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费勇,欢迎来到六祖坛经修心课的第十三课,这一课我们讨论坛经的第十三段: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行心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致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倒。即有数百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这段翻译成白话文,可以这样理解:
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任何姿态里,总是保持一颗真如的心。《净名经》上说:真如的心是道场,真如的心是净土。千万不要心里想的是邪门歪道,嘴上说的全是佛的道理。嘴上说要专于一行,修习正定,而在行动上不按佛法去做,这就不是佛的弟子。只要按着我们的本性去行动,对于一切的法都不执着,就是一行三昧了。迷误的人粘滞于法的皮相,狭隘地理解一行三昧,以为坐着不动,除却妄念,就是一行三昧了。
假如这样的话,这种所谓的佛法就变得没有一点点人情味,反而成为解脱的障碍。道,是需要通畅流动的,怎么能够僵化停滞呢?心灵不执著于法,道就变得通流。执著的话,就是被束缚住。假如坐着不动也得道,那么,维摩诘就不应该质疑舍利弗静坐树林下。各位,有人教导别人通过静坐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以为不动不起,就能成功。迷误的人没有觉悟,就把事情弄颠倒了。就算有很多人这样教导众生,其实也是错误的。
这一段惠能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见解,就是对于“一行三昧“的解释,原来在佛教里的意思,包括五祖教导惠能的,一行三昧,指的是在禅定中达到觉悟的境界。
但惠能把它解释为:在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只要你在日常生活里保持一颗真如的心,那么,就是一行三昧了。这是”生活禅“的源头。
惠能为自己的解释找了理论依据,就是《维摩诘经》,也叫《净名经》,是一部大乘经典,主人公维摩诘是一个大富豪,妻妾成群,但照样修行佛法。他强调了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行也可以成佛,这个观点和原始佛教的观点是冲突的。但客观上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惠能的禅宗强化了这个观点。在这一段里,惠能引用了《维摩诘经》里说的两句话,第一句是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大意是如果你的心是真如的心,就不会生活在虚假的幻相里,你的心就是道场。
第二句是直心是净土。大意是如果你的心是真如的心,那么,你就已经在西方净土里了。并不是另外有一个净土,而是你的心本身有一个净土。
然后,惠能再次批评了通过坐禅追求成佛的做法,以为这个是本末倒置。通过打坐、诵经并不能通向觉悟的境地,而是倒过来,你首先必须从你自己的心灵深处体悟到空的道理,打坐、诵经才是有意义的。
在前面一段,他告诫大家,千万不要把定、慧看作是不同的东西。定发生的时候智慧也同时发生,定与慧并没有先后之分,而是等一的。定与慧的分离是不可思议的。没有智慧的禅定,只是一种坐姿而已;没有禅定的智慧,只是一种空说而已。
这种佛法后来被称为顿悟,惠能的南宗也被称为顿教,许多人把顿悟理解成无需经过修炼立即就觉悟。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后来亲侍惠能十五年的怀让,对惠能的顿悟有着非常精辟的解释。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段经文的意思。
据说,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在没有开悟前,有一段时间整天坐禅。怀让禅师看到他,觉得他具有佛法才器,便问他:“你这样每天坐禅图的是什么?”马祖回答:“我想成佛。”怀让不吭声,弯腰拿起一块砖头,到庵前的石板上磨了起来。
马祖很奇怪:“您这是在干什么呢?”怀让说:“磨作镜子。”马祖说:“砖块怎能磨成镜子?”怀让立即引导他:“既然砖块不能磨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能成佛呢?”
马祖开始疑惑了:“那我应当怎么做呢?”怀让说:“好比人们驾车,车不前进,应该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一下子无以应对。
怀让接着说:“你是学习坐禅还是学习坐佛?如果学习坐禅,禅并不是坐或卧;如果学习坐佛,佛也没有固定的形相。在变幻不定的存在中,不要有所取舍;如果你坐佛,其实是在杀佛,因为执著于坐这种外在的形式并不能达到真理。”马祖听了这番话,如醍醐灌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清澈。
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发生真正的觉悟,只是在那里坐禅、念经,那么就如同要把砖块磨成镜子,完全不可能。
所以,想通过坐禅、念经等形式达到觉悟,在惠能看来,是本末倒置。如果你没有领会到空的境界,只是像无生命的物体,傻傻地坐着,有什么用呢?
惠能的偈说得非常透彻,本来就无一物,本来就没有尘埃,还需要什么定力去抹拭干净呢?当你领悟到那本来的究竟时,你既在禅定之中也在智慧之中。当你领悟到那本来的究竟,即领悟到空境的那一刹那,你就已经觉悟了,还何须什么坐禅啊、诵经啊这些外在的形式呢?
觉悟不是一个渐渐的过程,而是一种豁然开朗。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当下即是,平静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