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物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物流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http://www.papershome.com/view.asp?id=2604
浅析物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http://www.papershome.com/view.asp?id=1559
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  

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各占大约一半。但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主要用于企业宣传(40%),其次是信息服务(36%),用于内部通讯的占30%(因是多选题,超过100%),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21%,但相对于2001年、2002年正呈现出增长势头。信息系统的系统功能则集中在内部资源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正在迎头赶上。调查结果显示,已建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所占比例依次为56.4%、43.6%、41%、41%。由于物流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与用户的关系、对客户的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急需迎头赶上,在调查的企业中,其应用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35.9%)。这也是新建信息化项目的物流企业必须考虑的一项内容。  

中小型物流企业  
据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更是亟待起步。但不少中小型物流企业经营者都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物流管理软件至少在10万元到30万元左右,他们认为投入风险太大,真正适合的产品太少。另一方面,物流软件供应商过多关注高端客户群,忽略了中小型物流企业这块市场,这也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整合物流功能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还有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成本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中转与装卸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0
高分屏 2009-7-2 19:21:08 211.157.183.* 举报
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

 早在2001年的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就已达4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过去年几年里,第三方物流这个市场成长得很快,绝大多数被调查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过去三年的年均增长都超过了30%.
第三方物流提供商85%的收入来自比较基本的服务,比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所以说中国的外包物流还处在发展初期,70%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也认为客户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外包其物流服务。
第三方物流客户也提出了他们在外包物流方面小心谨慎的原因。除了已有的内部物流能力外,缺乏高水平的服务和合格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是外包物流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提供高利润的增值服务之前,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必须充分展示他们在基础业务上的运营能力。而避免在低利润的运营初期过度的投资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美国一家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行调研,美智专业人员用面对面访谈及电话访谈的形式,调查了70个企业,其中客户(需方生产企业)调查了工下和电信、汽车、食品和饮料、快速消费品、消费类电子、化工、服装和纺织、医药8个行业的48个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供方)调查了19家企业,其中包括外国物流提供商、生产与流通企业物流部门、新兴的中国物流公司、传统的中国运输与仓储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得出以下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

1.中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有19000亿元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力很大。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处于发展初期,2001年的市场规模在400亿元人民币以上。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30%。整个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至2005年的年增长率将达25%。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在于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他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而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增值服务主要是货物拆拼箱、重新贴签/重新包装、包装/分类/并货/零部件配套、产品退货管理、组装/配件组装、测试和修理。增值服务薄弱的原因:一方面,多于一半的物流服务商认为客户还没有做好外包准备;另一方面,客户认为中国缺少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商,再加上客户认为他们有条件自己把物流干好。在这种状况下,一个物流供应商在赢得其客户对他的服务能力有充分信心之前,可能只能局限在相对低利润的物流服务上,一直到客户愿意外包增值服务为止。因此,物流供应商对在中国物流市场运作的早期利润率要有一个现实的估计。

3.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被访谈的物流服务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实践证明,在中国一个纯粹的、尽量少拥有资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运营模式很难实行,也无法做大。目前中国物流市场的地域集中度很高,80%的收益都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4.物流供应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他们还反映: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比如,为了向顾客提供一个整合全国范围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物流服务商必须取得按省份的和运输方式的多个运营许可证。


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二、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同。汽车制造业,随着其逐步从依赖进口零配件转向从本地的零配件生产企业进货,他们曰趋强调通过“及时配送”降低库存水平的重要性;对服装行业,更重要的是如何缩短周转时间,以便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流行趋势做出及时反应;对家电行业,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巨大的价格压力,降低物流成本对确保盈利变得至关重要。

2.客户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即服务能力,第二注重品牌声誉,第三注重网络覆盖率,最后注重较低的价格。

3.调查显示,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中,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不满意最多的是物流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限:互相之间沟通不顺畅,供方不了解需方的情况变化;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导致各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等。

4.调查显示,客户外包第三方物流原材料供应将从现在的15%增加到三年后的35%;生产商产品销售将从目前的略高于45%增加到三年后的80%:分销商物流的外包将从目前的略高于25%增加到近65%。

5.此次调查显示,客户认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的经验。同时,他们认同中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这一结果同时证实了国内物流供应商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协调效应。

6.这次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小,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外包时也十分谨慎。


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但面临一些共有的挑战,也存在各自的困难,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寻求合作,以提高服务能力

1.目前中方与外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各有侧重。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关注进出口物流,约占业务收入的70%,所以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的商机,收入占总收入88%,按调查企业分析,56%为外国客户服务,44%为中国客户服务。

2.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认为,吸引物流需求客户存在三大障碍:一是生产与流通企业有较大物流能力,物流外包就意味着裁员和资产出售;二是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三是对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

3.大多数国际的物流供应商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机会,但至今,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等的本地合作伙伴。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物流供应商,尽管非常希望从国际的同行那里获得行业运作的知识及其国际网络,但并不愿意让国际的合作方在他们的市场获得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

4.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希望改善物流发展环境。中方的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外国供应商认为“政府限制”是首要挑战。政策环境涉及到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等。希望政府出台产业政策。

5.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会发现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初期,要想获取利润并快速成长是一件很难的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首先从提供基础物流服务开始,展示他们有能力把这些服务做得最好,随后才开始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即使基础服务的利润率比较低,但只有通过把这些服务做好了,才能说服顾客外包更复杂的整合的供应链管理。在一开始利润率较低的时期,应当避免过度投资,但应当购买一些必要的资产,以确保其对运营的控制和对客户的信誉度。物流供应商还应当在那些潜在的高利润的,并且与其自身能力相匹配的领域投资。如何在这些方面合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将是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制胜的法宝。

避免在低利润的运营初期过度的投资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美智管理顾问令司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协助下,最近对在中国主要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和他们的客户(包括潜在客户)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外包的物流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且呈区域性的集中现象——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收入主要来自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总的来说,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是健康乐观的,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0
nk0226 2009-7-12 22:32:18 60.22.251.* 举报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我国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经过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建设,我国基本建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组成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体系。2003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7.3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41%;公路里程达179.6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 102%,其中高速公路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2万公里。我国还建成了一批铁路、公路站场和货运枢纽、海运和内河港口、机场。2003年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达到近600个。运输线路和作业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大批涌现。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共用通信网的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2003年,电话用户总数达5.32亿户,其中固定电话2.63亿户,移动电话 2.69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 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7950万人,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网站总数达到59.6万个,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

  (二)现代物流技术逐步得到应用。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则加快改制重组,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的步伐。

  (三)专业化物流企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并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物流的服务功能增强, 服务水平提高。

  (四)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测算,2003年中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4%,比1991年下降2.6个百分点,比1997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一批采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工商企业物流成本降幅更大。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物流发展较快,但还刚刚起步,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其中的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就会影响我国物流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市场需求基础限制。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在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

  (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另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三)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四)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在物流业,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的政企不分现象,也影响着政府公正地行使政府职能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政策法规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也直接影响了各种物流服务的发展。

  (五)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搭建信息平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应用的广泛普及,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运营成本,使国际物流得以长足发展。目前,国际物流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其发展趋势是建立智能化运输系统。通过发展运输实时跟踪定位系统、运输路径优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网络定位系统、三维条形码技术和红外线感应系统等新型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过程与网络财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

  (二)完善配送中心来提高整体物流效率。在欧洲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配送中心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包括:减少仓库建设和人工成本,增加存货透明度,加强物流的流程控制。由于欧洲各国的国情不同,物流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目前的物流配送中心中,既有加工配送型,也有单纯储存配送型;既有专业产品如汽车配件、食品配送等,也有像德国不莱梅、西班牙马德里的综合物流中心;既有物流与展览展销的结合,也有跨区域的综合集成空运、海运、铁路、公路的全球物流配送中心;既有企业投资的,也有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投资的。配送中心一般都广泛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同时还包括整套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港口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

