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该划分为文科生影评人和理科生影评人,基本鸡同鸭讲,各是其是,各非其非。”
最近,影视策划人、《四味毒叔》创始人谭飞被物理很好的儿子“嫌弃了”。看完电影《信条》,文科出身的他,关注点似乎和儿子“不在一个频道”。
科幻片,都绕不开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母题。在谭飞看来,就像文理大战一样,科学是有鄙夷链的,但未来发展中一定要有人伦的东西,“有家庭,有爱与温暖”。
烧脑科幻,你看懂了吗?/《信条》
类似的观点也在网络大V花总那里出现。“20年来,互联网最大的改变,是改变了人和人,人和事,人和物之间的连接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有更多建立关联的可能性。”
时间往前推大半年,当花总出现在土耳其,跟拍做口罩生意的中国人时,他应该也没有料到,一部《口罩猎人》会成为疫情之中最为特殊的风景。
《口罩猎人》,商人林栋土耳其冒险记。/@花总丢了金箍棒
借助发达的自媒体和专业的剪辑技术,一部纪录片被传递得很远,但回到被互联网重塑的现实,花总的初衷仍然是“保持对人的好奇心”。
谭飞认为,浮华与热搜包裹的娱乐圈,需要更加放松(relax),回归人本身;在花总看来,这个世界是重新联结(reconnect)的,本质上依然是保持对人的兴趣。
最近,这些人和这些“R词语”出现在上海陆家嘴滨江的一幢名为R SPACE的网红地标里。《新周刊》联合上汽R标的“科技向内,人性向外”专项主题讨论会在此举办。
从左至右:《新周刊》副主编马戎戎,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影视策划人谭飞,自媒体大V花总,《新周刊》副主编何雄飞。
在这场被称为“高水平吃瓜会”的对谈里,来自影视界、自媒体、上汽R标和《新周刊》的“瓜农们”齐聚,聊被科技改变的生活面貌,道人文与科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
20年剧变,
技术打开中国人的“世界之窗”
“中国从边缘进入舞台中心。”
前不久,《新周刊》在新世纪20年回望特刊中这样形容这个时代的变化。回归个体而言,这种进入中心的感觉,则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
谭飞在《新周刊》新世纪20年回望特刊中撰文,认为尊重观众的作品才能被时代留下。
20年前,谭飞在广州的一家公司从事宣传总监一职,把《康熙微服私访记》这样的古装剧推广到日本,这是文化输出的一角。
再过几年,爱好看篮球的他对NBA休斯顿火箭队的标志性的R记忆犹新,那时,姚明是上海这座城市行走的名片,也是中国人走向世界顶尖体育赛场的骄傲。
从文化到体育,中华民族的身影出现在越来越大的国际舞台上。
提起姚明,大家依然会想起那段光辉岁月。/图虫创意
相比较已经工作的谭飞,2000年时的花总,则以比较潇洒的心态,度过大学三年级的自由时光。“走出教室,到小卖部买一本《新周刊》,然后溜到学生街上的网吧,打开windows98系统的电脑,享受128k的网速。”
生活在中国加入WTO的那几年,学生时代的花总充分汲取到来自世界的充足信息,那些信息打开了自己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可能,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伏笔。
花总认为,突破各类“结界”,生活才会更自由。
对于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来说,除了剧变,2000年则是让他重新感受“距离”的一年。
那时在上汽大众工作的他,拥有了人生第一辆车——桑塔纳2000。也是那一年,他步入婚姻殿堂,开着自己的车去迎接新娘。“车就像我的家庭成员一样,嵌入了生活里。”
从小就喜欢各种交通工具的俞经民意识到,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日渐扩大的距离,有了更多的想象,“2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R标,科技不一定能突破人的想象,但这一定是兑现。”
作为新能源国家队的一员,俞经民分享R标的诞生故事。
“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朴树在横跨世纪的那张专辑《我去2000年》里这样唱道。20年前的中国,无论是文体与互联网,还是汽车与生活,一切都生机勃勃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剧变之内,人与世界的距离被拉近。
所以,20年后的社会,当00后一代登上媒体的封面,当新能源成为民族前行的驱动力,这一切来得迅猛,也来得顺理成章。
20年后,人跟上科技了吗?
