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天才少女,大学毕业没人要:醒醒吧,自以为是的父母!



        
         
          
           
            
             
              

13岁天才少女,大学毕业没人要:醒醒吧,自以为是的父母!_第1张图片

作者 | 刘娜

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


她在一路快进键中,被父母推着走到今天,也在孤独叛逆中,回到了原点。

01

寻常人家,13岁的少女,应该背着沉甸甸的大书包,去初中上学。 但少女张易文,已经成了一名大学毕业生。 今年7月,13岁的张易文,从商丘工学院毕业。 和4年前,她参加高考时,网络铺天盖地的“9岁考生”“天才少女”“神童”的大肆报道不同,如今,13岁已从大学毕业的张易文,媒体已少问津: 她毕业的并非名校。 毕业后,也没有单位敢要她。 这个尚且是个孩子的女孩,不得不按照父母规划的人生,再次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的张易文
从天才神童的光环,回到叛逆少女的庸常,从璀璨争议的漩涡,回到清冷孤寂的原点,天才少女张易文和父母非同寻常的教育,让人在嘘唏中惋惜。
02

张易文最早引发争议,是2016年,高考第一天。 彼时,她才9岁,身高不足1.3米,在父亲张民弢的陪同下,来到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考点,参加高考。 一时间,她让在校门口围观等候的一众家长和记者赞叹不已: 人家才9岁,就参加高考,简直是神童!
张易文在父亲的陪同下参加高考 面对众人的羡慕,她开有培训机构的父亲张民弢,侃侃而谈: 女儿只上了一个月幼儿园,就再未到正轨学校参加过义务教育; 跟着父母学习,4岁已经认识2000多个汉字; 在家中私塾学习5年,拿到了高中毕业生同等学力证明,参加高考…… “我计划让她20岁博士毕业,然后搞科研,进入上流社会。” 众人面前,信心满满的张民弢,掷地有声地对媒体说。 也不管,他这愿望能不能实现,他有没有征求过女儿的意见。 非常遗憾的是,2016年,张易文落榜了。 在家中私塾里,她只学了国学,高中数学、物理和化学,她一概不会,只考了172分。 显然,这个让父亲张民弢的海口,无处安放的高考分数,已耗尽一个9岁孩子的全部力气。 只是,她不愿接受失败的父亲,依然把她摁到另类而陡峭的求学路上,继续走下去。
03 2017年2月,距高考还有4个月时,张民弢改变了对女儿的应试策略: 他不再让女儿一味在自家私塾复习,而是花钱报了一个高考冲刺班。 4个月后,10岁的张易文参加了商丘工学院的单招考试(高职高专层次学校的自主招生,以352分的成绩,考上三年制大专,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张易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路子是父亲选的,学校是父亲选的,专业是父亲的选的。 在父亲的一路快进键中,10岁的女孩,走上了被规划好的人生。 学校老师说,大学3年,她成绩还可以,一直属于中等水平。 因为个子比较矮,在食堂刷卡吃饭,需要踮着脚尖才可以。 由于她和同学们的年龄相差比较大,不管是从阅历,还是从思想,她都没法和他们谈到一起。
读大学的张易文
她没有什么朋友,经常一个人独处。 没有谁知道,这个以小小的身躯行走在大学校园里的少女,在拔节生长的10岁到13岁,一个人捱过了怎样的孤寂和疼痛。 老师说,她低调,不惹事,希望别人不要看到她,希望周围的人感受不到她的存在。 这是一个害怕被人贴上“另类”标签的少女,为了避免成为人群和流言的焦点,故意自我矮化的保护措施。 只是,当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保护自己,无形中也切断了和其他人之间,正常而阳光的连接,渐渐活成了一座孤岛。
04
孤独。 内向。 没有朋友。 和大龄的同学交流有障碍,又没有机会接触到同龄人。 即便很努力,面对大学的课程,张易文还是感到很吃力: 她学的专业,对数学和英文要求很高,而这两门课,她的基础都比较差。 她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但没有参加专升本考试,她知道自己无法考过。 被父亲形容为“如来佛手掌心里的孙悟空”的女孩,毕业后只能回到家中私塾当助教,辅助母亲批改作业。 成为助教的张易文

尽管,父亲张民弢说,这是她自愿的选择。 但这句话背后,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 13岁的瘦弱女生,即便取得了大专文凭,也没有单位敢接收。 她就像陷入了困境的幼兽: 在一路快跑中,把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又没有能力抵达更高的山头,一个人在半山腰的悬崖峭壁间,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 无奈之下,只能对着空旷大山呜咽。
05

面对13岁已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女儿,父亲张民弢却说“这是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或许,在这位把自己女儿当作另类教育实验品的父亲眼中:
快速和不凡,大于缓慢和平凡。 只是,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进入青春期后,女儿正在叛逆中,站到他的对立面。 在大学读书时,张易文已不怎么愿意回家。她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回到父母身边。 她甚至开始和父母频繁吵架。 她认为父母不负责任地,将她带上了一条错的道路,耽误了她。 张民弢接受采访

回到家中私塾教书后,因为教育理念不同,她也屡屡和父母发生争执: 她觉得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而她的父母依然坚信老师要强势而权威。 表面看,她反对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深层想,她不过是担忧那些从未到正轨学校念过书的少年,将来也如她这般,活得绝世又孤单。 她不希望他们重复自己的老路,所以才叛逆地站到父母的对立面。
06

