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新网银行反欺诈 互联网银行的“看门人”都是怎么工作的?》 相关文章推荐一:解密新网银行反欺诈 互联网银行的“看门人”都是怎么工作的?
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启了金融科技的新时代。金融的核心在于风控,作为全国三家互联网银行之一,新网银行从创立起,就一直坚持将风控视为自身的核心能力来建设和创新。
作为一家纯线上作业的互联网银行,隔着手机屏幕,也没法面对面对用户进行尽调审核,新网银行如何确保在短时间内给用户安全发放贷款呢?记者近期采访了新网银行反欺诈中心的两位高级工程师:鲁班,正巧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建筑鼻祖”同名,主要负责反欺诈策略的制定;项少龙,主要负责反欺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我们是互联网银行的看门人”,鲁班和项少龙都这样说。事实上,“鲁班们”在互联网上修筑起一道道高科技的安全之门,使得形形色色的欺诈行为犹如“班门弄斧”。
(图右 鲁班;图左 项少龙)
大数据护航普惠金融,确定“你”就是“你”
和传统银行金融机构不同,新网无法直接看到在手机另一端进行操作的到底是人还是机器,又是否是用户本人。因此,这就要求新网银行必须能够确定“你”是“你”。
这正是“鲁班”们的工作内容,他们需要把互联网银行的这道大门看好,让欺诈分子无可趁之机。
具体而言,新网银行自主搭建了反欺诈引擎,利用人脸识别、生物探针、设备指纹、关联网络等技术和手段进行分析判断。申请者只需要拍下身份证、进行人脸识别,并对新网银行授权之后,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即可毫秒级地完成用户身份识别和实时信用评估,用多维数据刻画用户画像,确定“你”就是“你”,从而提高风险控制的精准度。
“比如,当用户拿着手机的时候,手机的陀螺仪就会显示生物特征的抖动,而模拟器是无法做到的。这就是多种技术组合使用以识别生物特征的生物探针技术。”项少龙说,通过这些科技手段,判断是否为真实的设备发出的网络请求、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人在进行操作,从而满足那些真实的金融借贷诉求,确保安全高效的“一触即发”。
阻断60万次欺诈攻击 实现欺诈零损失
据了解,新网银行的反欺诈团队是一支以数学科学家为核心的精英科学家团队,均来自于百度、阿里巴巴等技术公司或全球知名的国际投行等金融科技机构。他们精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高科技,并将其应用在了金融风控领域。
截至2017年末,新网银行反欺诈系统已经有效阻断了60万次风险欺诈攻击,实现了“欺诈零损失”的战绩,除了反欺诈外,新网银行智能风控系统还运用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进一步提升风险精准度,优化用户申请体验。
截至2018年6月底,新网银行业务覆盖全国31省市、近300个城市,客户数量超过1500万,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000万笔,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过800亿元。
《解密新网银行反欺诈 互联网银行的“看门人”都是怎么工作的?》 相关文章推荐二:聚焦丨数据不对称、模型易“误杀”怎么破?“黑科技”成新金融企业风控“命门”
2018年金融科技持续火爆。在金融科技快速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新金融企业若要稳健发展,则必须夯实风控根基。如何利用科技做好风控,是新金融行业广泛关注的话题。
提到新金融风控背后的“黑科技”,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这些“黑科技”究竟如何助力新金融企业风控?新金融企业又如何建立起有效的风控模型?怎样做到及时止损、提高效率?
5月29日,由凤凰网WEMONEY主办的“解密黑科技 一场有爆点的新金融行业风控SHOW”在北京举办。会上有利网风控中心风控总监王威、柠檬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肖勃飞,以及超100位财经媒体记者、新金融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新金融企业风控+科技”这一主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探讨新金融行业风控“爆点”。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风险控制是金融的核心,而在整个风控过程中,“黑科技”贯穿始终。
黑科技的“助攻”
众所周知,近年来新金融监管逐步趋严,网贷行业出现大洗牌,各大平台上演“生死时速”。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国内累计成立了6114家网贷平台,截至2018年4月,仅1800余家在正常运营。
“仅2017年一年死掉的网贷平台就有600余家,占所有平台的10%。”王威认为,目前网贷行业处在合规和去产能的阶段,无法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违法经营,自融搞资金池,当资金链断裂的时候自然无法支撑;二是恶意欺诈,发布虚假标的,恶意骗取出借人资金;三是风控不严运营不善,借款人逾期,导致平台无法运转。
有利网风控中心风控总监 王威
风控成为平台存活关键,“黑科技”如何助攻新金融企业风控?
