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 陈伊凡 “一切业务数据化 一切数据业务化。”这句标语被贴在环球金融中心12层,华夏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会议室的墙上,这被视为是这家银行当下以及未来几年的重要战略方向。
9月11日,IDC为华夏银行颁发金融云场景的“IDC中国金融行业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奖”。在颁奖会上,华夏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易永丰和IDC金融行业研究与咨询总监高飞接受了经济观察网记者的独家采访。
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一直走在前列,这源于用户环境和监管需求以及自身经营管理需要。此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新就提出,金融科技领域的诸多创新特点——需求驱动,而非技术驱动。
易永丰说,对于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不光来自监管,还来自各方面变化和激增的需求,传统的风控手段难以面对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经营的压力,客户也希望能够高效办理业务,这对于银行来说,是数字化转型的原生动力。
挑战也应运而生。银行内部如何有效建立创新治理的模式?什么模式可以更好地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这些都是值得银行业思考的话题。
以华夏银行为例,其数字化转型大概从2018年年初开始,两年多时间,数字化转型深入到了银行的技术、组织架构、文化等方方面面。他们专门设立了数字化转型推动办公室,设立创新孵化基金,鼓励内部创新。
以下为专访内容:
组织架构变革
经济观察网:金融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始终走在前列,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易永丰: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内外部环境催生的,可以称之为不得不转型。首先就是监管要求,比如说风险控制,效率提升,这些方面都是有要求的。对于银行来说,本来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传统的风险控制的手段可能已经难以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以银行必须采用数字化的风控技术,来提高风控水平。
第二,客户需求,客户对银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随时随需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
另外,经营压力要求银行内部提高运营效率,这也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赋能。这是华夏银行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我们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原生动力。
经济观察网: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
易永丰:最大的难点可能是在员工的认知层面。数字化风控对银行来说,改变是多方面的,甚至涉及到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银行的信息化虽然近年来一直在发展,但从风控手段上说还是比较原始的:首先由客户经理去调研,去客户现场采集数据,做贷前调查、贷中走访,依靠传统报表呈现。但传统手段存在着人员不尽职和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所以风控难度很大。如果用数字化授信技术,就无需人工操作,可以使用数字资产完成。比如原来是用房、车进行抵押,现在可以使用企业的经营数据、客户在工商、税务、政府的数据等作为授信的依据。这样一来,原来传统授信的工作岗位就被淘汰了,而这会给相关人员的认知和理念带来很大的冲击。
第二是数字化转型还需要依靠数据,数据的质量,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还有对数据的保护等,也是一个挑战。
另外,有了数据还需要优化模型,过往如果贷款出现问题,会追究至责任人,完成数字化转型之后,授信交由系统来判断,所以系统的模型需要数据不断迭代和优化,目前银行也都意识到其急迫性,但挑战依然巨大。
经济观察网:刚刚提到的挑战中也涉及到组织架构层面,华夏银行是怎样解决的?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创新型治理模式,去适应数字化转型?
易永丰:今年年初,我们成立了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由行长来担任组长,同时还成立了数字化转型推动办公室,由科技分管行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上述部门有仲裁和考核的职能,会对每个部门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力度和工作进行评估考核。曾经跨部门沟通容易出现的推诿问题,现在都有相关机构进行裁决。
创新型企业文化
经济观察网:从整个企业文化的层面上谈,华夏银行如何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易永丰:我们在2018年开始设立创新激励机制,2019年逐步建设和完善。华夏银行有创新孵化项目,只要是受到认可的创新项目,都能得到孵化基金支持,内部启动流程也会更迅速,材料审批更简化,允许尝试,也允许失败。例如文件传输无人运维、智能网点,校园、医疗和银行对接的场景金融、对接阿里、京东、百度的数字化信贷等。
每个员工可以有很多方面累积创新积分,用以兑奖,激励个人。每年也会评优秀项目,还有容错机制,银行内部会计提科技风险准备金以应对创新失败。我们同样鼓励内外融合的创新,例如和华为的联合实验室,还有和部分高校合作的创新实验室。
在体系化建设方面,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也正在进行。新提出的敏捷体系就是一例,形成了包括财务敏捷、商务敏捷、研发敏捷等的全套体系。
测试层面,除了自动化测试,还有云测、众测等形式。华夏银行同时建立了六七十人的专职需求团队。原本需求团队的构成都以业务人员为主,现在以技术人员,有开发背景的人为主。
在信息系统客户体验上,建立了专门的处室来管理客户体验,也正在建立相关体系,围绕制度、流程、规范、指标及工具,从事前、事中、事后来进行落实。这是一个创新之举。原来建设的系统更注重功能需求,现在将客户体验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
数据安全
经济观察网:华夏银行目前的上云情况如何?在云平台的选择上会有哪些考量?
易永丰:目前华夏银行百分之八十的系统都在云上运行,包括从资源的使用管理、交付以及实际系统线上运行等,可用性提升的变化感受是明显的。出于监管和安全考量,华夏银行暂时不会采用公有云平台。2015年我们与华为建立联合实验室,华为的产品都会第一时间送到实验室进行测试、试用,我们也会将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新需求及时反馈到华为研发部门。
经济观察网:华夏银行在数据的管理和保护上有哪些措施?
易永丰:华夏银行目前的数据管理与保护措施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概念铺开。首先在数据的获取上建立统一的管理,原先情况是各部门按需自行购买数据,现在由科技部门统一采购,由平台统一管理;从系统和外界获取数据后,使用Commvault解决方案来实现多渠道、多介质的备份和高效的数据存储、保护;在数据的传输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加密、脱敏、权限验证、过程记录等手段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经济观察网:IDC认为企业如何兼顾数据价值挖掘与数据隐私保护?
IDC高飞:客户在内外部都有数据的情况下如何挖掘数据的价值?近两年来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数据隐私的法规让金融机构,包括金融科技厂商在思考,如何能够实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的同时,能够既挖掘出数据的价值,又兼顾数据隐私的保护需要。
在IDC今年举办的金融机构创新场景案例评选中,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金融数字安全与信任”的奖项,国内通过联邦学习算法兼顾数据挖掘价值及客户隐私的主流厂商都推荐了解决方案来参加评选,落地的金融场景从精准营销,智能风控到产品定价均有覆盖。这些从金融机构到Fintech厂商的创新尝试都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经济观察网:国内外企业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上有何不同?
IDC高飞: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多是出于业务需求驱动自下而上的通过在IT升级、线上线下融合、云化、智能化等方面进行。IDC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领导力及组织架构,技术革新,运营模式,渠道及客户体验,信息及数据治理;金融机构需要从自身规模及 IT系统历史及现状选择合适的路径。比如说新型的数字银行、互联网银行生来就是数字化的,他们和具有一定历史积累的金融机构在构建新一代数字金融的路径选择上是不同的。
因为监管机构的要求以及银行业务的性质,国内的银行更多采取私有云或本地部署。但国外一些规模不大的银行,其技术实力不能做到完全支撑自己的业务时,便会采取SaaS类型的银行类服务,尤其是在欧洲。它们会采取将非核心部分上云的方式来开展服务,当然这是基于用户数据隐私得到保护这一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