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在21世纪初被大规模接入,互联网由基于流量点击赢利的单方面信息发布的Web 1.0业务模式,转变为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Web 2.0业务模式。因此,互联网应用系统所需处理的访问量和数据量均疾速增长,后端技术架构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Web 2.0阶段的互联网后端架构大多经历了由All in One的单体式应用架构渐渐转为更加灵活的分布式应用架构的过程,互联网开发架构开始追求更高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4G标准的普及,互联网应用由PC端迅速转向更加自由的移动端。移动设备由于携带方便且便于定位,因此在出行、网络购物、支付等方面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技术方面,为了应对更加庞大的集群规模,单纯的分布式系统已经难于驾驭,因此技术圈开启了一个概念爆发的时代——SOA、DevOps、容器、CI/CD、微服务、Service Mesh等概念层出不穷,而Docker、Kubernetes、Mesos、Spring Cloud、gRPC、Istio等一系列产品的出现,标志着云时代已真正到来。
本文(或者说本系列文章),是本人在阅读完 Sam Newman 的《微服务设计》一书之后,与其他的微服务设计相关文章、《从服务化到云原生》等书籍进行关联阅读后做的笔记总结。
目的是构建分布式、微服务、云原生方面的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树。
希望巩固学习的同时能够帮助到你。
微服务就是一些协同工作的小而自治的服务。
关键词: 小而自治
“小”这个概念,一方面体现在微服务的内聚性上。
另一方面体现在代码库的大小,这里有几个参考的标准或者说原则
“自治”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一个微服务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体现在服务之间的松耦合上。
关键点:要学会正确的建模服务,正确的设计服务API,才能做到上述两点。
微服务的大多好处都适用于分布式系统架构,只不过微服务会将这些好处推向极致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设计方法,其中包含多个服务,而服务之间通过配合最终会提供一系列功能。一个服务通常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于操作系统进程中。服务之间通过网络调用,而非采用进程内调用的方式进行通信。
就像认为 XP 或者 Scrum 是敏捷软件开发的一种特定方法一样,微服务架构是 SOA 的一种特定方法。
实施SOA会遇到的问题:
微服务确实有许多优点:“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容错、独立部署与扩展、架构抽象、技术隔离。但并不是说采用了微服务就自然地具备了这些特性。
比如,要具备反脆弱性,需要充分考虑分布式系统的不确定性,清楚异步、网络划分、节点故障、平衡可用性与数据一致性等问题。
同样地,要具备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首先要有恰当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结构。
理论上讲,微服务可以提高开发速度,但在创建组织依赖时,“微服务佣金(MicroservicePremium)”可能会降低开发速度。
所以,采用微服务架构需要具备一些先决条件,包括恰当的持续发布管道、能胜任的DevOps 和Ops 团队、审慎的服务边界等等。此外,周密的测试和集成模式也很重要。
就书中这章最后一讲说的:微服务不是银弹,你需要在部署、测试和监控等方面做很多的工作。你还需要考虑如何扩展系统、并且保证他们的弹性,甚至还需要处理类似分布式事务、CAP相关的问题。
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服务化到云原生是大势所趋,因为只有结合“容器 +编排调度”的云平台,微服务才能将自己的优点发挥到最大。至于云原生的知识,又是后面的内容了。
引申阅读 Martin Fowler大神的文章
微服务佣金 https://www.martinfowler.com/bliki/MicroservicePremium.html
还是要重申两个重要概念,高内聚和松耦合,对应前面的关键词:小而自治。
此处作者引用了 Eric Evans 的著作《领域驱动设计》中的概念(这本书强烈建议阅读):限界上下文。
任何一个给定的领域都包含多个限界上下文,每个限界上下文中的东西(Eric 更常使用模型这个词,应该比“东西”好得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不需要与外部通信,另一部分则需要。每个上下文都有明确的接口,该接口决定了它会暴露哪些模型给其他的上下文。
使用细胞作为比喻:“细胞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细胞膜定义了什么在细胞内,什么在细胞外,并且确定了什么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
同时又提到共享模型和隐藏模型的概念。
共享模型就是上述比喻中上下文之间交互的模型,隐藏模型就是不需要与外部进行交互的模型。
关于如何开始微服务,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和同在TW的Martin Fowler是一个观点:“MonolithFirst” - 单体应用先行。
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引申阅读 https://www.martinfowler.com/bliki/MonolithFirst.html
当然这和他们所处的公司业务环境肯定有很大的关系,ThoughtWorks 是一家帮助其他公司解决问题的顾问公司,也就是说,他们会在某个公司的单体应用出现问题时提供帮助,将其重构为微服务架构。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无可厚非。业界关于这个也有其他的声音,比如直接就从微服务开始。
我本人是比较倾向于这种方式,所以对这种方式进行了摘录和学习。
切忌过早划分
过早将一个系统划分成为微服务的代价非常高,尤其是在面对新领域时。很多时候,将一个已有的代码库划分成微服务,要比从头开始构建微服务简单得多。
确定限界上下文
使用模块对限界上下文进行建模,同时使用共享和隐藏模型。
从业务功能入手
思考限界上下文的时候,应该从业务功能入手,首先要问自己“这个上下文是做什么用的”,然后再考虑“它需要什么样的数据”。
逐步划分上下文
当考虑微服务的边界时,首先考虑比较大的、粗粒度的那些上下文,然后当发现合适的缝隙后,再进一步划分出那些嵌套的上下文。
如何在问题空间中寻找能达到高内聚低耦合的接缝。限界上下文是寻找这些接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通过将微服务与这些边界相匹配,可以保证最终的系统能够得到微服务提供的所有好处。
这一部分可以关联学习DDD理念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