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对美国》笔记

趁着春节假期这两天啃完了《美国反对美国》,收获很大,而且是多方面的:

其一,这本书是作者在1988-1989年去美国访问期间的观察与思考,当时作者只有33岁,却在短短的半年访问期间能对一个2亿多人口的国家分析如此深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其能力绝对是卓尔不群。如今出任国家最高领导核心层,这也反映出我国的人才选拔机制的有效性——真正有才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

其二,作者观察美国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很值得学习。对于如何分析一个复杂的国家和社会,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同时作者非常擅长提问,全书一共提出了248个问题(见图),而大部分问题在观察美国的过程中结合其他材料给予了分析与解答,且充满了辨证视角,相当精彩。

《美国反对美国》笔记_第1张图片

其三、全书对当时的美国透出一种客观理性的观察与分析,当我们今天再用上帝视角来阅读这本书时,不禁佩服作者的分析与预测能力,尤其是198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对比。

《美国反对美国》精彩片段摘录

一、没有历史与有历史(第二章“古老的政治精神”,第2节“‘五月花号’”)

美国注重保存和保护这些实物教科书。……对一些在中国人看来算不上文物的东西,均加以精心保护。所以,将来美国人会有历史,因为它现在全力以赴地加以保护。他们深知自己没有历史,对有一点历史价值的东西都视若珍宝。在历史太丰富的国度里,比这价值大得多的东西都被弃之一边。

美国人不仅保护历史,而且很懂得使这些实物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这些地点均向公众开放,并为公众充分了解它们提供最好的帮助。其实这就是传播美国精神,这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平等与自由(第二章“古老的政治精神”,第4节“平等抑或自由”)

在今天的美国,倾向于以自由为主导价值观念的人多于选择平等为主导价值观念的人。自由的概念是今日美国精神和文化的主流。自然,不同的人倾向于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并且要用这个概念来维护各自不同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自由是一个更易于被具有不同利益的人随意运用的概念,平等显得幅度小一些。

……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人看自由重于平等,有时候追求自由的活动以追求平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目的达到之后,保存下来的往往是自由。不能说有的人不向往平等,但他们只向往政治平等,如果再往前走,就难以接受了。

独立战争把平等推到一个新的层次,后来的发展也不断推进政治平等。但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平等进展缓慢,原因是人们认为这属于自由领域,自由不可侵犯,尤其是私有财产的自由权。美国人只接受条件平等,而不接受结果平等。条件平等确定之后,便是自由领域。不少美国人确认条件平等已经实现,再讲平等只能是结果平等,这是自由成为当今主导价值的重要原因。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平等难以成为主导价值。


三、美国宪法的不变与变(第二章“古老的政治精神”,第5节“两百年的宪法”)

绝对不能认为制定宪法的人想到了所有劳苦大众,在为他们制定宪法。当时制定宪法的人想到的首先是维持他们的利益,这是一个新生的统治集团。宪法精神的大众化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还在为争取自身权利浴血奋战。直到今天,黑人还在奋战,虽然不常常浴血。

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是:为什么宪法能延续二百年,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记录。

……

另一重要的原因是宪法的自身变化。如果宪法二百年中一成不变,很难想象它能持到今天。宪法的变化特点是内容变,形式不变。宪法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宪法条文的普遍性,最高法院对宪法的新解释,宪法没有列举的权利,宪法修正案等。关键是宪法变的依据和程序还是出于这部宪法,而不是其他。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今无美国人对宪法的解释早已大于二百年前,但大家宁愿说这就是二百年前的东西。因为今人说的话要叫人听从不容易,古人说的话要容易一些,有时要容易得多。


四、保守与创新(第三章“多彩的民族性格”,第2节“标新立异”)

