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故事:平瓶斋


平湖和高峡成了好朋友,这真是怪事。
平湖白须白眉,早已过了古稀之年;而胖得很富态的高峡,年方不惑。论职业,平湖退休前是一家大商场站酒柜台的营业员,而高峡是一家包装设计公司的老板。两人非亲非故,但一经谋面,便有相见恨晚之感。
平湖一辈子酒不沾唇,却兴致勃勃地收藏了一辈子的酒瓶。各种材质的都有,玻璃、陶瓷、青铜、竹木、玉石、锡、铝……各种形状的都有,圆形、方形、动物形、乐器形、人形……林林总总,有几千个。面积不大的小三室一厅,除老两口歇息的卧室兼书房,还有厨房、卫生间外,都有序地摆着一个一个挤满酒瓶的陈列架,他自书一横条,曰“平瓶斋”。放不下的酒瓶,堆在楼下的杂物间里。
不喝酒的平湖,却爱收藏酒瓶,似乎是职业使然。他在商场站酒柜卖酒,不但要熟悉价格,还要向顾客介绍酒的产地、香型、度数。遇着讲究的人,还要反复打量器形、外包装,因为样品是可以让人从外到内细看的。他不好酒,但对酒瓶却日久生情,觉得收藏起来既不费力又有意思,还可以熟悉业务,何乐而不为。
平湖的第一个藏品,是一瓶连瓶带酒的茅台。一九六○年时,他在城郊一个供销社站柜台,卖酒及酱、醋、茶,到年终盘底时,还有一瓶定价为三元钱的茅台酒没卖出去,经理很为难,觉得不好做账。平湖那时还没有成家,手头有点儿余钱,便买下了。他不会喝酒,父亲也不喝酒,就这么保存着,一晃就是几十年。
他后来收藏的酒瓶,多是自己拾的、别人送的空瓶;有形状特别喜欢的,也自掏腰包买下来。他收藏酒瓶多了,名声渐为人所知,特别是退休后,还被记者写了专访登在报上。于是“平瓶斋”常有客人不召自来。
高峡是看报后,又经朋友多次鼓吹,在一个春雨绵绵的午后,叩门来访“平瓶斋”的。他带来的见面礼,是一只“关公酒”的瓷酒瓶。瓶形是一尊关公背持大刀的立像,刀头在下,刀柄在上,柄端着盖,便是瓶口。
“平老,我平生好酒,带来一只空瓶,见笑,见笑。”
“小高呀,你之所赠,正是我之所爱,谢谢了。”
“我一见‘平湖两个字,便想起我叫高峡,不正合了毛泽东的一句诗‘高峡出平湖,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平湖听了哈哈大笑。
喝过茶、抽过烟后,平湖引领高峡观看酒瓶,并予以讲解,高峡十分兴奋。当平湖指点那瓶茅台酒时,金属瓶盖已锈迹斑斑,高峡的喉结上下蠕动,拼命咽下口水。
“平老,展出的不过是你收藏的五分之一啊。”
“放不下啊,大多都放在楼下的杂物间里。我年纪大了,老伴儿身体也不好。儿子一家都在杭州扎根了,老催我们住过去。”
“你这些藏品可以运过去的。”
“儿子那里放不下,他们也不喜欢这些东西。我想捐给博物馆,条件是辟专室作永久的展览,展示中国的酒文化,人家不干哪,因为都不是什么值钱的文物。”
“唉。”高峡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长气。
平湖的目光里充满了忧郁。
高峡忽然说:“我是搞包装设计的,今来参观,受益不浅。我想请你和夫人去吃个便饭,以示谢意,请赏个脸,车子就停在楼下。”
平湖真是受宠若惊了,说:“这怎么好……”
高峡说:“二老是长辈,应该,应该。”
说完,掏出手机联系,在本地最有名的酒楼订了餐。
在以后的日子里,高峡隔三岔五地领着酒厂的客户来参观,目的是为新出的酒品寻找最好的器形和外包装。这种见面似乎双方都很满足,他们的关系也就日渐密切。
秋天来了,大雁南飞。
平湖打电话给高峡,请他中午到家里来吃个便餐,还破例备了一瓶“长城干红”葡萄酒。
两人边喝酒,边闲谈,十分投机。
高峡说:“平夫人的厨艺不错,怪不得儿子、儿媳、孙女都要你们去杭州!”
平夫人说:“是啊,是啊。”
平湖说:“今天请小高来小聚,因为我们要走了。”
高峡问:“真的?”
“我们不能再留在这里了。孙女要去法国留学,学费贵哩,这套房子得腾出来卖掉,我们住到杭州去。”
高峡说:“酒瓶怎么办?”
“小高,你是搞包装设计的,所有酒瓶,我一件不留,都送给你,你愿意收下吗?只是……”
“只是要设专室作永久展览,这没有问题。而且,展览室仍叫‘平瓶斋。”
“小高,我信得过你。”
“我总得补偿一些钱吧?”
“我分文不收。否则,你就是看不起我了。”
“啊……好吧。平老,谢谢你。这杯酒我一口干了。”
一个月后,平湖和老伴儿去了杭州。
在走之前,平湖应邀去了高峡的公司大楼,细看了酒瓶陈列的大厅,他很满意。“平瓶斋”三字,虽是平湖的手迹,但重新放大后做成了一块紫檀木雕镌的横匾,很气派。
所有的酒瓶,有了一个最好的归宿。
有一天上午,平湖在杭州的儿子家,看家乡电视台的节目,是一个拍卖会的现场直播。忽然,一瓶一九六○年的茅台酒,摆上了案台,起拍价为五万元。
拍卖师说这瓶酒经考证,确系为当年的真品,藏家为高峡。
竞拍很激烈,最后以十五万元落槌。
平夫人说:“这是我家的那瓶酒!”
平湖说:“送出去的酒,就不是我家的了。这小高,他把自己给卖了,卖得很便宜!”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你若喜欢,

为社长点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故事:平瓶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