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恶评,《姜子牙》真那么差?


《封神榜》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不是一次两次了,大大小小的电视剧版本多到数不胜数,电影版本也有《封神传奇》、《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但称得上是精良的影视版本不太多。
主要原因在于对原作改编的取舍上,大多数影视作品是重传奇部分的营造,而轻视了其内在文学价值的挖掘。另外,对于原作比较暗黑的部分,大多改编版本都采取了轻描淡写的回避态度。 遭遇恶评,《姜子牙》真那么差?_第1张图片 今年国庆档的大热影片《姜子牙》则比较完整地传承了《封神榜》的核心价值。
尽管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正像网上影迷所吐槽的那样——比较集中在剧本的层面——如剧情有BUG、过渡较生硬、姜子牙长得太像基努·里维斯以及结尾强行反转等等......我承认这是一部不完美的电影,但是其在有限空间内作出的独立表达的尝试,作出了足够刚硬的态度,是实实在在应该被鼓励的。 “封神”故事中的“正确”与“不正确” 有宋以来,封建王朝达到统治巅峰,“犬儒主义”大行其道。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被囊括在理学范畴里,但程朱理学对于中国古代经典学说的传承却有故意断章取义之嫌疑,先不论其是否用心险恶,但却留给了我们后代很多错误的认知,这些认识有时甚至与经典原文南辕北辙。 就“三纲五常”而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其要义,来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对权力的反抗与修正,是“三纲”的重要要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程朱理学大行其道的明清两代,会有《封神榜》这样的看似“大逆不道”的小说诞生。
原小说从头到尾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反抗”,里面存在着两种反抗。
第一种是对神权的反抗,在第一回“商纣王女娲宫进香”中,纣王见神像貌美,题淫诗于墙壁之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低级权力对高级权力的平视。这种平视的视角,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是不多见的。
在封神榜中,神仙们都并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是亲身亲历地参与到凡间的大战中去,且大部分神仙是有缺陷的个体,他们更像是希腊神话中那些会嫉妒、会暴躁的神。
即便是高如娲皇氏,当我们完全抛却女娲“大地之母”的性别象征意味去看待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女娲就变成了一个报复心极强的狠角色。 遭遇恶评,《姜子牙》真那么差?_第2张图片 亵渎神明这在古代是“不正确”的行为,然而当神明权威与反抗压迫对立的时候,人们还是选择站在弱者的一方反抗强权,这也是《封神榜》能备受欢迎的原因。 所以《封神榜》看似讲的是一个将神仙送上神台的故事,其实是把赵公明、女娲、火德真君、二十八星宿等高高在上的神仙通通拉下了神坛。 而另外一层反抗,是臣民对君权的反抗。“君不正,臣投他国”,于是黄飞虎、黄天化等大将纷纷投敌。“国不正,民起攻之”,于是武王姬发西岐举兵包围朝歌。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现象,在程朱理学大行其道的明清两代,反而民间小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的“老实”、“陈旧”,保守的思想以正史的形式修入官方的典籍,而激进的思想则通过小说和民间话本的形式在坊间流传。 其实,潜藏在民族知识分子之中的反抗意识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姜子牙》的故事才得以流传到今天。 为什么说《姜子牙》特别刚硬? 我喜欢《姜子牙》的原因,在于他作出了这个时代里最清晰的表达。原著中,嫉妒心极强的女娲变成了意图统一三界的“师尊”,但是反抗性却没有改变。
其实,将大神仙作为反面角色来塑造的,在以往中国动画历史中其实早有。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天书奇谭》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版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而在其中玉皇大帝扮演的就是反派角色。在之前更早期的《大闹天宫》和之后的《宝莲灯》中,统治者更是多次以反派的形象出现在影片当中。 这些动画作品,将反抗意识在新时代以另一种更广泛的方式传播开来。《姜子牙》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原作中的姜子牙虽然是封神大战中的重要角色,但并没有过多的表露自己的情感,作者更多地着墨于塑造姜子牙智慧老者的形象。但在电影中,姜子牙是一副普罗米修斯的面孔,加入了更多的反抗意识和普世价值观在其中。 就像是《天书奇谭》一样,这种低权位对高权位的反抗,总能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姜子牙》正是发扬了这一点,商纣王变成了容易被蛊惑的凡人,而天庭则成了藏污纳垢的所在。而对于强大权力的反抗,是骨子里的内涵。电影中,姜子牙面对强大权力系统编造的谎言,选择了跳出去追寻真相。 遭遇恶评,《姜子牙》真那么差?_第3张图片 导演程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们电影本质上是一个悬疑片”,前面不断地制造悬疑,之后随着姜子牙的追逐过程,真相一步一步逼近,事实一步一步被还原。在情感的建立和多重反转中,姜子牙完成自我的蜕变。
其实对于角色而言,这不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坚持初心不变的同时,一步一步认识本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任何性格上的改变。 我们对于《姜子牙》的讨论集中在“救一人还是救苍生”这样的选择问题上,仿佛是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立了起来。
但我要澄清的是,《姜子牙》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并没有否认集体主义的存在价值,或许有一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一部抵御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电影。相反,在电影的结尾,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一种来自于集体对威权的反抗。 遭遇恶评,《姜子牙》真那么差?_第4张图片 影片的最后,姜子牙的行为有更多的集体加持因素在其中,且在影片中由于威权的存在,集体也并没有获取到集体的价值,反而生灵涂炭。他所要建立的价值观是,一旦有威权存在,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以此为这部影片的基础,才建立起了要寻求真相,要推翻“师尊”,在最后的一刻,姜子牙带着反抗意识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弑父”行为。
影片的前面建立起的师权、父权和君权的神圣感,在最后的一刻完全崩塌。 《封神榜》原作小说的结尾,纣王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倒戈,纣王烧掉鹿台,从摘星楼一跃而下,君权、神权和父权一起坍塌。
影片的结尾和原作的结尾虽然对象不同,但却指向了相同的表达。《姜子牙》虽然情节作出了大量的改编,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完整地传承了《封神榜》中古典文学传递的反 抗意识。
关于剧本的问题,最后还是要帮创作方说几句话,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了更多的经验之后,创作者可以更老道一点。不管如何,还有进步空间,剧本可以做得更精细,三界世界观可以搭建更完善。这点可以向原著学习,阐教、截教的世界观背景介绍非常完备成熟。
总之,在艺术精进的路上是没有尽头的。 尽管《姜子牙》存在诸多不足,但我坚定地认为,它所做出的表达依然是可贵的,值得鼓励的。所以面对网上如此多的恶评,我心里是有不服的,它够独立、够勇敢,令人钦佩。这样勇敢的作品难得,且看且珍惜!
遭遇恶评,《姜子牙》真那么差?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遭遇恶评,《姜子牙》真那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