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报告:去杠杆缓释了风险,但金融风险有向政府和公共部门集中的态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玉海 2021年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显示,“去(稳)杠杆”政策缓释了金融风险,但中国总体金融风险仍处在高位,且有向政府和公共部门集中的态势。

该报告指出,无论是从资产方数据,还是从负债方数据来衡量,2019年的金融杠杆率均已明显回落至2013年左右的水平。“在金融‘去杠杆’政策下,银行表外业务明显收缩,影子银行规模大幅下降。”经过3年的专项治理,影子银行野蛮生长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19年年底,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84.8万亿元,较2017年年初100.4万亿元的历史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风险较高的狭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39.14万亿元,较历史峰值缩减了12万亿元。

但在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杠杆率达到270.1%,与全球杠杆率(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273.1%非常接近,但高出新兴经济体杠杆率(208.4%)61.7个百分点。“疫情冲击导致中国总体金融风险进一步上升。”

并且从结构上看,金融风险有向政府和公共部门集中的趋势——无论是从资产端、还是从负债端分析,“广义政府或者说公共部门承担的金融风险都占到六成左右,说金融风险向公共部门集中亦不为过”。

该报告指出,在存量债务结构中,国有企业债务以及地方政府债务是“大头”,是债务处置的重点——在非金融企业部门,国有企业债务占比达六成到七成,“因此,国有企业债务处置是企业部门‘去(稳)杠杆’的关键。”

该报告认为,由于国企债务有不少是融资平台债务、原本属于政府债务范畴,但2015年生效的《预算法》不予确认——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中也要覆盖这一块;其次,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化解部分国有企业债务;最后,“僵尸国企”的有序退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存量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该报告建议:一是扩大地方债券发行量,不仅是用于弥补当年的赤字,减少增量的隐性债务,还将用于置换存量的隐性债务(如融资平台债务);二是盘活政府存款——2019年年底中国政府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加上财政性存款)为33.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4.4%;三是通过地方政府资产(如地方国企等)的处置,部分化解债务风险。

该报告还认为,中国经济的赶超体制,是当前中国杠杆率(特别是公共部门杠杆率)高企的体制根源——因为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以及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会在中央政府担保或兜底的支持下“变本加厉”,导致信贷扩张“任性”,激励与行为方式发生扭曲,从而形成大量的债务积累和风险集聚,“因此,取消政府隐性担保、打破刚兑,包括打破‘国企信仰’,让传统的公共部门债务积累方式无法为继,这样才能形成以市场化风险定价为基准的‘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社科院报告:去杠杆缓释了风险,但金融风险有向政府和公共部门集中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