王威介绍,按照业务逻辑,有利网的风控架构大致分为五层,即数据层、风控系统层、风控逻辑层、业务层以及用户层。其中,数据层方面,用户授权后,有利网可获取客户的设备信息、征信报告等,整合加工后形成一定的风险指标,从而构建有效的风控模型。
王威还通过具体案例分享了有利网风控方面应用的“黑科技”。他指出,某些黑产人员会可能盗用用户银行卡,并在其绑定的网贷平台上进行换卡操作,盗用用户在平台上的资金。通常来说,所有换卡操作都将由专门的审核人员进行信息核实,不过人工审核的时间较长,用户体验并不是很好。
“为防止黑产人员盗用银行卡,当用户需要对之前绑定的银行卡进行换卡操作时,我们采用了人脸识别换卡技术。”王威介绍,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技术,可实现自动化的换卡审核,同时对操作发起人进行身份校验,确保操作由账户拥有人实际发起。
此外,对于团伙欺诈、贷后催收等问题,有利网也逐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建立了相应的风控决策引擎和“催收评分卡”,从而提高平台整体风控、催收效率。
风控“三剑客”
“互联网金融行业真正的痛点,是大数据风控。”会上,柠檬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肖勃飞也谈了其对新金融行业风控的一些看法。
风控是一个复杂的业务流程,从贷前营销到贷后管理,风控始终贯彻全程,并涵盖审批、授信、风险预警、贷后催收等各个业务环节。
柠檬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 肖勃飞
在肖勃飞看来,目前,新金融行业风控仍存在数据不对称、模型规则易误杀易破解等痛点。由于很多新金融用户缺少传统金融中使用的结构化数据,很多新金融机构只能通过客户授权使用其社交、运营商、行为轨迹等非结构化数据,这导致对客户贷不贷、贷多少的问题难以评估。
肖勃飞称,对于风控本身来说,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数据、模型和系统。由此,他提出了数据处理、模型、系统并重的“风控三剑客”的方**。数据处理是基础,模型是能力,而系统是支撑。
其中,数据处理能力是风控的首要条件。肖勃飞介绍,柠檬科技在处理运营商、社交网络、行为轨迹、消费习惯、信用记录等在内的甲方授权数据方面,会结合Hadoop、Storm、Spark等分布式大数据计算平台,将数据整合为历史汇总指标、贷款申请人关系等基础指标。基于这些指标,可有效地反应客户的资产负债能力,消费习惯行为、社交关系、征信情况等关键信息。
在风控模型方面,肖勃飞进而指出,模型判断的准确率和覆盖率,就像天平的两端,很难达到平衡。要想保证一定的准确率,就要把风险客户识别出来,这就对模型能力的要求极高,如果模型规则太简单,就很容易误杀真实的贷款客户,也容易被诈骗团伙破解。
“基于此,柠檬科技利用机器学习、快速迭代的模型构架,根据****校验和产品设计,滤掉不符合产品要求的客户;根据反欺诈和申请评分模型,再滤掉具有欺诈风险的客户;最后根据授信定价模型,给不同的客户授予不同的额度和定价,并滤掉贷款后可能存在财务风险难以偿还贷款的客户。”肖勃飞称,通过这几个步骤,柠檬科技有效解决了“误杀”的行业难点。
此外,在系统支撑层面,肖勃飞介绍,目前行业普遍缺乏高效的“闭环”式服务,柠檬科技的优势则在于系统的完整性。其可围绕数据、模型、和产品三层服务,实现从数据处理到实时监控、实时模型优化的“自动化闭环”。
据了解,截至目前,柠檬科技已服务了四川天府银行、有利网、百融金服、新高金融、银联智慧等机构,并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研发合作关系。
来源:凤凰网WEMONEY。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gerrard0123。
司库财经,与你分享金融领域大小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解密新网银行反欺诈 互联网银行的“看门人”都是怎么工作的?》 相关文章推荐三:高管面对面 解密铜板街风控背后那些事
原标题:高管面对面 解密铜板街风控背后那些事
一直以来,风控安全都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的关键、客户们关心的重点。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铜板街也十分重视安全和风控,期待和广大铜粉进行互动交流。
经过精心准备,7月11日晚间,“高管面对面——铜板街线上客户系列沟通会”首次开启,针对客户关切的资金安全等问题,铜板街风控负责人张国兵“线上沟通”——面对面为铜粉直播,解读铜板街如何系统把控平台风控安全。
精选企业和资产 开启风控B+C模式
从把金融搬到线上的时刻起,最重要的就是要思考如何在线上做好风险管控。事实也确实如此,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重要命题就包括风控、合规。铜板街一直注重平台的风险控制建设,张国兵表示,铜板街的风控,目前可以总结为B+C的模式,即深度看企业、深度看资产。
“从B的角度看,我们花很多精力从企业经营和底层资产管理的角度,去选择商户的资产类别。其中,企业的经营偏向于看财务情况、人事情况、底层资产的大数表现、成长性评估、风险压力的评估等。”张国兵介绍,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行业的选择,是铜板街风险控制的战略核心。
在C的角度,铜板街风控更多是侧重底层资产的风险管理与生命周期的管理。“贷前严格做好准入审核,把高风险的‘坏孩子’找出来,剩下的进行信用评级和定价;贷中盯紧还款汇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信息;贷后,针对还款情况采用合理手段去保证债权投资者的利益。”据张国兵介绍,风控团队现在的40余人,来自企业管理、财会律所、传统金融机构等,经验丰富。
此外,铜板街还基于相对中观或者宏观的经济形势进行判断,采取围绕类别资产的风险收益变化来做弹性的调整。正是通过这样一些手段保护投资者的债权投资的安全,成立近六年的铜板街,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客户提供优质资产。
