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晨读感悟| 关闭朋友圈30天后

曾几何时,朋友圈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我们与朋友的联系,从以前的书信交流,到后来的通话交流,到现在的朋友圈交流。

我们可能一年到头不会和朋友打一个电话,但是却会在朋友发的圈里点赞留言互动。Social也随着进入了互联网+的年代。

身为处女座,我每天刷朋友圈的态度,有如圣上早朝批阅奏折的感觉,查阅点评众爱卿最新的行踪去向,当仁不让。

每次点开微信,看到“发现”那里有小红点,就会情不自禁地点开,朋友圈的更新状态,必须是一条不漏地往下拉,直到上一次看到的最后一条,唯恐有谁的最新消息我没有看到,没有点赞,没有评价互动。

我一直觉得这很正常,直到有一次看书,书上说让我们真实记录每一天的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0711晨读感悟| 关闭朋友圈30天后_第1张图片
朋友圈: Social的互联网+形式?

我惊恐地发现,我每次至少要花上10分钟的时间来刷圈,看朋友新发的照片,谁又去哪玩了,谁又跑了几公里,谁家的孩子又要投票了,谁又做了香甜可口的饭菜,点赞是必须的,评论要走心 ......

一天下来,前前后后至少刷个十来次吧。

如果哪天自己要是发了个圈,那就更不得了,总是在想着会不会有人点赞,谁又会给评论,我要怎么回复,恨不得三分钟解锁一次手机,打开微信进朋友圈,或惊喜,或失望。

以前,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刷牙,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刷牙。

现在,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刷圈,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刷圈。

一字之差,情况大不同。

每天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被蹉跎掉了,我们把这些时间用来当别人的观众。

就算现在打字的时候,回想起来,依然觉得牙疼心也疼。


潜能导师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把一个人会遇到的事划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关切范围,也就是人们所关心的事情;另一个是影响范围,也就是人们能够改变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会把目光聚焦在关切范围上,因而影响范围不断减少。

有一种戳到心的感觉。

我们每天关心着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国家时事要关心吧?家庭锁事要关心吧? 电视剧要追上吧?朋友圈要刷一刷吧?淘宝店铺更新要逛一逛吧?娱乐圈周一见要跟踪一下吧?咪蒙又发了爆文要看一看吧?

却很少做能改变自己的事情:审视自我?没时间 。读书思考?没时间。锻炼身体?没时间。陪伴家人?没时间。学习充电?没时间。

每条都躺着中枪,活该我是路人甲。


痛定思痛。

6月初,做了一个决定,关闭朋友圈。

关朋友圈的第一天,屏幕解锁后直接进入微信-->发现--> 扫一扫 10次之多,因为关了朋友圈,所以“发现”的第一个菜单变成了扫一扫。我才发现,打开手机进朋友圈,就好像吃饭睡觉一样,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

第二天,扫一扫进了5次。

第三天,扫一扫进了2次。

第四天之后,就基本上再也没有扫一扫了。

关闭朋友圈后,多出来的时间,用来花在写作上面了。我每天还是会拿着手机,只不过是拿在手上码字。

码字的时候,会静下心来,把自己所想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有时为了验证一个词或一句话用得是否恰当,花很多时间查阅资料。

越码字,越觉得自己的知识面过窄,于是又想着每天要有一定的阅读量。

因为读书码字需要很多的时间, 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效率提上来,争取八小时内完成工作。

因为思考得多了,我对家人同事多了些耐心,虽然有时我还是会有些小情绪,但我开始懂得要调整自己了。

我开始忘了朋友圈的存在。直到十多天后,好朋友发私信问我:为什么你的朋友圈关掉了?

我才笑着说:最近忙,所以关掉了。

原来,我有没有在朋友圈,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我越来越喜欢这样子的自己。

30天后,我把朋友圈功能重新恢复,但我却再也没有在朋友圈指点江山的冲动。

远离了朋友圈的喧嚣,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成长。

我坚持码字,坚持阅读,坚持反省,坚持锻炼,坚持学习,坚持陪伴家人,坚持理解同事。

但做这些的时候,我都不再需要发一个朋友圈,来告诉别人我在做什么。

我在做什么,我自己知道,我的改变,我自己知道便好。

人活着,从来都是为了当自己的主角,而不是为了当他人的观众。

你可能感兴趣的:(0711晨读感悟| 关闭朋友圈30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