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笔记21 2019-01-22

齐物论  第二

【原文2·12】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zhen)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译文】

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是为了争一个“是”,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大道不需说明,大辩不必言语,大仁不需偏爱,大廉不需谦让,大勇不需逞强。道说得清就不是道,言,要考争辩就有所不及,仁,有固定对象就不是不能周全,廉,自命清高反而不太真实,勇,逞强斗狠就不能成功。这五种情况都能把握住,就差不多走向正确方向了。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叫做“天府”——自然的宝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种力量出自哪里,这就叫做“葆光”——含藏光明。


【心解】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圣人采取“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

  普通人是“辩之以相示”,通过辩论是输赢来显示自己。而真正的道是不需“辩”和“议”的。做到不辩,就要“葆光”——通过含藏而涵养。



参考资料: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庄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庄子》笔记21 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