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细细品尝此刻这一块的味道才是最重要的。经历了七次保研面试,起起伏伏中我学会了如何包装自己,如何扬长避短,如何与老师聊天,以及如何婉拒老师。从最初面试时的张口结舌到最终的游刃有余,从最初联系老师时的谨小慎微到最终的侃侃而谈,一路走来自己的情商着实提高了不少。但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成功地走出了“应试”观念的阴影。诚实地说,我大学前两年半好好学习的动机很功利,就是提高绩点争取保研,高考的失利,让我在刻意逃避那一锤定音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然而,经过这几次面试,我发现大学期间提高科研能力以及自身修养和学习同样重要,而学习也不应以幼稚的“应付考试”为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果不其然,期间我遇到了许多全面发展的同学和老师,他们整个人都是发光的。这一点在那些名校出身的同学和老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想这大概也是“人往高处走”的一个重要原因,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当然,转变过程并不容易,由于动机不再强烈,期间自己的自律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是正是这一过程也让我逐渐认清自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有多少可能取决于自己有多想提高自己突破自己,而不是作茧自缚。成为发光的自己这一信念,渐渐地让我不再彷徨,成为我在奋斗路上的强心剂。
保研的前前后后,让我更加坚信“越努力,越幸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闲言少叙,以下是我的七次面试经历,前两次为夏令营,其余为预推免面试。最终我选择推免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由于母校也在西安,所以或多或少具有地缘优势,据往届学长学姐们介绍,往年保研到西安交大比较容易,我们专业去年有六七人进入了西安交大的夏令营,而且几乎都获得了西安交大的优秀营员。隔壁电信专业也是如此。然而,今年情况大变,形势不容乐观。今年西安交大电信学部信通学院貌似主要根据学校和成绩排名来决定入营人选。入营的同学均来自985和211院校。我们专业和隔壁电信专业分别仅有三人入营,人数比往年减半,一些比赛多而且排名也在要求范围内的同学却没有入营。
由于听说之前我们专业凡是能够保研的学长学姐都通过了西安交大的夏令营,所以这次夏令营我并没有特别认真地去准备。那时候我专业课才复习了一点,比赛和大创项目的介绍也是面试之前两天才写的,面试前一晚顺了几遍。夏令营为期两天,第一天面试(每个人十分钟),第二天听报告和各课题组的介绍。面试是分小组进行的,我是我们小组的第一个。第一次参加面试,又是第一个,我当时十分紧张,以至于英文自我介绍最后几句声音都有点颤抖。首先一个老师问了我一些关于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知识,比较简单,虽然没复习到,但也基本都能回答出来。接着另一个老师开始问我数学建模比赛,我把前两天晚上准备的内容复述了一遍。最后,另外一个老师问了我大创的一些问题。面试结束。
这场面试,整体感觉良好,之后我问了下其他面试的同学,他们都说专业问题问得特别难。后来我想了下,我没有被过多问及专业知识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有位老师专门负责录音、计时和记录,把控面试节奏,而我讲述数学建模比赛占据了面试的大部分时间,所剩面试时间有限;二是我之前联系了一位老师,但是那位老师在国外访学,面试招生只能靠其他老师帮忙,他在夏令营开始之前打电话问我是否确定去参加夏令营以及在哪个小组,以便他到时询问面试组老师我的表现如何。最后我的面试成绩排名第三,我幸运地拿到了学硕名额。今年西安交大留给外校的学硕名额特别少(虽然优营比例挺高大约80%),只有五个。
总之,第一次面试简直幸运值爆棚,实现“开门红”。不过,这不一定是好兆头,毕竟没有风浪的大海不是大海。
其实,我之前一直打算去中科院,所以当时报了三个中科院研究所的夏令营,除空天信息研究院外我还报了上海微系统所和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由于当时上海微系统所的夏令营时间和西安交大的夏令营时间冲突,我想先拿西安交大保底,所以没去上海微系统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夏令营和空天信息研究院的夏令营活动内容相似,而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更偏向于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研究(我对电磁场与电磁波已心生畏惧),所以最后我选择参加空天信息研究院的夏令营。