  (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或地区)都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如日本在建设物流园区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物流企业投资大、回收期长、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政府对参与物流园区建设的企业提供了政策优惠。将园区内的地块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各物流行业协会。协会以股份制的方式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和建造物流设施,同时成立专业公司来专门运作。协会成员出资不足的部分,可通过银行提供长期低息(为正常贷款利息的30%)或无息贷款。此外,政府积极为物流园区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物流园区内的交通、道路、绿化、教育、娱乐设施等项目,形成齐全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绿色物流。现代物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绿色物流,即在物流业发展中将环保和可持续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其目标是解决好与物流相关的能源、环境、交通安全等问题。目前,日本正抓紧制定《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其重点之一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

  (五)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现代物流业对运输仓储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所以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各国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很难提高。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标准、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韩国产业资源部正在起草的物流发展五年计划提出了推行物流设施的标准化问题。

  (六)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其中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职位。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上述工程师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0
出新 2009-7-29 20:33:44 60.22.230.* 举报
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近几年得到很好的发展。
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按现价计算),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04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32.5万亿元,同比增长30.2%。物流总值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高于上年。2005年,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5%。我国现代物流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005年,物流企业在竞争中重组整合,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态势越发明显。各地加大了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物流能力明显增强,物流管理和技术创新出现新局面,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进展。泛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加强联合与协调、统筹规划,合力营造区域物流发展的“大环境”。连锁零售、汽车、钢铁、医药、粮食等专业物流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6至2010年,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将形成;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再下降3%;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23%。到2010年,全球80%的海运出口市场,都将集中在大陆。
物流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整合交通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而成一体,实现企业与社会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物流业与互联网经济一起被人们当成" 新经济"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地称作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流通效率的竞争。特别是从制造业的再生产过程来看,产品处在制造环节的时间越来越短,而绝大多数时间处在流通环节,大约占85%-90%左右。因此,流通速度和效率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经济效率和速度的高低。同时,流通还具有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中国流通产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例如,近十年来流通业在全国GDP中的平均比重为8.5%,流通业为国家创造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在吸纳城乡居民就业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流通业现代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连锁经营方式方兴未艾,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等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得到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的流通规模还比较小,效率比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速度仅为2.4次,而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最快的每年达到20多次。目前,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0%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中国流通现代化的投入不足,对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流通业在资金规模、营销技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竞争能力还不强。
我国物流业发展仍相对落后

过去20年中,服务业在我国发展很快。我国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迅猛增长,交通设施及工具、仓储设施、商业网点、配送体系和信息技术、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物流"硬件"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物流业发展仍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对物流业的投入仍属不足。今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投资效益的准确计算、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现有设备的充分利用问题。

物流一体化程度不够,行政分割、行业垄断严重。物流交易系统分内贸外贸,运输行业分属数个部、委、局机关,流通受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各行业、各地区用尽一切办法进行物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重复布点、重复投资带来严重浪费,而市场垄断又导致物流服务低质量和低效益。

外贸、民航、铁路、包装、通信等部门高度国有化,使得这些部门政企不分,官商作风严重。我国出现的经济犯罪也大多在物流领域发生,更使物流消费者失去对服务供应者的信任。

物流观念淡薄,许多决策人士不懂现代物流。目前,现代物流的观念只在学术界讨论,"第三方物流"仅靠少数企业推动,供应链管理几乎寸步难行。许多决策人士对物流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上。结果,重复投资给物流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0
链接15 2009-8-5 10:03:48 211.157.186.* 举报
1、企业管理理论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和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如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般内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及效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等问题为论文选题的参考,进行毕业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
2、企业战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展开写作论述。比如竞争优势的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战略态势的选择、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企业技术战略的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作为论文的选题的核心展开。
3、人力资源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展开论述。比如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价值分析、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构建、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的激励模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绩效与薪酬管理(尤其是高管人员的薪酬模式)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论文选择的主题。
4、市场营销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顾客主导”的市场营销理念,以实现顾客价值为主导思想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顾客主导型企业营销战略选择、顾客价值管理、市场营销方式与渠道的选择与创新、品牌的管理与建设等等都可以作为论文的写作主题。
5、运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运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紧围绕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科学方法,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可以以6西格玛(6Sigma)管理方法、产品开发与工艺选择、生产系统的布局、生产流程再造、流水线生产作业计划、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周期性生产类型的作业计划和总体计划等等问题作为论文的主题进行论述。
6、决策与信息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决策与信息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结合信息时代的特征,围绕企业系统工程的建设来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等等都可以作为论文的主题。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选题是第一个环节,选好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前提。选题时一定要联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情况,再根据自己业务水平、实际工作和兴趣爱好确定选题。选题时一般需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强调选择有现实针对性,对实践有指导意义方面的题目;二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自己的业务水平能驾驭的题目,这样一方面能做到材料充实,有感而发,另一方面又能经过努力可以完成毕业论文;三是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选题。论文写作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又很辛苦,没有兴趣或有反感的情绪,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四是选择自己占有资料比较充分的题目,只有资料相对来说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论文的写作才有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在参考选题部分,我们给大家提供了管理及战略管理方向、市场营销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方向、经营管理方向五个方向选题,有些选题直接可以作为论文的题目,有些则是论文选题的方向,须做一些修改,如具体化、缩小后才能作为论文的选题。具体的选题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最后确定
三、集整管理是现代管理模式发展的最新境界

1. 集整管理模式出现的具体背景

在当今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以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扩展,提高并优化企业素质与企业业绩。

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典型应用及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在它将以往分散的信息资源"孤岛"联结起来,予以集成,形成信息资源的积聚和规模优势;但系统集成商和应用者都忽略或没有足够重视因信息集成所带来的资源整合、文化整合、业务整合以及流程整合等问题,从而事实上造成了对信息技术投入的浪费。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不断整合已成为企业家共识,但又往往缺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施的意识,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开发应用。

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在于决策层与技术层之间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以及企业与系统集成、软件供应、应用解决方案提供等商家之间所存在的固有的方位角色、利益驱动不同。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企业往往感觉无所适从,缺乏自身对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详细判断;如果那些商家与企业沟通、协调不是非常顺利的情况下,企业将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报有很大的戒备心理,并且难以评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集整管理应运而生。 集整管理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正如INTEL所宣称的那样:未来,将没有什么企业是互联网企业,因为,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了。集整管理将成为企业从工业经济走向"新经济"的必由之路。

2. 集整管理模式的基本涵义

集整管理意味着系统优化  在"新经济(New Economy)"时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透过核心竞争能力可以看到组织的整体实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集成、信息集成,更要进行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从而能够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并进行系统优化,使各要素协调发展,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集整管理意味着持续创新  对于企业这样一个经济组织系统而言,集成和整合实质上就是资源、能力、文化、业务等系统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这实际上就是创新。不仅如此,在企业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变革和创新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可能是一直在进行的工作;集成和整合将由此而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从管理职能角度而言,集整管理实际上就是创新的管理和管理的创新

集整管理意味着流程重组  自1993年Michael Hammer博士与管理专家James Champer合著《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出版后,BPR迅速兴起,现行的ERP等MIS软件中都采用这一管理理念作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因此,集整管理也必然包涵这一理念,集整管理内在地包含流程重组和业务创新

集整管理意味着客户至上  集整管理是围绕客户实际需求、以市场为核心而进行的重构(Reengineering)。在互联网时代,组织的扁平化设计和矩阵式或网络式架构以及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和CRM的普遍应用可以使雇员更及时、更直接、更广泛地与客户交流,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便捷服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集整管理意味着竞争优势  当企业管理进入集整管理模式以后,企业管理层会发现:就原则制度而言,人本的、系统性的、关注个性的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就组织架构而言,柔性的、扁平的、可扩展的组织设计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就管理内容和过程而言,强调过程和流程创新的、尊重个性充分发展的、具有弹性和韧性的业务流程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渠道……这样,集整管理从企业经营运作的整体、全局、长远的高度和角度极大地提升着企业的品质及其管理素质和能力,最终成为企业参与未来竞争优势所在。