除了回顾20年的变化,这场对谈还立足于当下,围绕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多方“辩论”。
在关于“科技是否会反噬人类”的讨论中,《新周刊》杂志社副主编何雄飞认为,应该警惕科技对人的控制。
何雄飞提出,当资本的力量无限膨胀,作为人如何安身立命?
飞速发展的编程算法,不可避免会对掌握资本和资源的社会成员倾斜,无论是被困在系统中的外卖小哥,还是被健康码抛弃的很多老年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站在被疫情重塑的社会现实中,人们更需要反思,利用高效的技术手段实现的快速发展,是否忽略了社会的“隐秘角落”。而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体,也在这场属于全人类的“战役”中,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也承担起了再出发的责任。
万物皆需“扫码”,所有人都跟得上吗?/图虫创意
当然,必要的警惕之外,比起全然否定科技,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并造福人类。
在谭飞的观点中,科技与人更多是一种“竞合关系”,“技术顶多是聪明,而人类更胜一筹,能够做到精明。在任何发明之前,人类总擅长为自己的未来铺设道路或者选择替代办法。”
在俞经民关于新能源车的分享中,提到了有意识的“人文理念”。
作为老牌本土车企,上汽集团一贯奉行工程师文化,讲技术精进,讲技术变革,但在俞经民看来,市场与技术的关系绝对不能颠倒,“市场不能代表市场,难道技术可以代表吗?”
新车型的诞生,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细致观察。
的确,未来科幻片中的那种“幻灭”还未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在科技前沿的工程师们,会有意识地走出“技术决定论”的狭隘视角,打开心扉,了解变化着个体需求。
这种“人文意识”始终应该贯穿在脑海中,也不止于汽车行业,更需要在更多领域“落地”。
以R为名的新势力
进入21世纪,中国日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外资、合资、本土品牌竞相出现。近几年,受到经济下行、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国汽车行业的走向日渐明显——掌握科技与新能源者,方能得天下。
而如何从人出发,将实际需求糅为车的功能,并辐射行业?作为汽车行业的国家队,上汽集团不拘泥与人与车的单纯互动,将目光放到更大的“场景建设”之中。
去年4月开始,全球首个“5G智慧交通示范区”在上海嘉定投入建设。作为牵头者,上汽集团和嘉定区政府、中国移动、华为等组织单位一道,将具体而生动的未来生活画卷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而屹立在今天的陆家嘴滨江,这栋名为R SPACE的城市异想空间,则更意味着上汽集团在打造新锐智造产品与塑造智慧生活方式的决心。
R SPACE的“野心”,并不止于网红地标。
今年5月,上汽正式推出高端纯电汽车品牌R标。
以先进科技为内核,为其赋予人性的外延,给用户传递温暖的智慧出行体验,这样的设计哲学贯穿于R标车系之中。而无论是新潮的网络直播发布,还是跨界各大品牌的R SPACE,R标的出现,不止于产品的制造与售卖,更在于以新势力的姿态,展现国潮之风与中国设计的生命力。
岂止于20年,几个世纪以来,关于科技与人关系的追问从来都没有停止,而向前看,是什么样的呢?
正如这场“高水平吃瓜大会”所提到的,以R为名的未来生活中,需要以轻松(relax)的姿态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也需要敞开心扉迎接与世界各个角落的再度联结(reconnect)。
也如俞经民所提出的再度编码(recode),未来也许会出现“代码汽车”这样的新说法,即使名字和提法都在变化,但本质上,做产品与服务所秉承着的原则始终不会变——只有回归人的需求,不断打破,不断迭代,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 |Yumi
封面图来自于《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