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小城大街小巷张灯又结彩,各个路段塞满了或奢华或简约的车,几个大商场的结帐口排队如龙,一派盛世年华的景象。

乡村呢,外出的年轻人也陆陆续续回来了,狭窄的乡村路上,偶尔也会为会车发愁,到底是你退还是我让?有时看胸襟,有时看路况,有时还得看车技。

年轻的人们在远方挣了钱,开着小车回家,虽已不算新鲜事,但看着这些擦得发亮的车在婉延崎岖的乡村路上被堵时,心中泛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家乡的年!

车窗外,没有阳光,远处青色的柏树与灰色的天空永远是乡村冬天的主旅律,连梅花也不见一朵。你想看见暖暖的红色,并非易事。

年来了,鸡鸭的受难日也来了。一路上,家家户户都在杀鸡宰鸭。要不到一分钟的功夫,鸡鸭就断了气。接着褪毛除脏,经一番烹煮炒炸烫,它们就成了人们的口中之物。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年又一年不变的年味儿。

儿时的这几天是最忙的,采购年货,肉食、炒货、糖果都不必说,写队联的大红纸、门神、那是必须有的。张张大红纸,爸爸几番折叠(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怎么折),用手顺着折痕一撕一扯,大张的红纸就裁成了几副匀称的联子。(这不用剪刀裁纸的功夫,到现在也没学会)纸备好,再根据对子的字数叠成间距相等的米字格,就可蘸墨写字了。爸爸的字不算漂亮,但每年都会亲自弄笔挥墨的。有时兴起,还会自编春联。那时,爸爸可能也不懂什么叫春联吧,否则,我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稍微知道,对联是要讲究对仗工整的。

家附近有个进过私塾的太公公,写得一手好字,拿到今天来看,也一定好过城区一些培训班的老师。每年年底他都会热心为乡亲们写春联。他写春联是不用看书的,毛笔一挥,一个个大黑字就跳了出来,与红色的纸相融相生。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财伴春风入宅门,家业兴旺财源广”……一副副对子,写满了对春的希望,对富裕的渴盼,对未来的祝愿。乡亲们拿着春联喜笑颜开,虽少有人能识字,更不能道出其中的妙处来,但是年三十能贴上太公公写的春联特别荣幸。而我呢,一年又一年美滋滋地看他一副又一副地写,竟然一点也没受到这方面的熏染。小学期间,心血来潮,写过一段时间毛笔字,不知是否是这段经历带来的一点影响。父母不知道会写一手好毛笔字,会对对子是一生受益不尽的才华,要不,让我去向太公公拜师学艺,现在或许还小有所成。若有一小小爱好,也不至于一个拿得出手的字也没有。这真是一大憾事。

一年年过去了,太公公坟头的草长了又枯,枯了又长,但他戴着小毡帽,挂着金丝边老花镜,穿着旧式长袍,躬腰拿笔写春联的样子,成了回家过年时难忘的记忆。

小时的家乡,写春联、贴春联成了乡亲们必不可少的年味。

不知何时起,家乡人由写春联变成了买春联。买回的春联纸有层发亮的蜜蜡,黑色的大字上还嵌有金边,每个字都是标准的楷体或行体,可贴在门框上,怎么看,都少了许多味道。是毛笔与墨汁的相契?还是墨与红纸相渗透?还是人与人的那份温情?

再后来,不写也不买了,有的家贴有的家不贴,而且贴的对联还是署有各大银行、商家名称的免费春联呢。

这样的春联贴来还有什么年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