代表的霸主,并不追求后来所谓的“统一天下”,而只是为了“称霸”,即所谓的尊王、攘夷、禁抑篡弑、裁抑兼并。大家表面上仍然服从周朝天子的权威,齐桓公、晋文公是要维护以周朝天子为旗帜、以齐、晋为主导的秩序,所以,他们讲究的是“富国强兵”,战争的目标,不是为了消灭其他国家,而是为了让他们听话,服从自己的秩序。所以,孙武才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用付出战争的惨痛代价,又能享受战争胜利的成果,这才是大战略、大境界。
春秋之后,《孙子兵法》尽管被捧到高高的神坛上顶礼膜拜,其“富国强兵”,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却渐渐为人所淡忘,后人只对他那些制胜沙场的“术”有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