空天信息研究院是由电子所、遥地所和光电院合并而成,我恰好赶上其合并后的首次招生。空天院的夏令营时间特别长,前前后后有六七天,不过内容很丰富。有听吴一戎院士和国防大学的一个将军的报告,参观各系部的实验室,参观空天院各园区,趣味运动会,爬长城,观看天安门升国旗,面试(分为心理测评、综合测评即招生老师面试、专家测评即通常意义的面试)等等。其中有一个环节我觉得特别棒,就是每次参观完实验室后,都会留出一段时间来进行师生自由交流。由于我开营之前已经与一个老师联系好,所以没有再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事实证明,无论是否提前联系过老师,与其他系部的老师交流一下是有好处的)。此外,一期夏令营中十几个人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学长或学姐带领管理,这样也可以通过学长学姐们从另外一种角度了解这里的科研生活。
个人认为,无论是从直博生占推免生的比例上看还是从直博生与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上看,中科院都倾向于直博生,换句话说,推免到中科院更适合读直博。在中科院,直博生占推免生的比例相对于高校来说更高一些,而且据了解直博生一般都能如期毕业(五年);而攻读硕士相对于直博来说,不利于做科研,因为研一在怀柔园区上课,课业负担较重,留给科研的时间不多,而且老师和实验室一般在研究所不在怀柔园区,研三基本在准备就业或者深造的事情,因此仅有研二一年可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参与实验室团队的科研项目。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名额特别少,因此如果有心在中科院读博,那么直博是不二之选。另外,中科院的生源跨度很大,有来自清华北大的,也有来自双非学校的,因此中科院并不太看重本科出身,更看重学生是否有心沉下来搞科研。
由于自己之前联系了一位老师,而且面试前单独见过那位老师,并且聊了很久,所以对这次的面试有些大意,导致面试结果远不如第一场面试理想。除此之外,我认为结果不理想还有三个原因:一是自己的简历有问题。二是纸质材料准备不充分,当时我只给了每位老师一张简历,没有成绩单没有证书复印件;事实证明,无论招生处如何通知,都要多准备几份纸质材料,包括简历、成绩单、排名证明、获奖证书复印件,保证面试老师人手一份,这起码会让老师觉得态度很端正。三是我报的是遥感图像的系部而恰巧面试组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做硬件的,老师们逮着硬件方面的问题一直问,当时我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次面试给我自己提了个醒,简历需要改进,要确保被问到简历上的每一个词都能侃侃而谈,要学会引导老师问自己熟悉或者着重复习的地方,掌握面试的主动权,在被问及项目涉及的问题时尽量多回答。此外,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实力水平参差不齐,最好多向往届知情的学长学姐打听打听。
哈工大深圳给我发面试邮件通知时我正在参加中科院的空天院夏令营,恰好第一批的时间在空天院夏令营结束后的那一天,我盘算着连在一起参加更省事(事实证明,需要有自知之明),于是选择了第一批面试。这是预推免面试,我之前听说夏令营竞争很激烈而且时间特别早,所以没有报名哈工大深圳的夏令营。
这次面试考察的专业知识之深之广,让我大开眼界。首先老师让我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学校,幸亏我之前简要准备过学校的英文介绍,不过练习次数较少,有点磕磕绊绊。由于那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中科院空天院那次面试中简历和纸质材料准备方面出现的问题,这次重蹈覆辙。老师在听我介绍完自己学校后,问我怎么只有一张简历没有成绩单呢,当时场面十分尴尬。老师这会可是高兴了,可以撒开了问各种专业问题。当时黑板上写着两个公式,让我判断对错,并说明公式的意义以及各变量代表什么。第一个是C=B*log2(1+S/N),第二个是N=kTBR。第一个是香农公式,显然正确。第二个我觉得眼熟,但硬是没有想出来。之后翻书发现通原和高频里都有涉及,但都没有给出N的最终表达形式,需自己推导。然后,老师又问我无线通信的知识,由于我们无线通信讲得比较浅,而且我报的是信号与信息处理(应该主要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信息论),没有复习无线通信。因此,我回答得惨不忍睹。至今我仍有两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
