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

0. 自动控制原理绪论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组成,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的一般性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过程共同规律的技术学科。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史

  1. 经典控制理论
    时域法、复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等。
    优点:可通过试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概念清晰,得到广泛的工程应用。
    缺点:只适应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对系统内部状态缺少了解,且复数域方法研究时域特性,得不到精确的结果。

  2. 现代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系统辨识等。
    总结:状态空间方法属于时域方法,其核心是最优化技术。它以状态空间描述(实质上是一阶微分或差分方程组)作为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作为系统建模分析、设计乃至控制的手段。
    优点:适应于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系统。

  3. 大系统控制理论
    现代频域方法、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鲁棒控制方法、预测控制方法等。
    总结:大系统理论是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自动化理论基础,是动态的系统工程理论。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

  4. 智能控制理论
    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总结:智能控制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复杂的控制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张图片


1.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自动控制就是:在无人直接参与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的某一个被控量按预定的给定量运行。

※要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方框图的能力。

方框图的五大要素:元部件、信号及传递方向、比较点、引出点、负反馈。

基本控制方式: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复合控制。

  • 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系统内部存在反馈,信号流动构成闭回路,偏差起调节作用。
  • 复合控制:前馈控制+反馈控制。

负反馈原理: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利用所得的偏差信号进行控制,达到减小偏差、消除偏差的目的。

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对象、控制装置。(下图的控制装置中,字体为黄颜色的装置是每个控制系统都要具备的,即测量元件、比较元件、执行机构)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3张图片
控制系统的分类

  1. 按给定信号的形式: 恒值系统 / 随动(伺服)系统 / 程控系统
  2. 按是否满足叠加原理:线性系统 / 非线性系统
  3. 按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定常系统 / 时变系统
  4. 按信号传递的形式:连续系统 / 离散系统
  5. 按输入输出变量的多少:单变量系统 / 多变量系统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 :(基本要求)
    要求系统要稳定。
  2. :(稳态要求)
    系统响应达到稳态时,输出跟踪精度要高。
  3. :(动态要求)
    系统阶跃响应的过渡过程要平稳, 快速。

本门(经典)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体系结构
自动控制原理的两大任务,一个是认识系统,即分析系统,另一个是改造系统,即校正系统。认识与改造系统都是通过时域法、复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进行的。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4张图片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模方法:

  1. 解析法(机理分析法)→适用于白盒子系统
    根据系统工作所依据的物理定律列写运动方程。
  2. 实验法(系统辨识法)→适用于黑盒子/灰盒子系统
    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5张图片
时域模型 复域模型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2.1 控制系统时域数学模型

首先研究线性定常系统。

  • 判断系统是不是线性的,观察输入输出变量,如果满足等式两边只有输入输出变量本身或其各阶导数,而没有常数项、交叉乘积项、变量的高阶项,那么这个系统就是线性系统。
  • 判断系统是不是定常的,观察输入输出变量的系数,如果系数不随时间变化(即系数是常数),那么这个系统就是定常系统。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6张图片
    非线性系统也可在小变化范围内线性化,然后化为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进行求解。

借助拉普拉斯变换,可将时域微分方程化为复域代数方程进行求解,然后再借助拉氏反变换,变换到时域,最终完成对时域微分方程的求解。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7张图片
但这并不是拉氏变换的主要用途,拉氏变换最主要的用途是,建立起自动控制原理中最重要的数学模型,就是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2.2 控制系统复域数学模型

影响系统响应的因素有三个:

  • 输入ur(t)。规定ur(t)为阶跃信号1(t),这是因为阶跃信号最容易实现,比如开关,又因为阶跃信号对于一个系统来讲,是一个比较严苛的输入条件,如果这个系统跟踪阶跃信号跟踪的效果很好,那么跟踪其他信号应该问题不大。
  • 初始条件。规定为零初始条件,即系统在t小于0时,系统的输入输出及它们的各阶导数均为零,因为现实中,大多数系统在接收外界激励之前,都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
  • 系统的结构参数。一旦输入初始条件都统一规定之后,那么系统响应的性能指标,最终就取决于系统自身的结构参数了。即自身的特性决定了系统性能

2.2.1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定义: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与此同时,要注意,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不要求一定要在零初始条件下。因此,若题目中给出系统的传递函数,让求解此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响应,就需要先利用题目给出的传递函数进行拉氏反变换,求出微分方程,再将此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此时拉氏变换就要带上初始条件)进行求解。

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将一般形式的传递函数化为两类标准型:

  • 首1标准型:把分子分母变量的最高次幂的系数提出来,写成K*,即可化为首1标准型。注意要保证变量s的系数是正值。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8张图片

  • 尾1标准型:把分子分母的尾项都提取出来,保证尾项为1,提取出的常数项相乘后写成K,即可化为尾1标准型。注意要保证变量s的系数是正值。
    尾1标准型中的K叫做增益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9张图片

传递函数的性质:

  1. G(s)是复函数;
  2. G(s)只与系统自身的结构参数有关;
  3. G(s)与系统微分方程直接关联;
  4. G(s) = L[ k(t) ];
    其中k(t)为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即系统的传递函数与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互为拉氏变换对。
  5. G(s) 与 s 平面上的零极点图相对应。
    s平面即自变量s的取值范围。G(s)的分子多项式对应的根叫做系统的零点,分母多项式对应的根叫做系统的极点。
    因此由G(s)可绘制零极点图,由零极点图也可还原出不包含K*的G(s)。