天才少女张易文的故事,被媒体挖掘后,质疑声未曾停止过。 有人认为,张民弢拿女儿当小白鼠,强行把孩子逼到天才的路上,给自家私塾树典型,不断炒作。 人们反感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理念,更是他身为一个父亲,以如此揠苗助长的方式,让原本聪慧活泼的少女,推向早衰的极端。 但直到今天,张民弢也不这么认为。 这个暑假,他对着媒体,再次立下宏大而铿锵的誓言: 两年后,就让女儿参加研究生考试,学有所成后,让她继承家族教育产业—— 顺便提一句,张家的私塾教育,被商丘教育部门认为非法办学。大河报记者证实,张民弢上下两层楼的私塾,只有3个老师,总共招生也不过十多个人。 当地教育部门的说法
他还宣称,今年10岁的儿子,也正接受他的私塾教育,已达到初三学生的水平,目标是13岁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 这样的宏大誓言,让人想起张易文10岁那年,张民弢也许过类似的宏愿: “我计划让她20岁博士毕业,然后搞科研,进入上流社会。” 这个看似离经叛道践行新教育的父亲,其实从未远离过功名和世俗。
他把自己的孩子逼到少有人的走的路上,他又像大多数父母那样,焦虑而功利。 为人父母的这种分裂和包办,才是孩子走向悲剧的原点。
07
张易文的故事,让人想起湖南省华容县天才少年魏永康。 在母亲曾学梅的教育下,魏永康2岁就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 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魏永康
但2003年7月,他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他母亲曾学梅听闻这个消息,赶到北京,指着中科院的大楼,对儿子魏永康说:
“这么好的条件,你竟然不争气!你去死!你怎么不去死?!”

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
熟悉这对母子的人说,天才少年魏永康的陨落,恰恰和他妈妈曾学梅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错过1978年高考的曾学梅,把考上大学,当成人生未竟的梦想,并把它投射到儿子身上。 魏永康是极其聪明的,只是他的每一步都无法自主,都是母亲规划安排好的。 除了学习考试,曾学梅不允许儿子做任何事儿,包括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 魏永康高考时,她还在亲自喂他吃饭。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上中科院高等物理所,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彻头彻尾成了一个无法自立的巨婴: 天热不知道脱衣服,天冷不知道加衣服,穿着睡衣拖鞋邋遢地走在校园里,宿舍里全是他的臭袜子脏衣裳; 他经常错过考试,不记得什么时候提交论文,无法和老师同学沟通。 无奈,学校只得劝退他回家。 从天才到巨婴,从人人羡慕到人人笑话,从少年得志到郁郁寡欢。 这种巨大落差,摧毁的,不仅有一个少年的前程,还有一个母亲的脸面。 退学回家的魏永康

回家后,在母亲曾学梅的拒不接纳中,魏永康一气之下,曾离家出走。 由于他无法生存,钱被人偷,身无分文,流浪街头,最后被警察遣送回来。 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像个幼童一样,练习生活技能,学会和人沟通,尝试洗衣做饭,炒菜做饭。 自立起来后,魏永康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顺利毕业。 当他卸下天才的光环,跌落凡间,沾满生活气,融入烟火中,也觅得了幸福: 遇见了美丽大方的妻子,生养了两个孩子。 他不再被奉为神,他才真正成了人。
08

张易文和魏永康这样的天才,与年薪201万的华为天才少年左鹏飞、张霁不同。 左鹏飞、张霁,也出生于普通人家,但他们是一步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了系统而正轨的教育,历经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和很多同龄人一块竞争一同成长。 哪怕,他们自己成长得快一点,学得好一些,成绩优一截,但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同龄人的连接中,他们始终保持着每个年龄段该有的样子: 他们天才得一体,优秀得自然,所以能璀璨得始终。
华为天才少年张霁 而张易文、魏永康这样的天才,却用伤仲永式的悲剧,提醒着自以为是的父母: 这世上有一种难,是承认孩子平凡。
极端而悲剧的天才,是少数的。但焦虑而控制的父母,向来很多。 惟愿这样的悲剧,能让更多父母看见: ●平凡人家的父母,要有定力让孩子随大流吃苦。 如果你没有财力和能力,摆脱高考这条路,那就趁早按照学习规律,让孩子和同龄人一步步,从小学到大学。 这样缓慢,这样最好。 ●父母的意义,不在于强教,而在于陪伴。 放手不管的父母,是不够合格的,但管得太宽的父母,也等同于谋杀。 为人父母,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事实的真相都是:单凭我们一己之力,不可能给孩子完整的教育。 孩子要回到学校里,回到老师身边,回到同龄人中,才能更好地成才成人。 父母的意义,不是把孩子变成另一个自己,而是在守望中看他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成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人。 不可否认,竞争激烈的当下,节约时间成本,让孩子走上快车道,搭上顺风车,快速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心。 但,如果仅仅以学业和成绩,衡量一个孩子,未免过于单薄。 一个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串数字,而在于它本身的质感和重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让孩子的归孩子,让父母的归父母,让不凡的归天才,让平凡的归人间。
让恨的释然,让痛的消融,让真的落地,让爱的圆满。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MORE|父母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13岁天才少女,大学毕业没人要:醒醒吧,自以为是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