1.地下通信如果有两种通信频率可以选择:100kHz和10GHz,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2.近距离无线通信(比如相距几米)干扰因素是什么?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思考一下。面试未完,我就已知自己没戏了,不过之后还是硬着头皮去见了下之前联系的老师。
总之,这次面试的失败归于我没能吸取上次面试的经验教训,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掌握得不够扎实。“前车之鉴,后车之覆”,自此,每次面试完我都会自我总结与反思。
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脑机接口,它的神奇激起了我的兴趣。因此,我报了天津大学医工院的智能医学专业。脑机接口属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里的一个研究方向,而生物医学工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个小分支。不过,大部分参与面试的同学都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而我是通信工程专业,也算是小小的跨专业。
在集体面试的前一晚,之前联系好的那位老师提前单独面试了我一番。这是我经历过的单独面试中考察最全面、时间最长的一次,前前后后,大概有一个半小时。从对脑机接口的认识到专业课知识,从算法编程到科研竞赛,从英文论文翻译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兴趣爱好到自己的优缺点,从最近读的书到跑步跑多快……面试完走出会议室,我的心凉透了,对第二天的面试不抱任何希望。但是转念一想,老师提前面试我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我当晚回到宾馆把所有面试中没有回答出的问题认真思索了一下,总结出答案写入手机备忘录中。
果然,第二天集体面试时,那位老师是主面试官,在我回答不上来时给我找台阶下,最终我顺利通过了面试。然而,之后我与那个老师进行短信交流时,老师却回复得含糊其辞,只是恭喜我通过面试并让我保持联系(在9月28日提交志愿信息时,那位老师发短信问我是否提交成功,倘若他早点透露肯收我为徒,或许结局会不同)。加之我听说那边是分批面试,面试通过人数已达到其规定招收推免生人数的两倍,我心中颇为忐忑。我专门打电话给那边的招生办公室,他们解释说,在全国推免系统开放时他们先录第一批次,但先到先得。换句话说,我虽然在第一批次,但是也并不一定会被录取,因为先到先得,如果在9月28日有达到其招生人数的第一批次的人在我之前提交了志愿信息,那么我就会名落孙山。而且我还听说学信网每年9月28日都会崩溃,因此,到时除了拼手速,还要看运气。保险起见,我把这作为一个备选选项。
通信领域的龙头学校——北京邮电大学,虽然只是一所211院校,但高考录取分数线已高过西安交大。北邮的招生名额很大一部分给了本校学生,如果打算去那里,要提早联系老师,尽可能在暑假刚开始时就着手联系。因为那边导师比较有话语权,一般只要导师愿意接收就基本稳妥了。
由于我之前并不是一门心思地想去那里,所以我到八月份才开始联系那边的老师,那时好多老师的名额已满,加之我以后不想研究无线通信方向,因此找一位适合自己的老师并不容易。最终我联系到了一位在做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老师,她的研究方向涉及网络智能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视觉。然而,那位老师QQ面试完我后就让我等待组里面试通知,我却迟迟没有收到消息。当我再次联系她时,却被告知第二天组里面试,还要给几张表盖章,这让我有些猝不及防。那时已是下午三点,我匆忙赶回宿舍,购买车票、整理材料、填表盖章,一气呵成,最终我在距离发车仅剩七分钟时赶到了检票口。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赶高铁”。那天我到达预定宾馆已是凌晨一点。
让我更猝不及防的是,老师说她已经没有硕士名额,只剩直博名额。严格来说,她估摸着自己已差不多招满,因为听说当时学校给每位老师分配的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名额还没有公布。我原本不打算读直博,但是想着既然来了也不能白来,往返路费那么贵,那就面试一下直博吧。做完政审交完材料已到正午,组里面试下午一点开始,时间比较紧张。我从校门外的便利店买了个面包,四周没有座椅,我就索性坐在路旁的共享单车上将就了这顿午餐。
