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组成,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的一般性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过程共同规律的技术学科。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史
经典控制理论
时域法、复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等。
优点:可通过试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概念清晰,得到广泛的工程应用。
缺点:只适应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对系统内部状态缺少了解,且复数域方法研究时域特性,得不到精确的结果。
现代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系统辨识等。
总结:状态空间方法属于时域方法,其核心是最优化技术。它以状态空间描述(实质上是一阶微分或差分方程组)作为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作为系统建模分析、设计乃至控制的手段。
优点:适应于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系统。
大系统控制理论
现代频域方法、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鲁棒控制方法、预测控制方法等。
总结:大系统理论是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自动化理论基础,是动态的系统工程理论。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
智能控制理论
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总结:智能控制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复杂的控制问题。
自动控制就是:在无人直接参与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的某一个被控量按预定的给定量运行。
※要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方框图的能力。
方框图的五大要素:元部件、信号及传递方向、比较点、引出点、负反馈。
基本控制方式: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复合控制。
负反馈原理: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利用所得的偏差信号进行控制,达到减小偏差、消除偏差的目的。
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对象、控制装置。(下图的控制装置中,字体为黄颜色的装置是每个控制系统都要具备的,即测量元件、比较元件、执行机构)
控制系统的分类: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本门(经典)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体系结构:
自动控制原理的两大任务,一个是认识系统,即分析系统,另一个是改造系统,即校正系统。认识与改造系统都是通过时域法、复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进行的。
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模方法:
时域模型 | 复域模型 |
---|---|
微分方程 | 传递函数 |
首先研究线性定常系统。
借助拉普拉斯变换,可将时域微分方程化为复域代数方程进行求解,然后再借助拉氏反变换,变换到时域,最终完成对时域微分方程的求解。
但这并不是拉氏变换的主要用途,拉氏变换最主要的用途是,建立起自动控制原理中最重要的数学模型,就是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影响系统响应的因素有三个:
传递函数定义: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
与此同时,要注意,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不要求一定要在零初始条件下。因此,若题目中给出系统的传递函数,让求解此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响应,就需要先利用题目给出的传递函数进行拉氏反变换,求出微分方程,再将此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此时拉氏变换就要带上初始条件)进行求解。
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可将一般形式的传递函数化为两类标准型:
传递函数的性质:
传递函数的局限性: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元部件有很多种,比如机械、电气、化工、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的元部件,工作原理都不相同。但可以将它们对应的传递函数抽象出来,它们可能有相同形式的传递函数。环节指的就是具有相同形式传递函数的元部件的分类。将环节再次抽象,即为典型环节。
典型环节:由元部件抽象出来的传递函数可以看成是有限个基本单元的组合。这些基本单元就称为典型环节。
下图列出了所有典型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中的系统都是因果系统,都具有惯性,只有给系统输入信号之后,系统才会产生输出。因此,这种系统抽象出来的传递函数,一般都是分母的阶数高于分子的阶数。因此上面列出的七个典型环节中,后三个微分环节,没有实际的物理系统与之对应。
并且在建立系统传递函数时,还需要注意负载效应。一定要在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环境下,来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
Mason增益公式:
总体来讲,系统模型及其建立过程如下图所示。
说明一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一般用G(s)表示,闭环传递函数一般用Φ(s)表示。
首先要注意的是,开环传递函数指的不是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是针对闭环系统而言的。
开环传递函数是把闭环系统的主反馈通路打断,将前向通路与反馈通路上的传递函数乘到一起。
把开环传递函数化为尾1标准型,得到的常数项K称为开环增益。
还是以上述系统为例,定义此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有四种:
输入R(s)对输出C(s),输入R(s)对偏差E(s),扰动N(s)对输出C(s),扰动N(s)对偏差E(s)。
注意到,分母有一部分就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即,分母是1+开环传递函数。
对于复函数来说,其自变量为复数s,需要用一个二维复平面(s平面)去表述;因变量为F(s),也是复数,同样需要一个二维复平面(F平面)去表述。
因此完整描述一个复函数,需要两个二维复平面(s平面和F平面)去表述。如下图两个红线所示
复函数的模如下图蓝线所示,其对应的相角如下图所示。
微分定理中,可以把复域s·F(s)中前面的s类比到时域中f(t)的一个微分算子d,即df(t)→s·F(s)。
那么对时域中的f(t)求n阶导,相当于在复域中对F(s)乘n个s,再减去一系列的初始条件,包括初始位置、初始速度、初始加速度等等。若f(t)初条件都为0,则其拉氏变换为snF(s)。
实位移定理与复位移定理的综合应用例题:先应用实位移定理,再应用复位移定理。
初值定理用于只知道象函数F(s),而不知道原象f(t),又要计算f(t)的初值的情况。
终值定理通常用来计算系统的稳态误差。
因此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查表法去求解拉氏反变换。即先把F(s)拆分成表中存在的常见函数的形式,再按照表进行拉氏反变换。
把F(s)拆分的过程就叫做分解部分分式法,可以通过试凑法、系数比较法、留数法进行实现。常用的是留数法。拉氏反变换的难点也在于如何把F(s)分解为部分分式。
例如有一个四阶系统。
将其进行求解得到系统单位脉冲响应c(t)为:
(系统响应即是系统的模态的线性组合)
可以看出,此系统的四个模态分别为e-2t,e-8t,e-tsin2t,e-tcos2t。
此系统最终的响应就是这四个模态通过不同权值进行叠加后得到的。
注意使用留数法的前提是,F(s)一定要是有理真分式,即n>m。
上述公式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也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留数的求解:
如下图所示,先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s-p1)m,这时候观察等式右边可知,除了Cm项,其余各项都含有(s-p1)这一项。因此令等式两边的s等于p1,等式右边就只剩下了Cm项,等式左边就变成了求极限的一个式子。这时求出等式左边的极限,Cm就求出来了。
接着求Cm-1,还是先在原等式两边同时乘以(s-p1)m,然后再对等式两边求一次导数,这样等式右边的Cm就被消去,而Cm-1就变为常数项了,接下来用求Cm的方法就可以求出Cm-1了。
同理,可以求出所有的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