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者》影评

这是一篇迟到的影评。

看这部电影纯属意外,当时樊登读书会珠海分会组织观影,一个组织者邀请我参加,碰巧我那天有空,于是网上简单搜了简介就去看了,看完颇有感慨,当时就想写一篇影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动。今天终于可以落笔了,我真是懒症重度患者啊。

本片背景是1937年中日淞沪会战,宝山是上海主城区侧翼的重要战场。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军营长姚之青,带领600部下誓死抵抗人数和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侵略军,最终寡不敌众,除了一名回总部复命的传令兵以外,全营官兵壮烈牺牲。因此,本片的副标题也可以叫《宝山保卫战》或者《宝山捍卫者》。

《捍卫者》影评_第1张图片


影片节奏非常快,根本不是传统抗日神剧的画风。108分钟的剧情绝大部分都是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从接手战场到最终全体殉国,姚子青只有短短几天时间记日记。

守城第一日,日寇兵临宝山,战事危殆,十万火急。

守城第二日,敌众我寡,走对一步生,走错一步死。

守城第三日,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守城第四日,毙敌二百有余,伤很多,寇暂退。

守城第五日,数日激战,伤亡近半,援军、援军。

守城第六日,援军不至,仲贤殉国,尚存百余兄弟。

守城第七日,守土有责,誓与宝山共存亡。

本片值得一看的理由:


一、国军正面抗战的真实故事


众所周知,国内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长期不能客观描述和评价国军在抗战中的真实贡献,因而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抗战神剧,比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步枪击落飞机等雷得外焦里嫩的情节,以及日本鬼子猥琐愚蠢,不堪一击等YY场景。除了早年的《台儿庄大战》,极少有作品正面描述国军的抗战故事,本片算是凤毛麟角之一了。除了真实反映国军将士面貌,本片对日军官兵的刻画也是基本客观真实的,没有刻意贬低,难能可贵。

姚子青率领全营战士浴血奋战的历史背景,是本片稀缺宝贵的题材资源。作为14年抗战中最为惨烈的几场战役之一,通过电影屏幕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是我们致敬和缅怀英烈的最好方式。


二、平凡而闪耀的人性光辉


我们都已经看腻了抗日神剧的各种狗血剧情,以及主旋律的各种刻板和口号,但这些情形在这部片子都没有丝毫的生存空间。家人间的亲情,校友间的友情,上下级官兵之间的兄弟情,官兵们对家乡的感情,以及连长与女学生之间的淡淡情愫,都以真实而接地气的形式流露,触动人心。

姚子青的临战动员,也并没有喊主义喊口号,而是简单直接的:保卫家乡。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被炮火吓尿裤子的士兵,拿着保命符祈祷的传令兵,最终都在战斗中兑变成了英勇无畏的猛士。油腔滑调的连长,最终扑向敌军坦克,同归于尽。


三、悲壮的牺牲意义


姚子青的宝山保卫战,是一场注定要牺牲的血战;放大到整个淞沪会战,也是注定无法取胜的大战,因为敌我双方力量实在太悬殊,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投入淞沪会战的75万大军,除了配备少量正规火炮的3个德械师,大部分是装备低劣的中央军,以及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的地方军,很多士兵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协同作战效果可想而知。对面,则是训练有素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军,包括战斗力最强的海军陆战队和几个精锐师团。更要命的是,淞沪会战严重不利于装备低劣的我军,因为上海处于日本海军铁甲巨舰的大口径火炮射程内,而国军海军的寥寥几艘小艇,以及陆军的少量小口径山炮,跟日军比起来简直就像是玩具一样,毫无还手之力。类似的,日方空军力量相较于国军也有明显优势。因此,纵使国军人数再多,作战再勇猛,即使在蒋委员长的添油战术下,也只能不断成为日军炮火的牺牲品。

战斗在宝山的姚子青,面临着“战斗至牺牲or及时撤退”的两难抉择。在劣势人数和装备条件下,一次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在援军迟迟不到、侧翼已经沦陷、宝山成为孤城、上峰下令撤退的情况下,他和战士们选择了战斗到最后,以死殉国。

《捍卫者》影评_第2张图片

从战术层面讲,淞沪会战是失败的。在错误的地点和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大战,过度消耗了国力和军力;尤其是蒋委员长迟迟不下令撤退,导致了最终的战局大崩盘、全线大溃败,最终蔓延到江浙全线沦陷,以及国都南京的大崩溃,和沦陷之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悲剧。但从战略高度看,淞沪会战是部分成功的。它有效地吸引了日军主力,使之将进攻方向从由北向南改成从东向西,获得了“空间换时间”的宝贵时机,从而实现了国家核心工业的转移和存续。虽然并未能像委员长寄望的那样引起国际轰动并获得英美强国介入调停,但也赢得了一定的国际同情和支持。

从民族精神来看,淞沪会战也起到了强化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抗战时期的中国,刚结束连绵的军阀混战和国共内战,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中华民族”的概念尚未普及,尚处于缺乏国家认同感的农耕文明阶段,这也是姚子青呼吁战士们保卫“你的江西,我的广东”,而没喊“保卫祖国”的历史背景。蒋委员长把最精锐的3个德械师和中央军主力全部压上,最后连小舅子宋子文的税警总团也投入了战场,于是各地军阀们也都不再雪藏实力,纷纷派出主力部队参战,尤其是曾积极反蒋的桂系和川军。普通民众层面,也通过这次震动世界的大会战凝聚了国家意识,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纷纷守土抗战。

对于姚子青个人来说,在败局已定、上峰下令撤退的情况下,仍旧殊死搏斗,战至牺牲,对于他个人是一个不正确的选择。以他黄埔军校的科班出身、抗战初期就已经官至营长的身份,如果他没有牺牲,不但个人后来可能官运亨通光宗耀祖,也有可能在后来漫长的8年抗战中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他选择了慷慨就义,既是为了军人的荣誉,也是为了唤醒当时沉睡中的广大民众,犹如放弃逃亡而选择“以鲜血祭变法”的谭嗣同。

这是一场无法取胜的血战

这是一次义无反顾的牺牲

这是一段名垂青史的时刻


《捍卫者》影评_第3张图片

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演员阵容非常单薄、宣传和发行严重乏力的国产电影,在情节设计和影片剪辑等细节方面存在很多瑕疵,比如下棋时的蒙太奇手法、战斗画面捕捉、爆炸等特效制作,尤其是雨夜列队告别的高潮阶段情节设计等,跟大片都难以比拟。从纯技术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情怀满满、商业技巧生疏的小电影,排片非常非常少,结果导致票房仅勉强过1000万,也是意料之中。但制作团队致敬抗战国军、拿出票房比例接济老兵的情怀,以及姚子青营浴血抗战的精彩故事本身,是这部片子值得一看的充分理由。错过了电影档期的朋友们,尤其是抗战军迷们,闲暇的时候,不妨看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捍卫者》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