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那个企业家,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小小岛上另外两个人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是不是创造了一个贫富分化的等级体系?贝克和查理会因为艾伯的成功而不安吗?不太可能。虽然艾伯从来没有刻意使他人受益,但他的资本无疑帮助了岛上的所有人。
故事引申
艾伯愿意并有能力把多余的鱼借给别人,因此,贝克和查理也拥有了自己的渔网。现在大家都有渔网可用了,小岛上的整体捕鱼能力便从每天三条鱼提升到每天6条鱼,经济增长翻番,前景更加光明。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三个人对自己颇具局限性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饥饿(其经济术语为“需求)只是刺激经济增长的而非充足条件。
追求更多是人类的本性。不管已经拥有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更多。也许不是想要更多的东西,而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乐趣、更多的选择,所有这些需求都需要资本。艾伯、贝克和查理这些年来对这些鱼的问题可没少抱怨,但他们最后都成功地提高了生产力,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有了多余的鱼,小岛上的几位居民每天终于可以比原来多吃一些鱼了(原来是每天一条鱼),当时经济并没有增长,因为他们的消费增长了。而他们的消费之所以增长,是因为经济增长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令人不解是现代经济些家竟然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给老百姓更多的钱就可以增加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如果无偿或者是低利率的增加供给,没有了还款的压力,人们最有可能做的是利用这份礼物享受闲暇时光。但是闲暇时光并不能提高生产能力,尽管慈善听起来颇有雅量,也会提升艾伯的人气,但这一举动缺无法像商业货款一样推动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是,所有能够正价捕鱼(生产)量的十五都会惠及小道,鱼越多,打架就月有可能吃到更多东西,也就越有可能做捕鱼以外的事情,或者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做。
想想现在的非洲,非洲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里到处都是矿产,有大量的宝石和金矿,现在有不少的中国人到非洲去挖矿,还因此挣了不少钱,甚至有的娶了非洲老婆。
可是为什么我们却经常还是听到要援助非洲之类的话题呢?非洲守着这样多的矿产却依然是一个衣不蔽体的国家,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这里的地理位置了。非洲的面积相当大,在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还是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的,东方到西方的毕竟之地,自然能够给这里带来很多经济发展的机会。当时的非洲有不少黄金海岸。但是在运河开凿之后,非洲就完全被排除在经济圈之外了。更是没有了发展的机会。 第二个就是非洲的历史因素了。因为非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被殖民的,在被殖民期间,虽然有了一定的开发,但是却是掠夺性的开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系统。在之后有的地方其实是有过想要崛起的念头的,他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白人都驱逐出去,但是没想到的是,在将这些人都驱逐了之后却反而造成了社会的落后。 总结起来就是非洲想要发展底子是非常薄弱的。我国其实之前也是底子相当薄弱的,当时的我们没有太多先进的技术,也走了不少的弯路,但是好在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还是站起来了。可是有充足资源的非洲却没有像我们一样。殖民带给非洲的不仅仅是经济的落后,还有许多政治上的混乱。当殖民者撤离之后,非洲看似得到了自由,但是因为之前留下的不少的隐患导致经常会有战乱。而这些战争也是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
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全世界的援助。小编一直觉得,我们总是在呼吁援助非洲,人人献出一点爱,可是这样的援助究竟要进行到什么时候?救急不救穷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遗训,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美国法国日本还有中国都曾经给过非洲大量的捐助,而且是一直在持续,但是这些对于非洲来说却似乎永远不够。给我们的印象似乎永远都是瘦弱的,但是我们却忘了他们其实也有很多是身强力壮的人,为什么不能够自己建设自己的国家呢?
原本非洲是曾经自己建立过制衣厂,想要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却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让人心痛。因为没有人买衣服。全世界给了非洲大量的援助,人们有了许多的衣服,虽然是旧的。所以几乎没有人需要买衣服。也是因此这样的工厂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有非洲的经济学家说过,西方的援助杀死了非洲的经济,想来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摘自百度百科。
私人资本主义可以促使哪些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动机的人帮助他人提高生活水平,这是最有依意义的。
利润是通过支付少数工人工资产生的,有人称之为“劳动价值论”。
上述理念与道德取舍息息相关,但与现实无甚关联。富人致富的原因(至少开始时)是他们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艾伯是一个无赖,每天所做的就是窃取邻居一半的劳动成果,那么他的财富就是建立在哪些受压迫的人的贫穷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做法会迫使他人做一些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不会增强这座小道的整体生产能力。艾伯可能会直接拿走别人生产的东西,而岛上的产量并没有任何变化,不仅如此,他们的整体产能还可能下降。当被压迫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偷走时,就会=缩减自己的劳动量。
历史上,此类事例并不少见,奴隶制、农奴制一级佃农制都属于这一乐行。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劳动者就会奋起反抗压迫,如果他们的劳动惠及自身的话,这种法抗会更加强烈。
不幸的是,争取充分经济自由的事例在世界历史上海很鲜见。不过,一旦利己主义得到发展机会,生产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信用卡的使用就是经济自由惠及百姓的最佳例证。只要货款人和借款人可以自由地达成协议,总体想过就是好的。然而,我们将来会发现,借货市场会受到外力挤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灾难变在所难免了。——————————————摘自《小岛经济学》
如果人人都掌握了经济学,人人都是理性人。我想,这回大概就不用运转了。政府机构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没有人会听你的。当人们成为了理性人之后。第一件要做的就是从繁忙的工作之中解脱出来。当人实现了自由之后,会出现以下这种现象。
人的聚集,会产生群体,发生事件,从而产生领袖。同时人的聚集还会产生大量的时间——会形成一种秩序,形成经济来进行贸易——有了经济的贸易会出现阶级分化,产生两种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富人、政府、机构)——管理这个社会:制造供给,提供需求/圈地,划区域管理(制造游戏规则,法律,用来维护公平)——制造一部社会机器,同时控制机器的走向——统治阶级有更多地时间做喜欢的事——因为人性的贪婪,同时也因为幂律的存在,阶级分化越来越多。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最后是大而不倒(改变却改变不了)
被统治阶级(工人、学生、农民)——为了资源/不停的工作——机器的螺丝钉/为机器提供动力——被统治阶级/在满足于温饱的前提下可以去做却又受限制。(资源有限,就好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一样)——如果, 穷人解决了温饱/穷人变富人,社会将崩塌。因为社会这部机器无人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