一方面是具有保守性,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性。这里面似乎有些矛盾。

这个矛盾表现在不同的领域中。美国人在价值领域中往往是保守的。但在技术领域中,却追求标新立异。

……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发扬,需要社会鼓励和接收标新立异。同时,对任何社会来说,价值的延续也都必不可少,否则社会稳定无以为继。问题是如何把价值延续与技术和物质创新划分开来,使价值延续保证后者的发展,又使后者的发展加强价值延续和传递。从这点看,标新立异的氛围能否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技术和物质问题,而是价值本身的属性问题。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协同作用:个人主义与严密组织(第四章“多层面的社会调节”,第6节“科技治人”)

鉴于这种主张个人自由和私域神圣不可侵犯的状况,是什么力量把这两亿多人组织起来,使他们加入社会这个大机器的每个环节,使这个社会能正常运转呢?这里面有个悖论:社会尤其是大型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社会成员的良好协作和共同行动,而人们追求的价值又是个人至上和私域至上。

协调这钟关系的有各种力量,政治制度的协调、法律的协调,利害关系的协调,金钱的协调,如此等等。在各种协调中,有一种力量不能忽视,这就是科学技术。

……

科技发展也要求严密的组织。一方面是将科技化为各个细小的环节以便能够操作,另一方面是这些环节最终要能够联结起来,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一个社会最强大的组织力量。它在政治力量和法律力量之外,但强大有力。……可以想象,像航天飞机这样的工程,需要多少人为之服务,需要多少人处在它的严密组织体系之中。可以想象,IBM公司怎样把每个个人组织起来,为之服务。这种命令不是政治的命令,而是技术的命令,如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说,是imperative of Technology(工艺的命令),今天的人类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要人们服从政治命令和法律命令,比要人们服从科技命令,要困难百倍。每个人在服药前都会认真研究注意事项,小心翼翼。但在废止种族歧视,服从一种意志方面,听从政治家的劝告的人要少得多。

在高科技发展的杜会中,社会的组织程度一般均较高,而在高科技或科技不发达的地方,社会的组织程度往往要低上些,合理化的程度也要低一些。美国社会的组织,很大一部分功能由实现科技逻辑的大公司和企业承担着。在一些经济不那么发达的杜会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在某些实现高科技的领域和地方,组织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社会一般水平。


六、英才统治与大众民主(第五章“交织的政治力量”,第6节“多元抑或英才”)

社会的管理权,最后是掌握在一部分英才手中的,不论这个数目是五千还是五万,他们绝对是社会的少数。英才统治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的共同特征。因此这就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一个何题:严格意义上的民主是否符合大规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或称内在要求。美国人一方面在理论上维护制度的民主和宪法的民主,另一方面从心理上和文化上崇拜英才。很少有哪个民族像美国人这样崇拜英才。虽然看上去不少美国人对许多事情都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美国文化中英雄崇拜的心理很强烈。这也许和美国历史和民族的成长有关。这种心理和文化价值,是英才统治在美国通行的基础。美国人在观念上主张大众民主,在实际上接受英才统治(见第三章第四节“神圣化”)。

这既是美国社会制度奇特的一面,也是它难言的一面,不少学者均认识到英才统治的现象违背大众民主原则。但它是产生于大众民主,有人利用它,无法强制取消和限制,那样反倒破坏了民主原则。这个两难困境,在美国社会制度今后运转中会有所突破,但走向哪一个方向,目前尚不能预料。


七、投票的责任与利益(第七章“政治金字塔”,第1节“国会山”)

议员投票是电子化的。每个议员都有一张卡,这张卡上有一短磁带,磁带上有这个议员的编码,投票表决时,议员先将这张卡插入设在每排座位后面的一个设备,然后按键。议员的选择马上就会显示在挂往前方的巨大的电子显示牌上。任何人都可以看到。