3. 火箭模型的基本描述

智能化客户管理   客户是企业生命之源,而且企业的客户每5年就以50%速度离去。准确的市场定位、及时便捷的服务、灵活畅通的获得渠道、富有个性化的产品,这些成为留住客户的重要因素;以4C为核心的整合营销传播,也即-Consumer(消费者)、-Cost(消费者满足需要与欲求的成本)、Convenience(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和Communication(沟通)近年来的迅速兴起可为明证。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使得管理越来越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实际上,相应的"一对一"交流、知识营销、网络广告等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在火箭模型中,智能化客户管理作为"火箭"的"探测机件",时刻注意市场和客户的变化,起到了引导"火箭"飞行的重要作用

知本运作管理   新经济时代,"知本家"大量涌现,知识管理方兴未艾。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知识产权、基础结构、组织运作能力等构成了知识资本的要素。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倡导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它传递给人们的这种思想和观念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新观点。并行工程、敏捷生产、CIMS等管理思想的中心实际上都归结为知识管理。创建知识管理体系强调在线的实时汲取系统、适应的监控系统以及全方位的网络利益机制。知本运作管理在火箭模型中处于重要的"燃料"和"推进器"的地位,它与资本运作管理一起构成了"火箭"的"动力机构"。

资本运作管理   在集整管理阶段,资本运作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工作。如GE之类的巨型公司,每年都要买进许多事业,同时又会卖掉许多事业。通过资本运作,企业获得不断的发展机遇和动力。相对于产品经营而言,资本经营将为企业带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集整管理模式下,"日常"的资本经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数字化信息管理   集整管理模式下,这是一项基础管理。企业内所形成的"数字神经系统"将内部、外部乃至遥距的各类信息都汇集、分类和扩散,提供给需要的员工和合作伙伴。在火箭模型中,它作为整个"火箭外壳"联结了"火箭"的其他所有部分,支撑起整个"火箭体",并作为企业与外部的主要"界面"承担了与外界联系的功能。

创新管理   创新是动力,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传动机件,它将知本运作管理和资本运作管理两个"推进器"所形成的推动力传到"火箭"的其他部分。实际上,创新管理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工作,因为,创新将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否则,企业就可能面临各种风险,甚至经营失败。企业的创新能力涵盖了创新倾向(偏好)、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创新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学习能力和技术监测能力等方面,这些内容运营本身便构成了创新管理

战略管理   集整管理的企业的是"有机"企业,是"有生命"的企业,其原因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和能力上。战略管理发祥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实践的扬弃,今天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战略管理在"火箭"模型正好相当于"火箭"的智能控制部件。在其前端,以智能化客户管理为基础和前提;不断汲取数字化信息管理所传递来的各类"数据流",同时又通过"数字神经系统"向各个部件发布指令;其后为涵盖了传统分工管理模式中的生产制造、技术学习和市场营销等内容的创新管理,并通过数字化信息管理和创新管理向"推进器"--知本运作管理和资本运作管理--传递调整"火箭"飞行轨迹的指令和操作;战略管理通过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化信息管理,获取智能化客户管理、创新管理、知本运作管理和资本运作管理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并依此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做出反馈和调整,从而形成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
应当指出的是,火箭模型并不能完全说明集整管理模式,因为采用集整管理模式的企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有机体"而非自动控制的机械结构。

4. 集整管理的主要特征和未来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集整管理模式的特征可以集中描述为管理原则的人本(知本)性和系统性、管理制度的分权集成化、组织架构的扁平化、网络化和可扩展性、业务流程的可重组性和柔性化、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以及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当然,集整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而是不断发展变化、有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管理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它内生地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可扩展性。由于集整管理模式内含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信息技术的约束,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集整管理模式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拓展和提升。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是因为极为重要的问题在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因信息不充分而造成的"市场失效"的可能性。所以,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管理模式也因此随之发生变化,集整管理模式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由此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解决信息不充分同时更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而不断因之变化和发展

四、集整管理模式的应用启示与实现思考
劳动分工最初由亚当·斯密提出,即由个人专门从事一部分活动而不是全部工作。这使每个工人持有的多样特长技能得到发挥,传统的管理思想将劳动分工以及后来的专业化视为增加生产率的一个不尽源泉。在20世纪90年代Michael Hammer等提出BPR理论以后,在许多国家掀起了管理模式变革热潮,引起了各国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这场革命对当今企业管理的影响完全可以与两个世纪前的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分工理论对当时企业管理的影响相提并论。在我国,它更具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影响。

1. 集整管理的现实意义

我国企业改革经过20多年的历程,从政策宽松发展到环境优化、从制度革命演进到管理科学,认识到企业改革不是一股就灵,急需企业家的大批涌现、急需管理素养的极大提高……应该理解的是,我国企业的发展才不过几十年,如果追溯到"洋务运动"也不过百年历史,更何况期间几乎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优化的中国企业发展的环境。80年代以来,外资大量涌进,致使许多人惊呼"狼来了""八国联军又回来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从"三资企业"那里学到了更多的管理经验。如果说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是正常的演进过程,那么,我国企业的发展轨迹正像加速演进,也正如人类十月怀胎一样,短短十个月内,人类的发育走过了从一个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哺乳动物的上百万年的生命演进历程,我国企业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也正经历着"十月怀胎"。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在10到15年内的迅速崛起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

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加快,中国企业越来越直接面临着经过"正常"演进发育的巨型外资企业的强力竞争。这些企业所占有的资源无疑是极其丰富的,其管理制度无疑是先进的,其管理能级无疑是较高的,国内企业该如何进一步升级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级,以应对这一挑战,把握入世机遇,将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而集整管理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条现实的管理升级之路。通过树立集整管理理念、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重组流程、重构组织、再创文化,从而实现管理素能的升级拓展,为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2. 集整管理若干应用思考

企业的经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永续经营"几乎是所有企业家、经营精英、乃至员工们的共同理想,集整管理模式为企业的"永续经营"提供了现实通道。
应用集整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真正全面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其基本内涵被高度概括为"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可以认为,"产权明晰"是前提,"政企分开"是保障,"权责明确"是基础,而"管理科学"则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又是日常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实际上,企业内的制度革命逻辑上需要先期进行观念创新和变革,后期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而这一切都是围绕技术创新(狭义的)来进行的(如左图所示)。在集整管理模式中,要求实现系统优化、业务重组和不断创新,内在地要求提供清晰明确、科学有序的制度环境,这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导向目标、现实内容以及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真正全面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应用集整管理模式,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意识和决策能力。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在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充满了决策,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派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在"新经济"时代,互联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快速、准确、高效地进行决策以因应市场机遇将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集整管理将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快速反应是集整管理模式为企业经营带来的主要特点。

应用集整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意识。集整管理是以市场、客户为导向而展开的,失去了市场和客户的导向,集整管理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且在实施和运作中,集整管理要求有明确的市场化政策和客户关系政策,要有完备的市场管理及运作的体系和组织,从而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市场反应能力、市场机会扑捉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等。总之,市场化运作是集整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应用集整管理模式,可以促进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彼特·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观念,由此,全球企业界风靡"学习性组织"。专家指出,该理念正是系统动力学派的最新代表;集整管理理念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更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现在,已有企业明确提出要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应用集整管理模式,以集整管理理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将加快企业向"学习性组织"的转变进程,因为集整管理模式本身就内涵着系统科学的思想,也必然内涵着系统动力学、"学习型组织"的思想。

应用集整管理模式,可以提升企业的可扩展性,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单纯的竞争走向竞合。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之间的关系竞争过多、合作过少。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国人缺乏一种合作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所造成的。能够清晰记得,80年代国内各地都"一窝蜂"地上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生产线,导致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生产过剩、市场疲软。厂家之间大打价格战,竞争如火如荼。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可能适合"新经济"时代,集整管理模式中也更强调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因为,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代,现实企业将逐渐被扩展的、虚拟的、在线的企业所替代,竞争性合作和合作性竞争将成为未来企业之间关系的主流,并进一步带动着企业管理能力和素养不断前进,实现"永续经营"的理想。
 