创新开展风险管理 护航债权投资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渗透性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增加、概念复杂,抓住金融的本质十分关键。不能因为诸多的“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而偏离了金融本质这一轨道。铜板街始终高度绷紧“风控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尤其是在应用金融科技提升风控能力方面,创新性打造风险识别、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在商户的管理方面加强信息的预测和管理。包括对于企业级风险信息的数据管理。张国兵介绍,目前铜板街已有一个统一的企业级风险引擎,实现了24小时实时运转——借款企业的关键信息被推送到铜板街企业级的风险端,为平台提供决策支持。
“在底层这一块,铜板街虽然不是直接接触所有的C端客户,但一样精细化。比如,基于客户提交的数据做全量的反欺诈引擎,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张国兵说。
安全,始终是金融效率的前提,而合规之下,互金行业的发展才有更好的前景。铜板街深谙此道。结束首期“风控专场”,接下来,“高管面对面——铜板街线上客户系列沟通会”将针对资产安全,合规备案,运营状况,资本市场计划等客户关切的热点陆续进行分享解答,用透明度这一“发展的基石”砌成平台的安全堡垒。
值得一提的是,除线上高管持续和客户面对面,此前铜板街也多次组织线下高管见面活动,为客户答疑解惑,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都留下了铜板街的足迹。随着互金行业进入深水区,合规底层能力和客户体验能力成为铜板街的核心优势和持续发力点。稳健合规、快速发展的铜板街将不负期待,继续前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解密新网银行反欺诈 互联网银行的“看门人”都是怎么工作的?》 相关文章推荐四:麦肯锡报告预测:至2025年 传统银行资管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将下滑18%
原标题:麦肯锡报告预测:至2025年 传统银行资管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将下滑18%
2012年至2016年,中国资管市场度过了黄金五年,管理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其中银行理财更是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5%。但是,2017年中国“大资管”市场突然急刹车,年增速下滑到8%以内。
“以‘回归本源’为主旨的资管新规落地,标志着中国过去五年建立在‘监管套利和隐性刚兑’之上的‘大资管’和‘大财富’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将告一段落,旧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百万亿级存量业务应监管要求需在2020年前完成转型。”在5月21日,麦肯锡发布《麦肯锡中国银行业CEO季刊》最新一期《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胜利之门再度开启—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报告发布会上,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中国金融行业咨询负责人曲向军如是指出。
那么,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胜利之门如何再度开启?对此,麦肯锡本次发布的报告特别解码2018年春季刊将解密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新时代下的新模式,就资管新规落地后,中国银行家要如何成功转型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展开探讨,麦肯锡的研判指出,中国银行业同时迎来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
至2021年中国个人财富将达到158万亿元
报告认为,监管并非行业面临的唯一挑战,数字化技术正在颠覆传统业务模式。因此,麦肯锡预计,至2025年,传统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之下将下滑18%,资本收益率将因此下降30%。此外,非银机构不断崛起蚕食市场蛋糕。对于很多银行家而言,行业似乎正在步入一个最坏的时代。
但是这个最坏的时代也可能孕育着最好的机会。首先,个人和机构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需求仍然强劲。
麦肯锡预计,至2021年,中国个人财富将达到1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非现金和存款的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将不断提升,从目前的51%左右提升到56%以上;同时机构投资者也在加速成长,过去五年其管理资产增速也达到了20%以上。不仅如此,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凭借其强大的****、完整的账户体系和一体化的业务能力,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优势明显。放眼全球,银行系资管占据全球前20大资管机构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并在全球前20大私人银行排行榜上占据17个席位。
