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战歌

这本书是传记性质的个人经历,好处是有鲜活的参与者心理活动与背景信息,但给我冲击并不大。不太明白,除了文化上的冲突之外,为何引起这么大反响。尤其这本书似乎成了证明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无效的有力证据,但这个标签是完全错误的。

这本书的主线其实并不是教育,而是移民文化。虎妈的家庭背景非常国际化了:祖辈是华人移民东南亚,再移民美国,丈夫是犹太人。家庭成员中有商人,也有学者,自己又是研究移民问题的专家。但她非常坚持传统教育观念。 虎妈的教育观念,核心是保持两边(中国和犹太)传统文化的优点:要有进取心,要学习高水平,高素质的事,不可放任。虎妈的依据主要是中国父母知道什么是对孩子好的,不会允许孩子轻易放弃,所以能够实现最大的潜力。她丈夫放弃了小提琴,后来为此后悔,成了有力的反面教材。而且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紧密(不是亲密)家庭关系的一部分。

虎妈的教育理念实施过程有两个特点,执念与目的性。她只管执行自己认为的传统文化的优点,而从来不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些是传统文化的优点?为什么这个文化会有这种传统?当时产生这种传统的环境有没有变化 ?这些东西她一概不理。比如学音乐,是因为有意义,难掌握,可以发展高深的艺术造诣,提高自身潜能。核心就是要勤奋,自律。这些东西背后的联系她是不去研究的,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也是不予考虑的。可以说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定了目标就不计一切去实现。而且非常擅长目标导向的事情,她所定出的目标都是具体可实现的。虎妈的观念里,目标是优先级最高的,只要可以达到目标,贿赂、讨好,无所不用。是不是很像电视剧里的职场强人?

虎妈也承认不同乐器有不同的美感,但是仍然坚持选择钢琴与小提琴,只是因为它们难和更难。我曾想说虎妈失败了,因为她的两个女儿都没有从事音乐。但她让女儿学音乐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她们经历困难,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目的达到了。为什么要学?因为小提琴象征着掌控的力量,中国养育模式的成功,帮助人们把握命运。这些对应的不是音乐,而是最底层的能力。整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在虎妈的软硬兼施下,克服困难的孩子,增强了自信,这可能是虎妈整套理念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喜欢这句话:我们害怕做的事,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决不要因为畏惧而放弃自己的尝试

虽然目的达到了,但是从两个孩子的角度而言,很难说它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相当失败,因为极有天赋的露露,厌恶了小提琴,其实是毁了她对小提琴的兴趣。虎妈的教育方法在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身上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足以证明方法,还要看性格的匹配度。露露在网球上的主动热情,正是虎妈梦寐以求的,其实她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大代价去斗争。

看一看代价吧,以露露的坚强固执性格,还是出现了低自尊。露露13岁时,虎妈的高压政策土崩瓦解,正如她自己当年远远跑去东海岸上大学。成年礼上,露露认为虎妈只是想听别人赞美自己。并不是关注露露。露露和索菲娅只是她的Birkin包。索菲亚录CD的经历说明,高压并非最有效的方法,哪怕练习者自己心甘情愿。

实际上她自己也是经历过这种模式所带来的问题的。她在上大学时展露了反逆,违抗父命去读了哈佛。在大学里先依父母之命学数学,发现学不下去,又转经济学,也不喜欢。后来上法学院,纯粹因为不想进医学院。但她对法律又没热情,靠死记硬背毕了业。毕业进律所是随波逐流的选择,但她又不喜欢华尔街律所,拼命想找教职逃离。不知道她现在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不是一个莫得感情的教授。

虎妈家庭代表的中国式教育方法,与她丈夫的犹太家庭的教育方式,哪个更好?虎妈拿她丈夫放弃小提琴作反例,可她丈夫在被茱利亚音乐学院退学后还是进了哈佛读法律,并且书中能看出他真的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学戏剧并没让他堕落。对比虎妈在华人圈子认定的专业里打转(数学、经济、法律、医学)却一直不快乐,我想她如果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热情,像她丈夫一样投入于自己的工作,应该能做出比今天更大的贡献,自己也更快乐。

她最终意识到不能失去亲子关系。她父亲与祖母的失败关系帮她想清楚了,这也是她与露露修复关系的开始。把选择权交回给露露后,她们关系改善了许多。当她再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露露提高网球水平时,遇到了露露明确声明的边界,她也尊重了。虽然虎妈用了如此极端的教育方式,但家庭并没有出太大的问题,所以要抓大放小,不用过于紧张细节。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是只讲音乐部分,而没有讲其她部分,比如学业。毕竟我们中国父母最关心的是如何考上好大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虎妈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