0
nk0205 2009-8-15 16:28:22 60.22.255.* 举报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好总体物流规划。不论是WTO的加入,还是电子商务的要求,我国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已是必然趋势,而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并从宏观方面入手,制订出物流业发展的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将有限的资金合理规划,权衡使用,改变目前我国物流业各部门互不协调、重复建设的现状。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建立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全国性物流网络或物流联盟,从而增强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竞争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实现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从而提高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水平,迎接WTO和电子商务的挑战。物流要高效、合理运行,首先必须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相应可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企业资源计划(ERP)技术等来实现。物流信息化为物流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基础,使物流管理上了一个档次。其次物流要自动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也就是要充分运用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和技术,如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等,来实现物流的高效运行。再次物流要网络化。网络化在信息化上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化一方面要求整个物流配送体系网络化,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供应商、制造商和消费者,另一方面还要求各组织内部也网络化,这样可做到物流全过程的实时控制。可通过EDI技术和Internet技术来建立物流配送信息网络和组织内部网(Intranet)。

三、建立和完善物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行业竞争,与国际接轨。进入WTO和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物流联盟之间的竞争,物流标准也应符合国际标准。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来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和整顿无序竞争,使我国物流业形成统一的物流联盟,来抵御国外物流联盟的挑战,从而共同发展。另外要尽快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系列流通环节实施国际标准或通用的国家标准,来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为进军国际物流市场打下基础。

四、提供多功能、全球性、一流的服务。在电子商务时代和加入WTO以后,物流企业的服务需要多功能化、全球化和一流的服务。多功能化是指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提供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需要提供其他服务。全球化这是国际贸易的要求,其物流配送不仅仅涉及到国内,而且涉及到国外、洲外。不管是多功能还是全球性都需要有一流的服务质量,才能留住客户。

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一体化。第三方物流是指由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我国加入WTO以后,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将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而将运输、仓储等相关物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而物流企业应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不断拓宽业务范围,提供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合格的第三方。物流一体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物流业发展的高级和成熟的阶段。当第三方物流充分发育和完善,当企业将物流提高到企业战略的地位,并出现以物流为纽带的企业联盟时,物流一体化已为时不远。

六、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转变观念,培养人才。我国物流业应积极进行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电子商务和 WTO知识的培训,加强物流业人员对在WTO和电子商务双重环境下物流重要性及特点的认识,为企业培训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现代物流的发展已经将贸易经济、信息管理、电子技术和运输配送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贸易方面的逐渐全面开放、市场竞争的逐步自由化,已经将现代物流推到了时代的最前列,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而对物流
 
0
743074306688 2009-9-30 20:06:59 211.157.176.* 举报
英语毕业论文-酒店的管理弊端及其对策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8年10月11日][39]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纷纷向第三产业发展,酒店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中国的酒店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而作为中国酒店中的一个新型种类---度假型的三星级酒店,七曲山大酒店经过三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有不足。本论文通过认真分析七曲山大酒店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弊端,针对客房部,餐饮部,和人力资源等部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酒店的管理。  [详情……]
2.营口港丰大酒店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8年9月18日][2]
【摘要 (中文/英文)】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外部环境更加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酒店业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与国际知名跨国酒店管理集团展开竞争。国内酒店业要面对这种挑战,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必须要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重视人力资本投资。这对于帮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改善和加强酒店核心竞争力建设等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详情……]
3.我国酒店核心业务流程再造评价模型研究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8年8月21日][25]
【摘要 (中文/英文)】流程再造是企业重塑自我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清除流程中的无效和重叠环节,保证流程中的每一部分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增值,为企业带来利润,为顾客创造价值。本文将制造业中的流程再造理论应用到服务业的酒店核心业务流程中,通过对酒店核心业务流程与流程再造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为酒店培养和提升核心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同时也为流程再造理论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详情……]
4.酒店顾客重购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8年8月21日][5]
【摘要 (中文/英文)】多数学者试图从顾客满意的角度对顾客重购意向进行研究,但是研究结果显示顾客满意与顾客重购意向之间的关系却有诸多差异。许多学者表明顾客重购意向除了受到顾客满意的影响之外,还受到转移障碍和信任等因素的影响。在已有的顾客重购意向模型中,通常是探索转移障碍作为一个调节变量的影响作用,却没有考虑转移障碍的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服务质量、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信任、转移障碍、多样化追求这几个因素及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吸取学者已有的模型,试图解释这些变量对顾客重购意向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检验其合理性。希望对营销理论和酒店营销实务者有所启发。 [详情……]
5.负面口碑对酒店顾客购买决策的影响研究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8年8月20日][6]
【摘要 (中文/英文)】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数以亿记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购物、交友、查看信息、分享经验。互联网强大的功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交流模式,传统的口碑沟通在这个新环境下,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网络口碑成为如今学术界和实业界都争相讨论的话题。根据文献搜索发现,中外学者对正面口碑的研究较多,而对负面口碑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针对饭店的研究则更少。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经济型酒店为对象,从负面口碑出发,结合虚拟网络环境的特点,探讨了负面口碑对顾客购买决策的影响,以便对饭店的网络口碑营销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详情……]
6.大连良运大酒店餐饮成本控制的研究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8年8月20日][78]
【摘要 (中文/英文)】大连良运大酒店是合资四星级酒店,目前酒店管理经营处于同业前列,但酒店业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酒店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酒店管理部门不得不开始重新思索酒店管理的思路、办法,探索酒店管理的改革之路。在酒店业走向微利的今天,酒店管理者应该运用战略管理手段降低成本与费用,使企业在日益狭小的市场空间中树立竞争优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经营成本及费用控制的好坏往往是决定企业利润大小的主要因素,有效地控制经营成本及费用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必然要求。酒店成本及费用项目范围广、涉及的部门多、具有许多不可预知的控制因素,因而控制经营成本尤为重要。 [详情……]
7.营口港丰大酒店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8年8月20日][18]
【摘要 (中文/英文)】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外部环境更加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酒店业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与国际知名跨国酒店管理集团展开竞争。国内酒店业要面对这种挑战,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必须要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重视人力资本投资。这对于帮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改善和加强酒店核心竞争力建设等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酒店可通过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配置更大的竞争优势,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酒店把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转化为组织的收益,把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组织资源,提高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形成自己强势的核心竞争力。 [详情……]
8.关于星级大酒店服务的营销策略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8年3月30日][2472]
酒店作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酒店有形设施和无形服务的结合,是以多种服务表现出来的无形产品。酒店市场营销也不同于其他市场营销。南航明珠大酒店作为国内大型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服务保障类酒店。由于旅游市场和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它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竞争压力大,客房出租率连续几年在低水平徘徊等等。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结合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和酒店管理的有关理论,通过对明珠酒店管理、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明珠酒店管理公司今后的发展战略。本文第一章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就酒店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论述,并提出了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的内容。本文第二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服务保障管理理论。本文第三章主要针对酒店管理展开阐述,根据酒店营销理论论述这些理论如何应用到酒店经营上。包括:提高酒店服务保障水平;酒店市场营销的基本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提出了采取酒店产品服务创新策略、营销渠道策略、内部营销、客户认知价值导向的定价策略和基于客户关系发展酒店业务的措施,并就具体策略分析实际效果。 [详情……]
9.酒店客房管理系统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8年3月8日][2504]
icrosoft .NET作为一种面向网络、支持各种用户终端的开发平台环境,推动新一代因特网的发展,真正地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得到信息。 [详情……]
10.酒店客房预订系统设计和实现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7年3月17日][219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Internet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网络覆盖的区域不断扩大,给酒店业计算机应用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在现代酒店管理中,酒店在线预订系统是酒店经营不可缺少的现代工具。Windows 2000+ASP+SQLServer已经成为网站建设的流行模式。 [详情……]
11.酒店客房管理系统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7年3月17日][3352]
酒店客房管理系统主要实现酒店客房的租借管理功能,将客户信息和客房情况统一归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可以实现酒店客房的有效监控。为租借管理提供了方便的管理窗口,同时有利于寻找客户或者协助治安管理。 [详情……]
12.酒店信息管理系统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7年3月17日][1272]
酒店信息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SQL Server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详情……]
13.酒店预订管理系统--房态管理与预订策略管理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7年3月15日][319]
本文是关于酒店预订管理系统房态管理和预订策略计算机化的研究和设计。在本酒店预订管理系统中,本人主要负责对客房管理和预订策略计算机化的研究和设计。在下面文章中,将更详细地描述如何分析和设计以及实现。 [详情……]
14.VB酒店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7年3月15日][5663]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和数据库组成的进行酒店经营管理的系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加工、维护和使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实现酒店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详情……]
15.PB酒店中央预订系统中地方级信息系统的构建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7年3月15日][158]
信息系统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要目的,是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代表:无纸化办公、智能化管理、专家决策支持等均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酒店信息化方面,目前我国几乎所有星级酒店均已采用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然而酒店中央预订系统还不够成熟,而未进行大规模实施。 [详情……]
16.JSP基于Web的网上酒店预订系统的设计及开发 [Admin| [email protected]][2007年3月15日][474]
酒店信息管理系统的Web Service化主要是实现酒店预订的网络化,用户可以直接通过Internet、网络就可以轻松预订酒店的相关服务。网上酒店预订服务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继续改进。就技术来说,目前绝对大数网上酒店预订系统都采用ASP技术,后台管理常采用传统的两层C/S结构,采用三层C/S结构的不多,甚至还有一些小网站采用B/S结构。ASP一直以来在网站建设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受传统C/S 结构影响,它的限制问题也将逐渐暴露出来,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弥补这些不足。 [详情……]

