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让我知道想要什么

“因此自我提醒,如果在一家公司看不到前途,就得用最短的时间离开,反之用最深的努力耕耘,不确定时可以边做边找答案,千万不要永远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做看。”

这段文字是我的朋友分享给我的。它来自创意广告人陈耀福的书《十年》。之所以她会分享给我这段文字,是因为我近几个星期跟她抱怨我的工作不顺心,也提到了辞职的想法。

看完这段文字,我问她:“那你看得到前途吗?”她说:“我是不知道的那个。”前途对她来说不是看不看得到的问题,而是不清晰的问题。我想这是一种迷茫吧!那我呢?

昨天我跟领导提出了辞职的请求,理由是现在所做的事情不是我想要的,我对它已没有兴趣了。他就问我:“那你确定你感兴趣的事情了吗?”

如果这个问题放在四年前的话,那可能还不好回答。因为那时是专科刚毕业,有毕业生常会出现的迷茫。

不过,经历了几年的学习和自我认知,我想我能确定了。这都是通过辞职来达到的。

回顾一下,我对自我职业的认识,是有点误打误撞的。

从小学到初高中,这段学生时期,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那时对未来的职业没有太多的想象,就觉得解答数学挺好玩的,就想未来要做数学老师。我的目标学校是韩山师范学院,这是潮汕地区多数学校的老师曾经读过的大学。

但事与愿违,我的高考成绩与2A线相差11分,不能考试理想学校。那时有点自暴自弃,就随便选了个学校,也随便选了个专业。那就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

当我去幼儿园见习实习时,发现我并没有耐心去应付那些磨人的小孩。我就开始为我的未来职业重新思考了。选择通过考专插本,来换专业和提升学历。

当我专插本考试结束了,等待结果时去找过工作。原本是要做销售助理的,结果去做了销售。那是一家击剑俱乐部。我每天的工作有两个,一个是打电话去给陌生人,约他来体验,一个是到街上派传单,让人了解有这个运动项目。

这份工作我只做了20天,我就请辞了。因为实在不符合我的个人性格。我不善言谈。每次拿起电话,就紧张说不利索。而且这种电话算是骚扰电话,我个人就反感它。再者就是派传单,我就站在街口,见人就发,口里还要说几句话。别人根本很少理会。我觉得好无聊呀!

让我坚定辞职的原因是我专插本考上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选择这个专业,是我在大专三年期间有了对文学的兴趣与敏感。

我在两年的本科学习期间,一方面学习了更多的文学理论,一方面对文学也更感兴趣,而且写作能力也有了提升。同学与老师都认可我在这方面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我眼里就只有文学。

本来我还想考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但因为家庭原因我只能早点出来工作。那时我面试了很多相关工作,都没有被录取。有一次去面试珠江时报的编辑,第一轮的笔试结束后,接着就是面试。当时被问到了相关经验问题,而实际上我在本科两年学习中并没有相关实习经验。即使是学校要求的实习,我也只是到家乡电视台找人盖了个印就好了。回头想想,实在不该。

在快过年时,我的舍友找到了工作,同时,他向他的老板推荐了我。当时,我就想先找份工作做一做,回家好交代。骑驴找马,就当积累经验吧。

这家公司原本是一家IT公司,后来转型做教育行业。它主要开放一些给幼儿园用的产品,如晨检一体机。老板想开发新的项目,做阅读方面。所以要招几个儿童阅读编辑。主要是写绘本的解读。

工作一年后,我再次选择了辞职。原因是我想写的内容经常不符合老板的要求。我就只能去模仿我的舍友兼同事写的东西。我发现我思维不适合去做低龄化的产品。而且我的阅读理念没有那么功利化,要我从绘本中找到对家长有用的点,实在很难。

后来我来我现在工作的公司面试。我说对未来的规划是要做一个文化类的编辑。这家公司是做中小学语文教辅的,出的是纸质书。我想来了解一本书的生生产过程。

前面几个月工作还好,就是按照要求上网去找内容来组稿,然后校对。我也认识到一本书产生的相关步骤,如定体例、组稿、校对、封面设计、排版等等。

可是很快我就了解完了,就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了。开始感到无聊了,没有新鲜感了。

近段时间发生了一些问题。我独立组稿的小学生一二年级看图说话写好的稿件被出版社的编辑批评,说很多选题立意不好,没有正面导向。可是我那些选题也是从其他同类型的书中找来的呀。再说了我的选题只是生活的片段,如爸爸比较懒,姐姐爱玩手机,我并没有要提倡他们。我是想让学生来进行反思。老板说这样做太绕了,还是直接呈现正能量的东西吧。这就与我的理念不同了。这没有对错之分。

还有就是我们在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组稿。我们在选题“知礼明德”的组稿中,只注重生活礼节,而不要生活仪式,像婚嫁礼和丧葬礼等内容。我认为的国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不应该被这样地窄化。

因此,当我跟老板请辞时,我就说我想做的是成人化的内容产品,而不是简单化的内容。他跟我说有的人能把一本书读厚,有的人能把一本书读薄,后者是沉淀后的简化,更厉害。我想说这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孰高孰低难说。那《红楼梦》一解读就能再出一本书呢,而不是一两句话就说清的。

我说了我擅长去挖掘一本书中深刻的东西,而不是简化它。

经过三次辞职,我对我未来的方向是逐渐清晰的。我不善言谈,不适合做销售类的工作。我对文化有我个人的追求,不想为低龄对象做简单化的内容。我想要去做文化类的产品,犹如我的偶像梁文道,做一个阅读推广人之类的。或者我会去做推广潮汕文化,或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说:“‘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主要就是说要专注地工作,让自己喜欢自己的工作。或许这是自己对未来还不清晰时最好的做法。但当你确定自己的兴趣点的话,就不要逼自己喜欢自己的工作。这就像逼自己喜欢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一样,不是简单地说转换态度就行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辞职让我知道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