麦肯锡判断,提前引领转型的国内银行将很可能继续成为未来中国“大资管”和“大财富”市场的主导力量。此外,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也为银行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此,中国银行家们应该积极驱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转型,打开通往“最好的时代”的大门。
摆脱规模导向产品驱动模式转向客户导向投顾驱动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资产管理回归本源”,“财富管理重塑能力”,“私人银行走向卓越”三大主题,麦肯锡的上述报告中分享了目前国际较为领先的银行案例。
曲向军指出:“银行资管业务对于银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放眼国际领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股本回报率(ROE)普遍在20%以上,远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其管理费模式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能够很好地护航银行穿越经济周期。值得注意的是,资产管理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报业务。以国际领先的银行系资管公司为例,其资管业务的成本收入比一般都超过70%,主要投入集中在投研团队和科技建设。”
但是,曲向军也直言,目前,“国内银行对资管部门的投入普遍不足,对比国内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基金公司,员工基本都在400人以上,而中国多数银行资产管理部只有几十人,亟待加大投入。在资管新规下,未来两年中国银行资管业务的关键是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业务本源,要做到这点,银行必须尽快落实 ‘七个转型’,即向全市场主动管理转型,向净值化产品转型,零售推动和机构直销两手抓向协同营销转型,向资管子公司转型,向市场化人才机制转型,向独立资管风控体系转型,以及向智能资管转型。”
在财富管理方面,报告撰写者之一的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周宁人则认为:“中国个人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2017年中国GDP排名全球第二,人均GDP达到8800美元,个人财富总量也已达115万亿人民币。预计2022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目前国内银行的财富管理约等同于售卖‘刚兑’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在资管‘回归本源’的监管导向下,这一模式将难以持续。未来国内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必须摆脱以规模为导向的产品驱动模式,向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投顾驱动模式转型,因此夯实基础能力就是关键。”
私人银行市场无疑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皇冠,2012年至2017年中国高净值人群财富增长率接近20%,大幅度超过社会个人财富整体16%的年均增速,财富占比超过27%。
关于私人银行业务方面,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马奔则指出:“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中国私人银行的跑马圈地阶段,下一个十年则将是行业洗牌的关键时期。只有真正建立起迎合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玩家才能脱颖而出,主导中国私行市场。麦肯锡研究认为,下一个十年,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有六大趋势值得高度关注:超高净值客户将成为下一个核心战场; ‘在岸+离岸’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逐步成为必选项;围绕家族传承的服务能力日益关键;数字化技术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应用日益重要;人才是私人银行业务的生命线;协同效应是银行私行业务的核心优势。”
对于中国银行的转型未来,麦肯锡研究团队认为,中国银行业正身处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充满挑战但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因此,麦肯锡建议中国的银行家们需把握五把 “金钥匙”,以完成业务模式的重塑与转型,打开胜利之门:第一、建立全市场投资能力,加强主动管理,驱动开放产品平台建设和净值化转型;第二、提升专业化咨询顾问能力,加强研究和投顾团队搭建;第三、发挥客户优势与协同潜力,依托商行的客户基础和多元化业务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第四、大力投入人才团队建设,基于以资管子公司为代表的组织创新,建立市场化人才机制;第五、拥抱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强化智能投顾、智能投研等新技术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全价值链的应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解密新网银行反欺诈 互联网银行的“看门人”都是怎么工作的?》 相关文章推荐五:线上不良率0.1% 渤海银行消费金融风控术解密