以上是我在 www.86qb.com 中帮你找到的,这几个题目你可以参考的用一下,希望你可以有思路,当然你可以到这个网站 www.86qb.com 上看有没有相关的介绍,可以给你一点参考。

如果需要其他题目的定做,请直接联系客服qq714509705。
 
0
大黄RR 2009-10-12 14:21:27 211.157.187.* 举报
(1)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另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最终战胜旧事物。还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2)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3) 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反对形形色色的悲观论调。
 
0
poer25 2009-10-15 12:31:42 113.237.215.* 举报
现代物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由于体现了现代生产、管理特点及技术上的先进性,属于现代化的服务部门,因此中国加入WTO之前及之后的一定时期内,国家应将其纳入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给予特殊的扶持和保护。为此,必须首先明确中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强中国制定加入WTO的物流发展对策的针对性。

  1、中国物流业现状

  ①中国物流业按照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特点衡量,尚处于起步发展初期,与物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相比,从现状方面分析,中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②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初具规模,但内在质量及运作效率亟待提高。

  ③中国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刚开始起步,物流总体质量方面的潜力尚待大力挖掘。

  2、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鉴于中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按照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要加快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从国家制定政策的角度,主要是应解决宏观方面的问题。

  ①适应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

  ②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③国家宏观层次的物流发展方针和政策不明确,对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缺乏指导。  
 
0
nk0205 2009-11-15 15:07:05 60.22.239.* 举报
中国物流发展的进程,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密不可分。“物流”概念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经历了近20年的研讨酝酿、启蒙尝试,到90年代后半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推动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现代物流开始在经济生活中推广应用,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世纪的第一年,也就是2001年,以物流业发展进入“十五”规划,六部委出台首部关于加快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首家全国性物流行业协会挂牌,《国家标准·物流术语》颁布实施,第一个物流示范基地建立和各地大力推动物流规划与建设等重大事件为标志,被称为中国物流发展的“起步年”。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物流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2002年的中国物流在持续“升温”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对基本概念的“炒作”中,增加了理性的思考;在理论探索中,加大了实践操作的分量;政府、企业和行业社团组织都在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实质性进展。不少专家指出:2002年,将以从“务虚”到“务实”的“转折年”,写入我国物流发展的史册。这一年的中国物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采购中心。沃尔玛是全球500强之首,2002年决定把全球采购办公室(采购中心)从香港迁到深圳。目前沃尔玛公司在中国开了20多家分店,其中有7家在深圳。沃尔玛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采购了120多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分销到世界各地。同年,全球日用化学品巨头联合利华公司在上海也建立了全球采购中心,预计今后5年联合利华中国公司的出口额将超过5亿美元。二是国际知名的物流公司加快在中国建立网络。例如马士基物流公司2002年在中国获得大连﹑南京﹑宁波﹑重庆和成都五个分支机构的营运执照,至此共有14个分公司和两个代表处,是至今为止在中国最大外资物流商,网点布局已构成一张大网。日本邮船(NYK)作为日本最大的班轮运输公司,在中国已有4个分公司,又申请开设天津分公司和连云港、武汉、重庆办事处。Exel公司目前在国内已拥有15个业务区,员工人数逾800人,其服务对象已经朝多元发展,由专门针对科技公司扩大到汽车、消费品、零售、医疗用品及器材等领域的公司。三是中外合资的物流项目急剧发展。例如上海航空公司与日立物流、香港正大船务公司在沪组建现代物流企业。交通部批准的合资物流企业---大众交通控股51%的上海大众佐川急便正式成立。交通部批准了厦门象屿保税区惠建码头有限公司经营海上国际集装箱港口装卸、仓储和中转业务的申请。2002年中国引进外资突破50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其中物流领域是外资最感兴趣的领域之一。目前外资的进入主要竞争的是高端市场,即跨国公司的客户需求、国际物流业务等,同时给国内带来技术、管理、资金和人才。

第二,制造业、商贸业成为国内物流发展的主角。中国的物流专业化程度低,80%以上的物流是企业内部自行完成的,因此企业物流的发展状况成为决定我国物流水平的关键因素。2002年,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和参与国际竞争要求的影响下,制造业加快了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进程,商贸业则加快了连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步伐,工商企业的物流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例如春兰集团建成全球采购与供货网系统。此后不仅在自己的专业网上发布采购信息和招标项目,而且将通过采购供货网向全球厂商开放供货体系。上汽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与天地物流控股公司合资组建了安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公司总投资4951万美元,注册资本为3000万美元。由华联超市投资的上海华联超市物流公司年中成立,以上海为中心,在沪、宁、京等地设有五个现代化联网的配送中心,初步形成全国配送框架,向近千家零售店配送。国家烟草专卖局计划用1年左右的时间实施行业整合,打造全国分销配送体系,实现网上销售一体化。同时,加快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实现大宗出口。首先重点启动和开展了11个省会城市的网建联动项目,并在上海进行了试点,已经初见成效。此外还有联想集团、一汽集团、宝钢、海尔、青啤等等一大批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启动新的物流改造工程。工商企业的物流项目规模大、范围广、效益明显,成为2002年中国物流市场的主角,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

第三,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稳步发展。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美世咨询公司(Mercer)的调查,当前,在中国真正符合现代物流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是比较少的,仅占国内物流市场的2%以下,因此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2001年相比,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声音更趋理智、稳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传统的国有交通运输与仓储大型企业实行资产重组与流程再造,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如中远集团、中外运、中储集团、中海物流、中集集团等等。这些国有大企业走了三条路,一是整体改造、提升为物流企业;二是整合内部物流资源,组建物流公司;三是与外方或国内法人实体组建中外合资或国内股份制物流公司。2002年最有影响的例子有:中国民航经过资产重组后成立六大集团,与中国民航总局脱钩。在此基础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与中信泰富及北京首都机场共同投资筹组一家大型的货运公司。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22亿元人民币,将拥有四架波音七四七型货机,员工1200人左右,可飞抵包括美国纽约、德国法兰克福和日本大阪在内的19个国家的29个城市。新成立的公司名称是“国航货运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有望成为目前内地最大的航空货运公司。另外诚通集团旗下的中国物流公司宣布以强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面貌正式全面进入市场。中国铁路系统最大的物资流通企业──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与国内六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为11859万股。目前已在国内10个大城市设有分公司,建立了19个区域配送中心和218个协作配送中心。2003年年初,中国邮政物流公司的筹备成立标志着国内网络覆盖面最广的物流公司诞生了。

