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需要与被需要

关于需要与被需要


关于需要与被需要_第1张图片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会在自身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想到需要的是什么?是物质的条件,还是精神上的支持?如果需要你二选一,你将如何抉择?这个问题,估计在每一位的脑海里都曾出现过,并且不一定能够理解和解决。

        现今社会随着科技信息的发达,越来越多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去寻求需求感。有多少人还可以聚会的时候不打开手机刷一刷屏,不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寻求所需?相信很多人都未必做到,甚至他们也不一定能找到自己被需要的地方。假设这个聚会上有10个人,可能就是单纯的朋友聚会,不管是出于目的性还是随意性,其中2~3名可能性格上比较活跃,会很注重大家的感受与交流,在聚会上会思考大家的需要。可也有2~3名会想着该怎样才能显得被需要,被大众的眼光所关注和寻求自身亮点。剩下的部分或许是各占一半想法,不想当被关注的点,但也不想被别人忽略自身。接下来,我相信你会问,这个和主题有什么关系,而且是个假设性问题。或许百分百他们的心里都其实是被需要的,当一个被人需要的人比需要的人要舒服多吧?最起码有存在感!可是,我想说其实这两者都不冲突,只是看你自身想要充当哪个角色,需要有需要的好,被需要有被需要的好。当你是需要的角色,显然你是处于主动地位的角色,你会通过自身需求而获得想要的,哪怕这个过程结果是好或坏,最起码你行动过。好比你想要吃一个甜点,前提是要健康合自己口味的,你就不会只想着吃别人做的甜点,可能会自己研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掘自己被需要的地方,你要通过自身努力,才可以吃到属于自己的“甜点”。当人的满足感得到之后会乐于分享,此时你会把甜点分享给身边的人品尝,他们或许不一定喜欢,但喜欢的会给你赞赏甚至需要你再次提供甜点,这难道不是一个需要转化为被需要的过程吗?可见,这两者的关系是互相的,是可持续性发展的。

关于需要与被需要_第2张图片

        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充斥着各种新鲜感,特别是越往后起跑的孩子心态并不稳定,大部分都是城市里的“留守儿童”,孩子想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但父母因养家糊口或许会忽视这个问题,都是充当这“被需要”的角色。许多父母的心态是想着希望孩子能够被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给他们铺好前程,让他们不去自主选择,少走“弯路”,跌倒了也只会埋怨并走回家,而不是擦擦身上的泥起身继续奔跑。都希望把自己以前曾吃过的苦避免让孩子重复,让他们多尝尝成果的甜,把希望放大寄托于他们身上。却忘了,越是把孩子放置于温室里,他们不一定会茁壮成长,逆风生长。反倒会被温度过高的需要给害了,导致孩子缺乏了效能感。当孩子长大了,不是过得不好,而是在被需要里丧失了自我,他们自身并没有感受到被需要的好。他们以为被需要就是一味的索取,只会对被需要依赖,而不是让自身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缺乏了一个由需要转化为被需要的过程,从而影响了结果偏差。

关于需要与被需要_第3张图片

        这让我想起了一档综艺节目-《变形计》,且不谈后期各位主人公孩子们经过换位思考后所发生的好坏变化,但在这个“变形”的过程中起码他们找到了自我,不会不理解世间的疾苦和好坏,会换位思考,想法也有一个成长的变化,他们知道在人的一生里时常就出现需要和被需要的情况,不论物质与精神所需,而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会给自身带来影响。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个综艺节目,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上一次变形计才可以成长?不,我想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真正成长的时间是不一定的;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别人的复刻版,不能沿用别人的人生轨迹来定义自己。我们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从自己的需要获取之后能够转变成成为别人所需。可能你现在是个孩子,需要大人照顾与关怀。等你长大了,你理解了,你会想起当时孩童时的你需要什么,你会去满足并实现下一代的需要,从而达到人生的意义,形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延续过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关于需要与被需要_第4张图片
关于需要与被需要_第5张图片

        当你意识到自己可以产生被需要的时候,你的一切行为与思想都会影响需求者的变化。学生需要吸取知识,教师充当着被需要的角色;病人需要看病治疗,医生充当着被需要的角色;坏人需要得到惩罚,警察充当着被需要的角色。看吧,这一切都是产生着互相关联的,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希望这种关系能够是产生利他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利己的表现。人终究是社会里的个体,但我们何尝不是在自身有需要的时候,也享受着他人的恩惠。一个人渴望被他人需要时,除了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感恩的因素存在。

        其实,需要和被需要都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只要学会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平衡他们的利弊。我相信,你也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关于需要与被需要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需要与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