申请直博者首先要进行笔试,没有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只是在师兄师姐的桌子上答题,有专业英语(英汉互译)、一道综合题、两道开放性题目(科研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今后的规划之类)、两道编程题。由于之前没学过专业英语也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准备,有几个应该没有译对。我笔试题做到一半时,被师兄叫去面试。我联系的那位老师有个自己的小团队(官网上她是在一个大团队中),只有三位老师面试,她是主面试官。面试全程基本是另外两位老师在提问,一直在问我科研竞赛中的一些问题,没有专门提问与之不相关的专业问题,或许是因为那位老师比较想让我跟她读博。经历过多场面试实战,我对简历上的内容已经能够做到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因此,整场面试是我感觉最爽的一次,有种hold住全场的感觉。
做完笔试题,老师让我先跟一位师兄聊一下,结果那位师兄疯狂劝我不要读直博。大致意思是,我对算法编程的掌握肯定不如本科是计算机专业的同学,Java和Python也没学过;硬件方面,只会使用STM32单片机的基础功能;数据库又没学过,也没写过论文。这样我和其他人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博士毕业会很难。我说没事,我可以学。他说都是这么说,结果都是光说不做。我能理解那位师兄,不过他不了解我,我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之后老师给我两天时间看一篇论文。说实话,两天时间确实不太够,回学校后我还有课,还要准备其他学校的面试。论文除去参考文献一共十页,是关于行人重识别问题的,里面有许多陌生的英文专业术语,阅读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我先通读了一遍,然后细读,边读边查边扩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些英文单词形象易懂,适合直接理解,翻译后反而感觉很别扭。第二天下午老师就让我给她讲一下,那时我第二遍还没读到一半,于是说想晚上整理一下思路第三天早上讲。那晚我在学校对面的宾馆订了个单人间,通宵研读完了那篇论文,对其要解决的问题和大致方法以及相关术语作了整理。早上七点,我走出宾馆,迎着朝阳,感觉信心满满。但事与愿违,当我通过QQ视频给老师讲解完时,老师让我解释一下机器学习训练模型过程涉及的某个术语。我把之前上网查到的说了一下,然后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释。老师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厉声说不对接着批评我在瞎说,当时那种语气真的像是小学老师在训小学生。随后的几个问题也均为此下场。那位师兄说我只是在单纯的复述,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通宵后的我,身心俱疲,没能控制住情绪,既委屈又生气,因此老师和师兄说的有些话我也没有听请。最后,我只答了声好,然后就挂断了。本以为这次讲解以失败而告终,没想到之后在我去参加别的学校面试时,那位老师又问我进展如何。不过,最终经过认真考虑,我还是决定放弃这个机会。
读直博选老师要慎重,我觉得虽然从科研成果来看那位老师应该挺厉害,但是通过几次聊天和那次论文讲解明显感觉到她脾气有点古怪,有时一言不合就上头。我想,跟着她五年甚至更久,早晚有一天我会受不了的。此外,不知道那位师兄是不是受老师的影响,也有点古怪。我之前在QQ上问他我是不是适合先读硕士再读博士,然后他问我是否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说优点是当我决定干一件事时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而缺点是有时会太较真,钻牛角尖。然后,他再也没有回过我。
此番经历,让我明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团队和老师尤为重要,尤其是直博。
北航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没有夏令营只有预推免面试,而且要收100元的复试费,外校学生和北航本校学生一起参与面试。这次面试是我参加的所有集体面试中考察最全面、时间最长的一次。每个人差不多面试二十分钟,内容包括英文自我介绍、思政考核(比如对北航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理解)、英文段落翻译(先读后译)、专业知识。其中,思政考核与英文段落翻译的题目由自己抽取。