一般在议会辩论时,有电视直播。设有一个专门的电视频道来报道政治活动,如总统候选人的活动,参议院的辩论,众议院的投票等。所以选民们,也可以知道自己选的人投了什么票。这是一种很好的监督方式。会场上设有几个话筒,要发言的议员走到前面发言。议员发言时,常常有许多人不在场内。参议院开会时更甚。参议员们对一个问题的讨论不感兴趣,就离开会场。在外面喝咖啡聊天,或回到办公室去。他们从电视里观看会场的情况发展,到要投票时才匆匆跑去投一票。如果这个时候到参议员办公室做客,他很可能谈到一半,突然说,“对不起,要去投票”,拔腿就跑。这可以说是美国政治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它是一个最高的立法机构,但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正襟危坐。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实际:重要的是它能立法,而不在于它怎样立法。对每一个成员来说也一样:重要的是我有没有货真价实的一票,而不在于坐不坐在那里。不在场不用担心发生什么意外。如果不是这样,谁也不敢远走或者高飞。


八、思想与传播(第十章“活跃的智慧”,第6节“知识水库”)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不乏在当时属于杰出的思想,但它们均没有成为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动力,令人无不叹息万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西方文明有相当的历史地位,但它没能导致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同步发展。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传播机制。西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二次大战后高科技的发展,均与知识和观念的传播密切相关。信息传播对西方社会演变和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九、自立与自私(第十一章“危机的潜流”,第一节“家庭观念”)

组成家庭,很重要的是有一男一女结合。对大部分美国男男女女来说,这种结合并不能妨碍他们每个人的私域(privacy)。许多夫妇都相敬如宾,互不干涉对方的私域。他们之间这种关系模式,在中国和日本是不能接受的。男女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都是商量性的,听上去就像是两个不怎么认识的人在谈一件事情。当然,也存在融洽的家庭。

美国人的夫妻生活发展到这一步,是社会长期以来追求个人主义的结果。美国人自小就受到这种训练,视这种价值比任何价值都重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这种教育,已变得不那么善于与人打交道,已不会与人共同生活。我个人认为,这是美国社会将来的一个难题。结婚并不能打破在每个人心里筑起的这座堡垒,特别是年轻夫妻。年老的夫妻似乎更需要相互依赖,不那么注意维持内心的屏障。

这道屏障是如何形成的?这要从美国人自幼的环境谈起,谈起来我觉得不少的年轻夫妇太个人主义,太自私,不太注意对儿童的扶养和教育,不像东方人那样望子成龙,也不像传统的西方人那样倾注心血。很小的孩子,甚至连一岁还不到,一般就被送入单独的房间,美国人的观念是,这使孩子学会拥有私域,学会拥有自己的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保护家长的私域。这是让儿童学会独立的起步。美国人高度评价独立和个人主义。家长们向孩子们灌输这种观念,同时也是保护自己。他们不希望由于孩子的降生而使自己失去这些。他们内心的这些兴许是无意识的动机推动他们鼓励孩子去“追求第一”和“自立”。


十、老人与青年人(第十一章“危机的潜流”,第一节“家庭观念”)

老人的现在就是青年人的未来。老人的这种状况影响着年轻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态度。从他们开始有孩子起,他们内心中就十分明白,这个孩子将来是不能依靠的,抚养他是一种单方面的义务,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指望什么报答。这会对父母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父母要真正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即战胜他们自身从小形成的个人主义(不是贬意的,而是指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代代相传,要选择新的开端极不容易,这是未来的一个问题。


十一、1980年代的日本与美国(第十一章“危机的潜流”,第一节“太阳帝国”)

太阳帝国对美国的挑战是严峻的。目前虽不能说日本取代美国,而且在近期内也不能作如是说,不过日本的咄咄逼人的长剑以直接指向美国。

……

日本只是第一个向美国挑战的民族。在下个世纪里,必然会有更多的民族也向美国提出挑战。那时,美国人才会真正反省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当然,仅就日本和美国而言,日本在资源、领土上不可能超越美国。问题是美国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相斥因素和力量如果继续这样运动下去,不仅会使其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会构成不可阻挡的危机和潜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编程语言,大数据,datagridview,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