另一方面是民营的物流公司不断扩展,呈稳步发展态势。例如著名的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投资兴建的苏州宝供物流基地于年底之前落成运行。该基地座落于苏州市吴中区郭巷镇,规划用地总面积约400亩,首期建设用地为115亩。宝供集团计划在广东再建一个大型配送基地。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另一家民营物流企业----安得物流公司则成立了一家第四方物流公司,专门提供物流方案设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像这样的民营物流公司还有南方物流、大田物流等一大批,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务实、稳健,生气勃勃。

第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绩。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是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内容。2002年在落实“电子政务年”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在促进物流信息化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国家科学技术部确定把电子商务作为重点攻关技术来开发,其中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化作为重点支持的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确定了9个城市为首批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它们是上海、天津、重庆、济南、青岛、广州、中山、深圳、杭州。海关总署的“电子口岸工程”初战告捷,上海口岸数据中心正式运行,为上海大通关工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技术保障。上海口岸的出口成品通过无纸通关只要50分钟,最快30分钟;进口报关速度已经缩短至15分钟,部分料件甚至达到6分钟。事实上这是一个成功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仅提高了通关的效率,对于整合物流信息和流程规范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年,北京、广州、满洲里等一批口岸的信息化系统也纷纷告捷,物流的信息化从涉外贸易做起,也是“入世”“接轨”的积极促进作用所致。另一件较有影响的事件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了首届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案例的评选活动,该项活动以应用效益、流程改造和标准化、规范化成果为评选准则,推选出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计16个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应用案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与此同时,IT界也加大了对物流领域的关注,《赛迪集团》和《计算机世界》两家IT媒体都对物流信息系统市场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对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起到宣传和推动的作用。

当前物流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参差不齐。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调查,80%的物流信息系统是以现有流程为基础的信息采集、共享和反馈等基础功能的整合;15%的物流信息系统涉及流程改造、优化或者是能够在运行中提供优化操作方案;只有5%以下的物流信息系统具有企业之间业务协同的供应链管理功能。这种应用结构状况反映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求还是初等级的,基础性的信息化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提倡物流信息化要务实,要切切实实地解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标准化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另一件基础性工作。目前已经引起政府、企业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并已经组织机构和队伍,开展了基础研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例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年正式颁布的两项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和《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就是具体的进展。该两项国标于2002年9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年末,交通部又发布了关于港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等八项行业标准。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正在筹备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标准化的建设。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很重视标准化建设的工作,例如广东省政府转发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加快我省现代流通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流通业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商品条码的广泛应用;加大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第五,物流教育走向规范,理论研究稳步深入。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物流的发展也必然伴随着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2002年在物流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等各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据统计,2001年以前我国家高等院校中实际上在进行物流专业招生的或者专业方向招生的(以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专业出现),大概有15所院校(其中只有两所院校是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的)。2002年,光本科教育,我们国家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者是物流工程专业,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另有15000人在正规院校接受不同程度物流专业的教育。此外,还有大批各种在职短期培训,此类培训已经开始走向规范化,成为2002年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国家劳动部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中国第一个物流方面的国家职业标准,即物流师的国家标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引进了世界贸易组织下面的国际贸易中心的一个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证书,前期工作已经开始,组织了一些院校进行教材的翻译和资料的整理工作。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也已经正式启动了一个国际物流资质认证体系的项目,准备在国内开展四个证书的培训教育,分别是物流与运输基础证书,物流与运输技术证书,物流与运输战略管理证书和物流与运输营运证书。物流培训的规范化将促进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据专家估计2002年接受各类物流教育、培训的人数超过5万人。

与此相应的是物流理论的研究,2002年同样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总的来看物流研究可以主要分成四个方面:一个是基础理论研究,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的有关物流成本的研究、有关物流统计信息体系的研究,南开大学和天津市统计局共同完成的《中国物流产业核算制度及统计核算体系研究》等;第二个是应用技术研究,如科技部组织的“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第三个是政策研究,例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组织的全国物流规划研究,财政部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入世后我国发展物流的财税对策研究等;第四个是案例研究,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的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案例的评选等。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入,研究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还出现了一些具有特色的理论研究群体,例如北方交通大学对于区域经济和物流以及电子商务物流的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对于物流技术、设备和物流标准化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对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对于军事物流研究等等,在物流理论界已经有一定影响。2002年11月底,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省南海市召开首届年会,展示了物流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有70篇论文获奖,获奖者有政府官员、高校师生、企业家、研究机构的学者等,遍布与物流相关的行业。

第六,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一轮高潮。据统计,2002年全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28.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000多亿元,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5.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2.52万公里;港口、内河船运建设完成125亿元。

如果说2002年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年”,也许并不夸张。特别是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几乎形成了竞争的态势。例如作为上海"十五"重点工程之一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6月26日全线开工,总投资达130.6亿元。洋山深水港工程是上海最大的港口建设工程,该工程的兴建将使上海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迈出重要一步。位于上海浦东机场内的中货航浦东物流中心,占地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分两期建成,一期占地20多万平方米,已于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在正进行的二期工程占地44万平方米,部分代理库已通过了消防、环保等部门的验收,并于日前交付使用,40家代理公司将于近期陆续进驻。此外,苏州、张家港、南京、宁波等城市也有一批大型物流项目在建。

广东省是把物流作为支柱产业来规划的,目标是把以广州--深圳为轴线的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中国国内和国际双向物流和海陆空立体物流相结合的国际性物流中心,成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重要枢纽。2002年,广州、深圳、南海、增城等一批物流基础建设项目相继上马。其中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深圳机场邮件处理及物流配送中心工程已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竞标,其土建工程在年底开工。该中心建成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自动化程度方面都将是亚洲首屈一指的,这项投资被列入深圳市2002年度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汕头港物流中心也正式挂牌﹐投产运作。该中心位于汕头海湾大桥西侧﹐目前已构建了适应现代物流需要的港口信息平台和港航EDI系统﹐可利用现代化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多个供应链的系统整合。此外,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南海市三山国际物流园区日前已经完成了首期投资3.5亿元的三山港工程建设,该物流园区拥有先进的装卸设备、大型 X光机、电子闸口、物流监控系统,可为货主提供全程货物跟踪和信息查询, 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及建设中的条码管理技术将实现港区操作的电子化。

在北方,投资30亿元的国内大型空港物流区-天津空港物流区2002年6月底动工。该物流区规划面积0.95平方公里,分物流分拨区、仓储设备区、加工增值区、展览销售区、管理办公区和配套服务区等。未来国内最大的散货物流中心之一-天津港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目前已初具规模,已完成11平方公里的开发,建成了煤炭、焦炭堆场约4平方公里,该项目是天津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年末,又传来北京物流港开工的消息,规划建设有物流、商贸、综合发展和绿色体育等五大园区,总投资达110亿元。

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外资投资于物流的项目急剧升温。据2002年1至9月的统计资料,经交通部批准立项的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项目共1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项目合同投资额为17091.6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的投资额相比增长了98%,实际投资额为10224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6%;其中外商实际投资额为6406.6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

