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 有谁胆敢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

经济学人 有谁胆敢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

原文:Don't you dare go to dinner来源:经济学人发表时间:2010年11月11日译者:Arant校对:@xiaomi2020

“正是无情的、持续不断的压力才会对人权问题产生影响。”英国当时的首相约翰·梅杰 (John Major) 在1991年访问北京期间说道。自从保守的首相大卫·卡梅伦 (David Cameron) 第一次访问中国后,就显得更加谨小慎微。中国因为诺贝尔和平奖被颁发给一个被监禁的不同政见者而发怒,卡梅伦对此选择了尊重。

刘晓波10月8日的得奖已经让西方政府和中国政府都芒刺在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西方世界为追求与中国更紧密的经济关系而在很大程度上搁置了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他们所施加的表面上的“压力”也仅仅是较低级别的中国和西方官员之间的毫无建设性的“人权对话”。但诺贝尔和平奖使这个问题又一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这个时机并不怎么好:他们正在经济危机中挣扎,而中国经济却在蓬勃发展。比起1991年,中国手里有了更多好牌——当时中国经济规模比现在小得多,而且周围的共产主义国家在纷纷崩溃。当时的英国首相是1989年天安门镇压事件后第一位访问北京的西方领导人。当时正被排斥的中国对他的到来感激不尽。

诺贝尔奖公布以来,卡梅伦首相是第一位访问北京西方领导人。中国可不想妥协。警方一直在严格控制着刘先生的妻子和其他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11月9日,就在卡梅伦在北京访问的时候,刘先生的律师被禁止飞往英国。中国正在尽最大努力防止任何中国人参加12月10日在奥斯陆举行的颁奖典礼。

卡梅伦以及跟随他一同到来的四个内阁部长和一个庞大的商业代表团,显然十分担心因为刘的困境而弄砸了一个大好的商业机会(见该文[英] )。在与总理温家宝举行正式会谈时,他没有提出刘晓波的问题——虽然他在之后的宴会上提出来了。在北京大学,卡梅伦谈到中国需要“更大的政治开放”和法治。然而,中国领导人在谈论到类似的问题时,始终在捍卫一党统治。同一天,赵连海,三聚氰胺毒奶受害者集体维权联盟“结石宝宝之家”的发起人,因扰乱社会秩序的罪被判处两年半有期徒刑。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中国国家主席 胡*锦*涛11月4日到6日访问法国期间也采取了类似的温和的表达方法。这次访问为法国带来了超过200亿美元的合同,其中包括由中国向其购买超过66架空客飞机的大合同。两位领导人一致的表现与2008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中国对萨科齐总统因为中国对藏人的压制而抵制奥运会采取了激烈的针对措施。

现在已经有15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联合呼吁20国集团的领导人在11月11日和12日的首脑会议上在释放刘晓波的问题上对中国施压[译注:此文翻译得较晚,这件事显然没有发生。]。对于急于为全球经济重新平衡寻求中国支持的首脑们而言,没有人会想要这么做。欧洲国家似乎准备像往常一样,派大使参加奥斯陆的颁奖典礼。即使如此,中国仍旧觉得讨厌——各国应该回避诺贝尔颁奖典礼。

事实上,是中国而并非西方各国始终在渲染刘晓波问题。11月5日崔天凯副外长说,其他国家要面临的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么参与关于刘晓波的“政治游戏”,或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如果它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威胁说,“就将要承担严重的后果”。就在同一天, 《人民日报》 ,共*产*党的官方报纸撰文称,刘晓波的获奖是为了“颠覆中国”。想获得订单的西方各国会赶紧解释说,他们可不想这样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