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幻觉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已经忘记它的名字了,只记得故事是这样的:一名电影导演,为了拍出收视率高的片子,竟然把自己的生活都当成了演戏。因他的剧本刚好缺一个角色,就找了个木偶人来代替,自己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与这个木偶表演其中的片段,直到发狂的地步。诚然这种工作到痴狂的程度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导演却活在了自己给自己编织的幻觉之中。

      我们很欣赏那些艺术作品,偶尔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也能满足我们拥有神秘力量的愿望。但是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作家作者虚构而成,也许是为了逃避这个喧嚣而世俗的现实世界;也许是为了讽刺世态炎凉;也许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一些看法……等等。

        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的这种幻觉确实令人深思。尤其是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经久不衰,至今还在播的热火朝天,无论形式,人物怎样变换,终究是没有离开幻觉的表现形式。如果说古人是想以此来表现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那么今人可能更多的是在看热闹了。其中的人物,服装,背景大都是通过高端的科技来表现的,实在是让人眼花缭乱,大饱眼福了,这种让人身临其境的幻觉激发了神话,科幻影视产业的活力。

      而“幻觉”的确是创作很好的出发点。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产生幻觉是因为觉得客观现实不够好,常给人带来挫败感,因此更多时候更愿意沉浸于自我编织的幻境中而达到满足。对于那些经历灾难失去亲人,或是生活在穷苦阶层的人们就更是习以为常,丹麦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便是很好的例证。他的大部分童话作品的构思都是建立在社会不公,生活不幸的人群之上的。而往往性格过于偏颇或是执拗的人更容易满足这种幻觉,当家人的离世,斗转星移的变化,岁月的沧桑等诸种条件因素的变化不愿意去面对时,常常会想起过去美好的生活,因此而产生一系列的幻觉。

        大约这也是文学作品实现价值的一个方面:帮助人们实现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愿望。因过去的一个人,一件事,一种心情,或回忆,或憎恨,或怀念,都将在幻想中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