第七,遵守“入世”承诺,加强制度建设。“入世”受冲击最大的是政府部门,不仅要废除、修改那些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文件,还要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制度。总的来说,国际社会对我国“入世元年”的表现是满意的。在物流领域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进一步落实“市场准入”和管理上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新《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经国务院批准﹐8月1日正式实施﹐外商投资中国民用航空业的范围﹑方式﹑比例和管理权等全部放宽。新规定除了扩大投资范围﹐由原来规定外商投资公共运输企业只试点一至两家,改为取消试点数量限制﹐允许外商投资现有任何一家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外﹐还放宽了外商投资比例﹐由过去的投资民用机场中方必须控股﹐并且比例不可超过49%﹐改为外商投资民用机场﹐只须由中方相对控股便可以。交通部全面清查和废止了不适应“入世”要求的文件和法规,并相继出台新的文件和法规;根据“入世”承诺,在三年过渡期中逐步允许外国船务公司经营中国港口的货物运输,其中包括集装箱运输;大手笔规划港口建设,对沿海和内河20个主枢纽港,在投资和管理平台上给与更多支持。港口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企分开,逐步市场化;码头经营也要逐步放开。港口管理权下放作为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两项核心内容之一已经完成,另一项核心内容--港口政企分开工作正在各地紧张进行。11月,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和整顿道路站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坚决取消不符合规定的向机动车辆收费的项目,全面整顿道路收费站点。在采购方面,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该法颁布之前, 重庆、深圳、江苏、山东、河北、安徽、山西、北京、上海等大部分省市已相继进行了政府采购制试点和推广,效果显著。

第八,供应链的建设开始起步。供应链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企业之间出现的新的经济关系,物流只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跨国公司的实践来看,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将会从追求降低物流成本发展到协调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目标上来。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不长,现代物流更是刚刚开始,但是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供应链的观念已经受到重视,特别是一些行业的领袖企业已经开始了值得关注的一些探索。例如长虹公司同家电零售“大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正式签订了阶段性彩电购销合同,合同涉及总金额达1.5亿元,涵盖超平、纯平、精显和精显背投等四大类产品,其中以精显背投彩电所占比重最大。另一案例是山东的三联集团与福建的厦华集团正式签约建立全新的供需链战略物流联盟。以后,厦华电视在山东的销售将通过网络化运营并由三联进行配送,这也是三联集团成为国家科技部组织的“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后递交的第一份成绩单。据初步估计,此举可使厦华家电的流通成本降低10%左右,在全省各地的送达时间缩短至12小时以内。在经营最分散的农业领域,也出现了福建超大集团的整合典范。超大集团采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供应链整合了生产、物流、销售、研发以及产品质量控制和市场预测各环节,在全国构建出一条从生产、保鲜、深加工、仓储、运输,到绿色有机农产品城市连锁专卖、单位配送、出口、批发网络的产业链。目前其产品已经打入了沃尔玛、家乐福市场。这个案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整合,实现了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转变,对于农业的产业化具有方向性的意义。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是保证供应链正常运转并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主要措施,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将融入巩固和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总体目标中去,只有这样才会使我国的物流发展更快、更务实有效。埃森哲中国公司的专家称:“供应链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首席执行官及高层管理人员明确关注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在亚洲各国,供应链服务的市场需求正以23%的速度逐年递增。”

在对2002年中国物流的新进展进行总结评价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现代物流最突出的特征----“整合”进展不快,成为影响我国物流现代化进程的焦点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整合不够”和一个“实施难”:

一是政府管理的职能整合不够。2002年物流业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基本特征是沿原有的条条块块轨道进行的,最典型的是各地方政府、各相关中央部委的物流发展规划,彼此难以衔接,更谈不上整合和统筹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也在于扩张、建设,而不在于整合和市场的培育。这反映了当前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直接影响到物流的发展。

二是物流的资源整合不够。2002年的实践反映出对于现代物流的本质在于整合的认识还不足,多数物流建设项目是属于供应能力的扩张,而不是整合原有子原来提升供应能力。整合物流需求的努力更为罕见,因此缺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其中有些大型企业作了可贵的探索,例如中外运集团、诚通集团和中邮集团都成立了专门的物流公司,把物流业务集中起来,充分利用原集团的供给能力和资源,这是通过整合业务需求来引导供给资源的整合,十分令人关注。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来,为社会提供借鉴。

三是物流业基础建设的整合不够。这里涉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基础统计体系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等等。2002年这些方面的成果也不少,但是由于缺乏整合,低水平的重复很多,有的甚至不为人知,浪费了资源。社会各界对于参与物流基础建设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更多地把整合的职责承担起来,扩大交流,组织合作,在基础建设方面扎扎实实地抓几件大事。

四是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实施。2002年有关政府部门的确下了很大功夫来研究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讨论的内容涉及市场准入制度、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的投融资政策和技术政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等。尽管这些政策涉及政府机关的方方面面,协调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影响这些政策出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难以实施,例如何为“物流企业”的认识就难以统一。由于物流企业的边界不清晰,甚至有人怀疑是否有必要制定支持物流发展的新政策。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要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搞些局部试点。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中国的物流发展继续保持了好的势头,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较快发展或产生了显著变化。一是从领导体制方面,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各地的物流规划将陆续进入实施阶段;二是跨国物流公司加快在中国扩展与布点,在我国设立采购中心和物流系统;三是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企业加快向第三方物流转变,操作更加务实;四是物流需求将首先从部分行业释放,如开发区、保税区物流,城市功能性配送,医药、零售、汽车、电子等行业现代物流发展很快;五是全国政协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物流调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将会推动政府出台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六是高科技和信息化在物流业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七是物流人才教育工程进一步启动;八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投资重点。
 
0
惊破天321 2009-12-29 10:09:22 123.92.147.* 举报
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 "摘 要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存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尚且不足,对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严重滞后等现状。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集群的发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一定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业集群 循环经济 特色经济