当时,面试名单中我排在最后面,按顺序的话我估计要等到傍晚六七点。但是由于很多人都找别处去准备面试了,中午吃过饭一点多我就在那候着,恰好老师们吃完饭,走廊里只有我们两三个面试的同学,因此我们就被提前面试,给老师们留下了不错的第一印象。英文段落翻译是关于AI发展历史的,我自知可能无法做到即时准确翻译,因此,在读英文段落时,我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表现出对自己英语的自信。有几处我翻译得并不通顺,因为有些词要进行意译。比如consideration是考虑、体贴的意思,然而放到句中这样直译会很别扭,一位老师也点出这个词我没有翻译出来。接下来,是对专业知识的考察,老师们主要提问了无线移动通信、天线、加密以及5G的相关知识。虽然我没有研究无线移动通信的打算,但是在哈工大深圳面试后我吸取了教训,提前复习了无线移动通信。令我惊讶的是,老师们竟然没有问我半点科研竞赛的内容。总之,这次集体面试让我感受到北航的认真严谨,自我感觉良好,只是没有被问到自己着重复习的几门专业课而已(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以及数字图像处理)。
北航这边集体面试完还要有导师签署接收函才算成功。趁着面试结果还没出,我那几天又参加了浙江大学的面试。我当时对北航那边也没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报的是学硕,名额也不多,又是与北航本校的同学一起竞争。最后的结果让我半欣喜半可惜,我被调剂到专硕(通信方向),只差三个人就可拿到学硕名额。我立马给之前联系的老师写了封邮件,不一会儿,她打电话问我是否还在北京,然而我此时刚到上海,准备参加另一个学校的面试。权衡后我决定当天下午就动身前往北京,给老师发了条信息说当天就能赶到,她回复说第二天下午再面试我。我心里犯嘀咕,估摸着肯定有很多同学这两天一直待在北京。我自己不确定到明天下午是否还会有名额,万一这次面试没成功,到时再联系其他老师岂不为时已晚。当时我是真急了,在高铁上又选择了七八位老师,给他们发了邮件。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没错,第二天早上我打开邮箱,只有一位老师约我上午面谈,其余老师都没理我。
不幸的是,高铁上联系的那位老师一直在绕弯子,没有问我专业知识,也没有问我科研竞赛,只是单纯地与我聊天。最后,我感到不太对劲,问那位老师还有几个招生名额。结果,他说他招满了。我顿时无语,白费了一个小时。他说他是在替另一位老师招生,我当时并不了解他说的那位老师所以也没有拒绝,只是说先考虑一下。中午我查过后,发现自己对他说的那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并不感兴趣,而且科研成果也挺少,于是我婉拒了老师的“好意”,决定背水一战。
吃过午饭,我早早地在最初联系的那位老师办公室门前等着,希望能留个好印象。整个面试过程比较顺利,她主要问了我科研竞赛,让我讲解其中自己编写的一些程序(幸亏带了电脑),此外还问了我数字图像和高数的一些知识。总体感觉那位老师细致认真,说话语速也比较慢(和我一样),倍感亲切。这次我也比较幸运,在此之前她面试了四个学生,只收了一个(北航每位老师只有两个招生名额),想看看下午我和另一个同学的表现。面试完我后,老师感觉挺好,就没有再面试最后那个同学。因此,我顺利拿到了老师签署的接收函。这是我觉得单独面试中最合拍最顺利的一次,我呈现出了自己最好的一面。
在走出北航校门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心情犹如那万里晴空,静静地享受此刻阳光正好,种种波折皆为过眼云烟。在向往的城市不错的学校遇到了适合自己的老师,足矣。
浙大面试的时间在北航集体面试和出面试结果之间。由于我对脑机接口特别感兴趣,我当时报了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直博,联系了一位研究方向是脑机接口的老师(一般研究方向是脑机接口的老师就职于求是高等研究院,在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招生)。
浙大的面试流程让我大跌眼镜,每个人填完政审表后,只面试两三分钟,一切就结束了。当时老师让我进行中文自我介绍,问了下学校和联系的老师,又问了下为什么对脑机接口感兴趣。这样简单的形式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一种是面试基本不刷人,另一种则是老师们已经内定好人选。我联系的那位老师只有一个招生名额,他说网上初审时把我和另一个同学的名字都报给招生老师了,以免初审时我就被刷掉,但说我可能会吃学校的亏(学校是211不是985)。因此,我猜另一个同学应该是985学校出身。后来,我又获悉夏令营优秀营员也要参加此次面试。因此,我断定老师们极有可能已经内定好大致的录取名单。当然,我的自身原因也不能忽略,科研竞赛不够丰富,没有国家级的比赛奖项,也没有论文专利。面试时认识的一位双非并且跨专业的同学最后圆梦浙大,这说明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浮云。结果不出所料,我落选了。不过不足为憾,因为对比发现,录取者只有七八人不是夏令营优秀营员。
总而言之,浙大生仪学院的预推免面试基本是走形式,倘若真有意向,那最好先填报那儿的夏令营吧。
鸡汤喝不饱,下集再来瞧。您的光顾是风儿推陈出新的动力,我们下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