本报记者 李玉敏 北京报道
导读
赵志宏介绍,渤海银行的消费金融领域的线上贷款的模型建设、获客能力建设、流程制度建设、风险控制建设,都是在科技驱动下实现。其中,渤海银行自主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控模型,目前不良率被控制在0.1%。
银行业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6月28日,在银保监主办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渤海银行作为业界考察样本,被予以详细解剖。
渤海银行董事会秘书、行长助理赵志宏表示,为顺应消费转型升级需求,该行将消费金融业务作为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消费金融领域开展事业部制改革。
相关转型启动于2017年,个人贷款部、网络银行部、信用卡中心分别变身为消费金融事业部、金融科技事业部和信用卡事业部。
赵志宏表示,事业部制的实施,强化了总行部门的经营职能,将原有的以组织、推动为主的成本中心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总行自营、总分行协作的利润中心经营模式,提升了业务运行效率,加快了业务创新步伐。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渤海银行消费金融类贷款余额326亿,占全行零售贷款的22%。赵志宏表示,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行的零售信贷属于风险资产集约型的轻资本业务,占用的资产风险权重仅为53%。2017年,线上贷款项目一年的获客数已经超过了渤海银行成立12年来所积累下来的零售客户总量。
线上风控模型
赵志宏介绍,渤海银行的消费金融领域的线上贷款的模型建设、获客能力建设、流程制度建设、风险控制建设,都是在科技驱动下实现。其中,渤海银行自主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控模型,目前不良率被控制在0.1%。
“只要业务模式发生了变化,风控也要发生变化”。渤海银行信用卡事业部总经理廖石坚也在会上介绍,该行重构了风控模式,开发了自主风控模型。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和线上客户差异巨大,银行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并没有覆盖所有人,有很多用户甚至是信用白户。渤海银行的线上客户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第三方的合作引流,而线上引流在帮助银行批量化获客的同时,也提高了信贷审核的难度,导致风控流程更加复杂。
廖石坚举例,比如在渤海银行与蚂蚁金服“借呗”的合作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银行与借呗合作,借呗提供的客户,银行没有相关数据,而且信审方案需要将蚂蚁风控模型、银行方规则以及其他信审规则有机结合,操作流程十分复杂。此外,线上客群对于审核速度的要求也非常高,原有的风控系统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为此,从去年开始,渤海银行联合第三方机构根据该行风险偏好和现有授信审批政策,加入数据模型量化模块,自主开发了风控模型,贯穿贷前、授信和贷后管理整个流程。
据介绍,反欺诈模型通过设置产品准入、身份证格式、身份证黑名单、手机黑名单、身份证手机失联、地址黑名单、多头借贷等大量数据的变量导入作为依据进行设立。信用评估模型以1-99的评分结果为依据,分数越高欺诈风险越高,拒绝最终得分在20分以上的客群。这虽然会拒绝11%的申请总量,但是也杜绝了95%以上的坏样本,最大化提升了评估的准确性。与蚂蚁金服合作的“借呗”项目,申请贷款的风控全流程无人工介入,实现自动化实时审批。业务上线近一年来,渤海银行的资产余额达70亿,不良率控制在0.1%。
深度场景化
廖石坚表示,在获客能力建设方面,渤海银行过去主要以线下渠道来获客,以线上渠道来服务。而现在,将线下渠道更多地打造成为高净值客户、核心客户的服务中心,将线上渠道更多地打造成场景获客的起点和O2O的源头。
渤海银行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曹刚锋也表示,渤海银行在消费金融服务上,用批发业务的思维做零售,不断扩大与头部平台线上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该行已与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达成了合作,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长尾消费金融业务,特别是加大场景消费方面的金融业务合作,满足客户购物、旅游、装修等日常消费需求。
廖石坚表示,每一个场景都是生态,金融服务是互联网里最好的纽带。在跨界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流量的合作,而是深度场景化。
2016年8月,渤海银行正式上线“场景银行”,通过引入日常消费行为场景,将服务向消费金融场景的上游延伸,让客户在一个应用内,满足尽可能多的服务需求。
至于如何防止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和股市,曹刚锋表示,消费信贷业务,渤海银行侧重的是研发具有消费场景信贷产品,基于消费场景在贷款资金划付方面均采用受托方式。其次,在开发消费信贷产品时,就将此类贷款金额设定得比较低,大多用于1-3年的个人消费,其很难流入股市、房市产生收益,同时贷后管理方面会对该类业务,定期进行抽样检查资金流向。
在加强信用卡管理方面,关闭房地产类商户POS刷卡渠道。同时,不与房地产相关的场景进行分期/贷款合作,防止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此外,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模型,多维度考量客户的履约能力、负债情况,避免消费者过度消费,出现无法偿还的风险。(编辑:李伊琳,邮箱:[email protected])