1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基本状况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他们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产业集群基本上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种,其中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农业集群总数已达到440多个。从主要类型和相关问题角度来看,我国农业集群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内容:
1.1 根据地区区位优势,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
  例如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生产的优势农产品主要种类有18种,其中1/3的品类与国家对农业区划要求主攻产品目标相衔接,2/3与融入国际产业链,应对入世要求相吻合,集聚区内注册的品牌有45项。
1.2 依靠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集群
  陕西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含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特色产业,新区技工贸收入从建区之初的几十万元达到2003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60%,GDP年均增长30%,杨凌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新企业的衍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和产业文化的变迁等现象十分明显。另外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也是发展重点。
1.3 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集群,即通过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
  如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信宜市怀乡、东镇、白石等镇为主体,以信宜市万事利实业有限公司和信昌林产工贸公司为龙头,已基本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竹器编织产业集群。2003年,信宜全市共有竹器编织中小企业1 000多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03家;2003年实现产值近18亿元,出口创汇2.18亿美元,产品出口到美、日、欧、澳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出口订单不断,生产前景看好。由于竹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仅2003年该产业就联结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2万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1.4 外来资金带来多个配套企业发展起来的农业集群
  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增长。
1.5 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形成农业集群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广西贵港甘蔗化工厂独家发起定向募集改组创立。其前身是建成于1956年的广西贵县糖厂,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组建成定向募集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贵糖拥有日榨万吨的制糖厂、大型的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这些企业为蔗糖和衍生产品的深加工及相关原料、技术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在贵糖周围又有一批为之服务的运输、仓储等企业,这些企业都促进了糖业集群的发展和运行。
  整体而言,我国东部的农业集群发展较好,正如波特所说,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机制越健全的地方,集群越健康。在以中小企业为主农业集群中,尚存在主导产业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跟风”仿效,盲目培植主导产业。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以粮、猪为主,其他产品较少或没有形成规模,区域化生产和主导产业不明显。有些地区提出要抓十几个主导产业,但最终没有形成规模,也就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有的地区在实行区域化生产和选择主导产业时候,对自身区位条件了解不够、竞争仿效等问题突出。1 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3 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途径
3.1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必须按照党中央的有关方针,真正做到:
  按照“抓大放小、合理布局”的原则,组建农业科研机构,包括建立国家级农业科研中心、地方农业科研分中心。通过“并、转、建、撤”等不同途径进行调整、改造和改建,以利于建立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科技力量集中的“国家队”、“地方队”。
  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建立科技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紧紧“稳住”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使他们安心、专心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从课题、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要大胆“放开”,让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市场,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使农业科研成果早日进入市场大循环。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让农业科技人员抓准位置、选准课题,使科技资金得到充分利用、高效利用。
3.2 改革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和鉴定制度
  要使科技成果能真正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肯定,必须做到:
  建立一套能客观、公正反映科技成果水平、质量、效益等全部内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要求既全面,又客观,同时量化并给予合理的权重,便于操作和比较。
  建立评审专家库,将真正办事公道、学术水平高的专家纳入到专家库。
  采用“背靠背”方式对成果进行评估、鉴定,以促进农业科学研究“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出真成果”。
3.3 加快以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进步
  改革、创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要求做到:
  “一健全”。尽快健全各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做到县、乡、村有推广站,省、市有推广中心,并配备必要的农业科技人员和相应的仪器、设备、设施及应有的工作条件、推广经费等。
  “二转变”。一是工作中心转变,将推广工作的重心由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农民”中心,真正将农村推广工作的重心转变为“面向农民、面向农业、面向农村”。二是推广机制转变,真正实现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依靠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并逐步强化市场机制的功能。
  “三结合”。科研、示范、推广三者结合,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当前,全国很多地方建立的“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就是将农业科研、示范、推广三者有机结合的较好形势。
  “四到位”。将技术、资金、物资和优惠政策及时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农民手中,这是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得以“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所在。
3.4 加强农业成果转化和应用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结合。科研和推广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良性循环。
  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术,适宜个体、集约经营的技术来增强生产能力。
  加强产、学、研结合。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机制创新,建立起使国有科研单位的成果通往企业的桥梁。
  实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多层次的科技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直接进入农业与农村经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科技机构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模式。
3.5 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大力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开办“农民夜校”,办好“农业广播学校”,进行电视专题讲座、科普讲座和“三下乡”活动,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里。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氛围,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
  既要稳住农业科技人才,又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要千方百计地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专心钻研,也要允许合理的人才流动,尽量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参考文献
1 刘仁忠. 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农业产业化[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宋惠昌,何建华. 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严官金.农业与农村现代化[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基本手段。
1.3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农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品种的良种化,生产资料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生产组织的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条件的水利化、园林化,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科学化。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其本质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管理农业,目的是创造出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持,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
2 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宣传科学思想、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在由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已开始由长远目标变成现实任务,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从事关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科教兴农工作,把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增加科技含量作为增强农业素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进而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石。把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教育紧密结合,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动员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加强科教兴农工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基础。
2.1 积极追踪,采用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先进农业的主导技术,也是支持农业发展的核心领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大大缩短动植物品种改良的周期,迅速提高新品种培育效率、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以及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要突出抓好生物技术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把材料学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融为一体。借助于农业工程设施,使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于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要积极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计的积极影响。要突出信息科技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日实现精确农业。
2.2 组织农业科技攻关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加强品种选育,种子质量标准化,优质苗木工厂化研究开发,建立产业化种植基地。
  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建立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品转化率和附加值。
  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行动,加强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工程化。
  实施绿色食品科技行动,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向导,开发各种绿色食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带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减灾农业科技行动,重点加强生态林、节水农业、重大病虫害测报防治、避洪避涝和节水抗旱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实施科技致富示范行动,分区域搞好科技致富,坚持以科技开发为主,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村致富奔小康。
2.3 努力推进农科教结合
  农科教结合就是以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为中心,以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手段,以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为动力,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农科教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 发展中国农业集群的建议
  (1)第一,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本地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集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信息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生态。第二,要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建设,多组织商品博览会等交易会,这既能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又能促进供需双方进行产品技术交流,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注重生产型企业也注重吸引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转变,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氛围,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兼并本地企业。这些都是以区域内合作文化氛围及信任程度为基础的,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是维持集群的必要条件。政府可设立中立的权威机构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信誉评估,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跨越寻找合作伙伴的障碍,同时降低外来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建立本地化供应体系过程中的搜索成本,鼓励外来公司生产本地化,促进农业集群的形成。
  (2)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可建立农产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务性公司,以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也能提高农户工资性收入的比重,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①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②完善的创业服务中心, 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③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范围,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④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强化相关融资网络系统和拓展外销网络。
  (3)制定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一是在构建产业群集总体思路下设计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二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农业群集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三是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政策。农业产业集群要考虑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实现农产品加工高效化和市场化,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集群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因此,应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名牌产品生产,提升品牌效应。四是争取建立稳定农产品产销政策。五是建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中小企业可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市场与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农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筑农业集群效应。
  (4)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创造更为完善的吸引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环境。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支持高新区各类科技孵化器建设,特别要在孵化器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既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适应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基础和动力,对于有利于农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和落实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和引导;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机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另外还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在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5)根据区位优势选择特色产业。在农业集群的初建时期,各地区在统筹研究和制订地区发展规划,应以市场为基础,选择具有一定发展的本地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只有内生的企业集群才具有优先发展的独特优势,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区位商(又叫区域专业化率)的测算来确定。还可以参考库兹涅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投资效果系数,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区域某产业就业增长率弹性系数等来确定优势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 林毅夫. 制度、 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J].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 费孝通. 论小城镇及其他[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
 
0
天子朱茵 2009-12-29 10:13:29 123.92.147.* 举报
物流业作为一个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治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及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强大的物流需求及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为推进自治区工业化进程提供最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从而对地区和谐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治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优势依托资源优势,自治区具有强大的物流需求。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绿色农畜产品和煤炭、电力、绒毛、稀土、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蒙药等资源,借助区内一批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的持续高涨带动了消费品流通市场的大发展和逐年庞大的外需贸易,形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由于外生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使得企业对物流环境的改善变得尤为迫切,重组内部物流部门或选择专业物流公司已被许多公司提上了议程。对于无力开拓内部物流的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已是其必然选择,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自治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优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自治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通讯、公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利用外资的渠道也逐步拓宽。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将为自治区现代物流业的大发展带来大好机遇。  此外,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边贸管制的放开,也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积极发展自治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途径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第三利润源”。物流通过输送各种物资产品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维系着国民经济这一整体的内在联系,保证资源配置的实现。在许多国家,物流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成为国家和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主要的就业领域。中国加入世贸后,国外的众多物流公司看准了中国这个大市场,给中国物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抓紧制定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首先,规划要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社会条件相联系,不能一哄而起,重复建设。其次,规划必须要考虑周边城市的物流发展状况,实现资源共享。再次,规划要突出现代物流业的特色。必须认真分析周边省份物流发展的特点,依据本地的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定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周边地区开展区域性互补性竞争和互惠竞争。  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分工、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目前,自治区许多企业自营物流,造成物流市场需求不足,因此,要发展和完善物流市场,首先要鼓励工商企业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充分认识到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鼓励工商企业将物流服务部分或全部分离出来,交给第三方物流代理,而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制造中去。  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要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政府必须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为各类物流企业进入物流市场,公平竞争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与宽松的宏观环境。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学习现代物流知识,提高服务水平。要简化物流企业的注册、工商登记的相关程序和手续,要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认真解决企业在办理证照、统一纳税、城市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与管理体系。  扩大物流业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化产业。自治区物流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国际大市场。积极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智力,通过借助外力,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要积极引进外资和吸引国外大型物流跨国公司来进行物流建设,尤其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物流配送技术、教育管理、咨询等领域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学习与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物流经验和物流管理模式。  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在高等院校设立现代物流专业,培养大批本地亟需的物流人才。积极引进外地物流人才并充分利用好这些人才。加大现代物流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的认识,要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与培训,通过举办物流培训班、物流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培养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