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美国诗人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鲍勃·迪伦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美国诗人_第1张图片
北京时间今晚7点,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准时颁发,获奖者是美国当代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
这是在鲍勃·迪伦之后,时隔4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一名美国诗人。
她和去年得奖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一样,并没有登上ladbrokes的赔率榜。
今年陪跑领跑的是加拿 大女诗人安妮·卡森 ,其他上榜的作家包括我们很熟悉的《使女的故事》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村上春树、唐·德里罗等,以及三位中国作家残雪、阎连科和余华。
鲍勃·迪伦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美国诗人_第2张图片 露易丝·格丽克
不过露易丝·格丽克的拿奖绝不是意外。格丽克今年77岁,是2003-2004年的美国桂冠诗人,已经拿过普利策奖等大奖,在国内也有不少诗迷。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的“听众是布莱克、叶芝和艾略特,他们在天堂的俱乐部里研读我的句子。“
如诺贝尔文学奖对她的颁奖词,“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的声音,通过朴素的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for her unmistakable poetic voice that with austere beauty makes individual existence universal)。”

01



1943年,露易丝·格丽克出生在纽约的 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在长岛长大。家族注重教育,几位姑姑都念过大学,唯有她父亲拒绝上学想当作家。
不过作家没当成,改行当商人倒是做得很成功。
从小就在诗歌上展露天赋的露易丝·格丽克圆了父亲的作家梦。她从五六岁开始写诗,还喜欢画画,但最终还是选择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鲍勃·迪伦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美国诗人_第3张图片
青春期到来之际,她比同龄人更早地感受到了死亡带来的阴影。于是在17岁的时候,她因为厌食症辍学,进行了长达7年的心理治疗, 之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诗歌小组学习。
或许就是因为少女时期这段早熟而敏感的经历, 她的诗歌对孤独、家庭、婚姻、死亡、性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 “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露易丝 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25岁那年,露易丝·格丽克出版了 自己的处女作《头生子》(Firstborn) ,作品刚面试,就因为字里行间的疏离感和对文字极强的掌控力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有评论家对她诗歌中流露出的神秘感大为褒奖,“我想 我们读这首诗,是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真理,反映了经验所包含的无数种形态中的一种。
鲍勃·迪伦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美国诗人_第4张图片
她成名早,32岁就开始在各个大学中教授诗歌,她喜欢教书,这给了她无穷的灵感。

同时,她还偏好在古希腊文学中寻找灵感。众神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诗中,她幻想过死亡之神珀尔塞弗涅是如何落入地狱、奥德修斯和佩内洛普之间的对话、以及对但丁的想象。
阿波罗追求河神珀纽斯之女达佛涅 的故事被她写成诗:

当那位固执的神祇

带着他的礼物向我追来

我的恐惧鼓励了他

所以他跑得更快

穿过湿草地,一如既往,

赞美我。我看到赞美中的

捕获;冒着他的琴声,

我祈求大海里的父亲

救救我。当

那位神祇到达时,我已经消失,

永远地变成了一棵树。读者啊,

同情阿波罗吧:在水边,

我逃脱了他,我呼唤了

我那看不见的父亲——由于

我在那位神祇的双臂中变得僵硬,

关于他那无处不在的爱

我的父亲不曾

从水中流露任何表示。


这也让她画风颇有些黑暗的诗歌 并不像 大多数诗人那样晦涩。
语言非常直截了当,意义又以 露易丝 自己的所感所悟为中心,与“人“密切相关,这让 大多数人都能获得共鸣, 和普通 有很强的联系和体验感。 但她的节奏和字眼 的选择又很精准, 让诗歌有了非同一般的力量。
这大概就是诺贝尔文学奖中的“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我的生活带我到许多地方,
其中许多地方非常黑暗。
它带着我,不顾我的意愿,
从后面推动我,
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像
那个鱼儿一样的孩子。
一切都全然是武断,
没有能够辨别的形式。

那充满激情的恐吓和质问,
那古老的对正义的追寻,
一定是完全地被欺骗。

但我仍然看到迷人的事物。
最后我几乎变得容光焕发,魅力迷人;
我到处带着我的书,像个渴求的学生
依附于这些简单的侦探故事。
——节选自《侦探小说》

02


1992年,露易丝· 丽克的作品《野鸢尾》获得了普利策奖。这部作品不但延续了她一贯清冷的疏离感,更极致地展现了她的梦幻感。
这本诗集分为三部分,以花园为背景,想象了花儿、园丁诗人、上帝三种声音之间的对话。
遥不可及的父亲,当我们最初
从天上被流放,你制作了
一件复制品,设计了一个从某种意义上
不同于天上的地方,用来
施以教训:不然
就是相同的——两处都美,无法
替代的美——除了
我们不知这个教训是什么。独自
我们彼此精疲力竭。一年年
黑暗的日子紧随,我们轮流
在花园劳作,第一次泪水
填满我们的眼睛,是当地球
雾气般弥漫着花瓣,有些
暗红,有些肉色——
我们从不想你
一个我们在学习敬拜的对象。
我们只知道这不是人类的本性,去爱
仅当爱有回报。
——晨祷野鸢尾


美国著名的诗歌评论家海伦·文德勒对《野鸢尾》的评价上升到了“精神预言”的层次,他认为没有多少女性可以有这样的气概。
露易丝·格丽克的创作期很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近年,她不间断地新作面试。仅仅在《野鸢尾》之后,她就出版了《草甸园》(1996)、 《新生》( 1999)、 《七个时期》( 2001 )、 《阿弗尔诺》(2006)、 《乡村生活》 2009 )多部诗集。
要知道,她并非全职作家,始终有教职在身,堪称劳模。
鲍勃·迪伦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美国诗人_第5张图片
2003年,露易丝·格丽 克被评为了美国第12位桂冠诗人。同年又被任命为耶鲁年轻诗人系列的评委,这个职位她一直担任到2010年。
目前,露易丝·格丽克在国内已出版的诗歌集包括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 深层的需 要》、《月光合金》、 《野鸢尾》 等,前两本各地网站均有售
鲍勃·迪伦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美国诗人_第6张图片
因为疫情,原本定于12月10日举办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已确认取消,看来今年是看不到露易丝·格丽的获奖感言了。


文/siri110 部分信息来自poetry foundation、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 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六铺生活家爱买好物 (点击图片查看)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你可能感兴趣的:(鲍勃·迪伦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美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