《解密新网银行反欺诈 互联网银行的“看门人”都是怎么工作的?》 相关文章推荐六:YY董事长李学凌: 以区块链核心技术做新应用的时代来了
欢聚时代(YY Inc)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学凌从几千到上万,一枚比特币的价格的剧烈波动,可谓是在2018年上半年的资本市场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备受关注的背后,更是“区块链”的走红。
但是,比特币市场的跌宕起伏,似乎并不影响区块链的技术革新与发展。
正如欢聚时代(YY Inc)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学凌所说,“除了比特币,区块链以前是没有应用的,但第一波大家去做比特币的时代差不多结束了,下一步应该是基于区块链核心技术做新应用的时**始了。”
7月22日,在极客公园Rebuild2018科技商业峰会上,李学凌对于“区块链会带来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也发表了看法,在他看来,区块链能够造出更多颠覆性的产品和应用。
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李学凌也用“洗牌”二字形容了区块链对于互联网的作用。“其实区块链带来的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信任变化,这让互联网安全的逻辑发生了变化。”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以前是不让你进我家门,现在变成了你可以进来,但是你不能拿走任何东西。”
互联网安全思维逻辑转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隐私泄露成为了最令人畏惧的安全威胁,无论是2015年大量苹果iCloud帐户被盗,亦或是今年初Facebook的信息泄露事件,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乃至云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密”便成了众多行业的“必备技能”。
但再好的加密手段,仍然挡不住公司的安全顾虑。“当前,企业级的运用内部高加密需求是企业级应用的核心,但很多企业还是对服务商不放心,总是担心提供服务的同时是不是把公司的云服务数据给偷走。”李学凌表示。
而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无论你正在网上完成什么样的行动,都是把信任寄托给别人或一些其他可靠的机构,存储,共享和传输数据和信息始终是一个风险。
而随着“区块链”的进一步运用,也为互联网安全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东西,李学凌解释到,区块链本身不是人在管理,而是机器和机器通过投票在管理的,相当于把用户这一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部分抽离出来,变成一个仅由机器和机器之间投票决定的公共服务。
“也就是说,以往的互联网安全是不能碰我的数据,现在是把这个思想打碎了,你可以随便摸到我的数据,但是你不能解密数据。”李学凌说,就像能进家门,却不能拿走任何东西。
“互联网安全的思维逻辑都发生了逆转。”他强调。
“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不对称加密算法”……正是基于区块链的特性,未来,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或许正迎来一个新时代。
就像李学凌所说,“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DAPP时代或将来临
毫不夸张的说,谈到区块链,绝大部分人的反应就是“比特币”,而未来,或许区块链的“圈子”将会越来越大。
早在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一场“再谈区块链”的分论坛中便备受关注。彼时,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就表示,“区块链应该和货币割裂开来,应该应用到一些具体的领域,最好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去。”
换句话说,区块链不仅仅只和比特币有关。
而这也是李学凌的观点,作为区块链行业多年的观察者,他认为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做应用的时代到来了。
“除了比特币,区块链以前是没有应用的,但第一波大家去做比特币的时代差不多结束了,下一步应该是基于区块链核心技术做新应用的时**始了。”李学凌说。
互联网时代,大多应用都是孤岛式的,应用与应用间没有相互打通。在李学凌看来,区块链“不为任何人所拥有、任何人可参与”的特性,便有可能打通这种障碍。
他介绍到,“区块链应用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DAPP,一旦有一个DAPP应用到一定规模以后,后续是爆发式增长的,而区块链要成功,一定要有一个10亿级规模的应用。”
在峰会现场,李学凌也展示了一款基于区块链的即时通讯应用BCM。通过这款应用,每个人的本地计算机将生成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在联网状态下上传到网络,建立设备与设备的联系,私钥则用来保护隐私,整个未来的通讯都是基于个人之间的私钥进行加密。
目前,这款应永处于内测阶段,是他基于整个区块链理解形成的实验性构想。而在他看来,以区块链为核心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方面。
“区块链在未来的业务绝对不仅仅是造币,应该是能够造出更多颠覆性的产品和应用。”李学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