传递函数的局限性:

  1. 原则上不反映非零初始条件时系统响应的全部信息;
    因为传递函数是建立在零初始条件下的。但如果想求非零初始条件时系统响应的信息也可以求得:把传递函数进行拉氏反变化,变换为微分方程,然后再把微分方程通过拉氏变换(代入初始条件)进行求解。
  2. 适合于描述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由传递函数的定义可知,传递函数只能是一个输出的拉氏变换对一个输入的拉氏变换的比值。
  3. 只能用于表示线性定常系统。
    因为系统如果是非线性或者时变的话,那么虽然可以求得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但无法导出C(s)/R(s),即无法定义系统的传递函数。

2.2.2 典型环节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元部件有很多种,比如机械、电气、化工、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的元部件,工作原理都不相同。但可以将它们对应的传递函数抽象出来,它们可能有相同形式的传递函数。环节指的就是具有相同形式传递函数的元部件的分类。将环节再次抽象,即为典型环节
典型环节:由元部件抽象出来的传递函数可以看成是有限个基本单元的组合。这些基本单元就称为典型环节

  • 不同的元部件可以有相同的传递函数。
  • 若输入输出变量选择不同,同一部件可能有不同的传递函数。
  • 任一传递函数都可看做典型环节的组合。

下图列出了所有典型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0张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中的系统都是因果系统,都具有惯性,只有给系统输入信号之后,系统才会产生输出。因此,这种系统抽象出来的传递函数,一般都是分母的阶数高于分子的阶数。因此上面列出的七个典型环节中,后三个微分环节,没有实际的物理系统与之对应。

并且在建立系统传递函数时,还需要注意负载效应。一定要在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环境下,来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

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2.3.1 结构图等效变换规则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2张图片

2.4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

掌握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相互转换。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4张图片

Mason增益公式: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5张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体来讲,系统模型及其建立过程如下图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6张图片

2.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说明一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一般用G(s)表示,闭环传递函数一般用Φ(s)表示。

2.5.1 开环传递函数

首先要注意的是,开环传递函数指的不是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是针对闭环系统而言的。
开环传递函数是把闭环系统的主反馈通路打断,将前向通路与反馈通路上的传递函数乘到一起。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7张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把开环传递函数化为尾1标准型,得到的常数项K称为开环增益

还是以上述系统为例,定义此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有四种:
输入R(s)对输出C(s),输入R(s)对偏差E(s),扰动N(s)对输出C(s),扰动N(s)对偏差E(s)。

2.5.2 输入R(s)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到,分母有一部分就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即,分母是1+开环传递函数。

2.5.3 扰动N(s)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4 系统的总输出C(s)及总误差E(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附录:拉普拉斯变换

3.1 复数与复函数

对于复函数来说,其自变量为复数s,需要用一个二维复平面(s平面)去表述;因变量为F(s),也是复数,同样需要一个二维复平面(F平面)去表述。
因此完整描述一个复函数,需要两个二维复平面(s平面和F平面)去表述。如下图两个红线所示
复函数的模如下图蓝线所示,其对应的相角如下图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8张图片

3.2 拉氏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19张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微分定理中,可以把复域s·F(s)中前面的s类比到时域中f(t)的一个微分算子d,即df(t)→s·F(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对时域中的f(t)求n阶导,相当于在复域中对F(s)乘n个s,再减去一系列的初始条件,包括初始位置、初始速度、初始加速度等等。若f(t)初条件都为0,则其拉氏变换为snF(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20张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位移定理与复位移定理的综合应用例题:先应用实位移定理,再应用复位移定理。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21张图片
初值定理用于只知道象函数F(s),而不知道原象f(t),又要计算f(t)的初值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终值定理通常用来计算系统的稳态误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22张图片

3.3 拉氏反变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是一般来说,应用反演公式去求拉氏反变化比较困难。

因此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查表法去求解拉氏反变换。即先把F(s)拆分成表中存在的常见函数的形式,再按照表进行拉氏反变换。

把F(s)拆分的过程就叫做分解部分分式法,可以通过试凑法、系数比较法、留数法进行实现。常用的是留数法。拉氏反变换的难点也在于如何把F(s)分解为部分分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1 模态(振型)

例如有一个四阶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将其进行求解得到系统单位脉冲响应c(t)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系统响应即是系统的模态线性组合)
可以看出,此系统的四个模态分别为e-2t,e-8t,e-tsin2t,e-tcos2t。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23张图片

此系统最终的响应就是这四个模态通过不同权值进行叠加后得到的。

3.3.2 留数法分解部分分式

注意使用留数法的前提是,F(s)一定要是有理真分式,即n>m。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2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25张图片
上述公式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也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留数的求解:
如下图所示,先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s-p1)m,这时候观察等式右边可知,除了Cm项,其余各项都含有(s-p1)这一项。因此令等式两边的s等于p1,等式右边就只剩下了Cm项,等式左边就变成了求极限的一个式子。这时求出等式左边的极限,Cm就求出来了。
接着求Cm-1,还是先在原等式两边同时乘以(s-p1)m,然后再对等式两边求一次导数,这样等式右边的Cm就被消去,而Cm-1就变为常数项了,接下来用求Cm的方法就可以求出Cm-1了。
同理,可以求出所有的留数。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自动控制一般概念及数学模型_学习笔记_第2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