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让我们措手不及,让我们改变,云拜年,居家办公,机器人开始深入我们的生活,记忆犹新的那场非典还没有完全过去,在科技远不如现在的十八年前,大多数岗位都必须人工支撑,人工筛查,人工排疑,体温测量,巡查,物资交替等,存在非常多交叉感染的风险。
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潜伏期长,又是春节和返程高峰期,需要隔离,防护,消毒,巡查,宣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机器人可以在抗疫战役中发挥重大作用。医护人员,环卫工,安保人员各种需要坚守岗位的群体,会面临一定的感染风险,会出现人力严重不足的情况,总而言之,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在历史长河中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对于传染病的防控而言,切断传染源从而避免人与人之间传播至关重要。
从地面运输到航空探测,从家庭娱乐到医疗救灾,中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经到了全面覆盖的阶段。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达到,86.8亿美元,连续五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其中服务机器人市场约占四分之一,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由于成本过高,普及程度尚未规模化应用。大多数人群印象中的机器人或许就是:高铁站的售票机,自动检票设备,超市的自助结算,自动取款机,机器人餐厅服务员,自动扫地等。
特殊时期会出现新的风口,出现新的需求,在这个特殊时期,各领域科技企业发挥所长,并投身到防控新冠肺炎的行动之中。疫情下催生出的诸多应用新场景。已经应用和普及的全自动口罩生产机器人也会出现井喷和新的技术提升,疫情当下,口罩需求巨大,0.5秒每个的生产速度,为我们的防护提供保障。
由于机器人能够有效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降低发生二次传播和交叉感染的可能,利用机器人,在具有潜在危险的接触式场景中帮助人类承担部分工作,代替人员进行重复简单的比如测量体温,送餐,清理等工作是非常可行的。在抗疫战役中机器人应用大有可为。
当然,我们在机器人应用中必须注意防护消毒,在一定规则范围内使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已经应用的功能型机器人:口罩生产机器人,消毒机器人,自助发热初筛工作站,送餐机器人,送药机器人,配药机器人,巡查,宣传无人机,远程问诊机器人等等,我们下面来分别介绍一下机器人战士。
工业机器人:解决“口罩难求”问题
口罩全自动生产线
一拖二全自动平板口罩生产线由一台主机(口罩成型机)加两台耳带焊接机(外耳带),通过一条一分二的传送线连线而成,每小时产能约4000/pcs。
设备仅需一名操作人员,可实现从卷料上料、折叠压合成型及分切、耳带上料机焊接、下料的全自动生产过程。主要材料为无纺布,共4-5种,口罩3/4层。
疫情发生正处春节假期,很多工厂都处于放假停产状态。随着疫情的发展,出现了“口罩难求”的情况。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部署下,瞄准在短时间内提升我国口罩产能的目标,工业机器人正在得到应用。
2 消毒机器人 病房消毒 省时省力无死角
消毒,成为了抗击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医院必须在保证确诊病人得到救治的同时避免疑似患者和其他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安全。隔离区的作用是防止病毒的扩散,让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医院、隔离区的消毒工作不可忽视。
在抗疫战役的主战场医院,我们开始看到消毒机器人的身影逐渐增多,让我们腾出更多人手来进行更高级的工作。消毒机器人在疫情现场可以完成手术室手术环境的高频消毒,重点针对医护,病患频繁活动区域进行多点,多频,多方案消毒。
工作中的消毒机器人
智能消毒机器人系统,目前已投入协助完成疫情防护中的消毒工作。针对环境物体表面和空气可进行自主移动消毒,可对传统固定消毒机,紫外线灯管等等方式的不足进行弥补,
随着疫情防控的需求增加,消毒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在实际作业中,消毒机器人可以将过氧化氢设备与自身相结合,通过机器人内部装置的消毒系统产生消毒气体。
消毒机器人
使用机器人参与治疗,最大程度的将病人“隔离”成为了一种有效抑制传染的方式。
3 物资配送 自主高效降风险
物资配送机器人在各个场合可以得到有效应用,送药,送餐,协助回收被服,医疗垃圾等场合均可实现高效,无人,隔离等作用,物资配送机器人集成了无人驾驶技术,可以自主识别读取地图、自主识别读取工作环境,建立信息库,自主规划路径,从而完成物资的点对点配送。
物料机器人
在杭州等地的隔离观察区中,机器人同样承担了送餐的重任。除了三餐配送,送餐机器人还担负为隔离病区人员配送药品、水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等重任。
机械手
自主递送机器人也更类人化作业,可根据医院需求执行递送化验单、药物等工作。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避免医护人员在递送路上的感染可能。
当然无论是送餐机器人或者送药机器人,它们在抗击传染病的过程中,制定了相较于以前餐厅、酒店等应用场景更加严格的使用规范和流程,比如每趟出发前为机器人消毒、一趟只送一户等。
4 红外测温 智能准确更保险
随着各地疫情的逐渐平稳,复工复产的增多,返程人员的增多,各地各类公共场合的人员如果继续采取接触式测温,那么排队聚集,取下防护口罩,人员需求各种因素无法避免。
红外测温
在困难与需求下,非接触式自识别测温系统在地铁站,高铁站等场合开始普及出现,在防控措施下,避免人员滞留,聚集,交叉感染。通过“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思路,配合电脑,手机等可进行大于3米的非接触测温,识别误差低于0.3℃,快速识别,同时多人测量,数据可保存等不同要求。根据场合的使用要求不同,我们还可以增加云端人脸识别以及金属检测等特殊功能。
综合测温系统
据了解,目前百度、商汤科技、中电11所、海康威视、深思考、云从科技等公司,均推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赋能的红外热像仪,大幅提高测温效率和异常体温者检出的准确率,基本实现了公共场所无人值守的智能体温检测。
5 导医问诊 守好求医第一关
导医机器人的使用,相信不少人不会觉得陌生,平常生活中的导诊,挂号,缴费等服务已经普及使用,为抗击疫情,智能服务机器人进行了功能升级,可实现无人导诊,自动响应发热问诊、引领病人及初步诊疗,并可实现医生对病人的远程诊疗。
连日来,具备导医、接诊等功能的机器人在多地上岗。在寻医问诊的“第一关”,智能机器人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处理前期问询、预诊等非紧急工作,降低医护人员与病患交叉感染的可能,从而让医护人员有更多时间投入疫情防控战场。
导诊机器人
除了在线下医院出工出力,基于人工智能的在线机器人同样在“扎堆”亮相。国内多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充分利用5G等信息通信技术,联动全国各地的医生和专家开展线上咨询、线上问诊、健康科普、心理援助辅导等,为百姓在家就医提供便利。
智能疫情机器人借助卫生部门提供的知识包,机器人已能答复大部分常规问询,例如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定点医院都有哪些、如何选用口罩、怎么检查口罩的气密性等。而机器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则转交人工,部分一线人力得到释放,得以更好地服务最需要的人群。
单独隔离对于国内的人力物力来说是很难满足需求,疫情的发展也让这些问题更为严峻,国内医疗机器人辅助治疗也已经开始,“影像人工智能肺炎辅诊系统”, 移动心肺仪(ECMO)的使用,给了我们更多,更快捷的方式方法来救治病毒感染者。
医疗辅助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不少局限性,尚有不少问题等待解决,在疫情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一定程度缓解医护人员的压力,减少感染几率,目前只能进行简单的诊断,需要医护人员解决医学上的判断。疾病的治疗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智能物流机器人:全面保障物资快速安全送达
物流机器人
时间就是生命,物资的传递速度关乎生命,提高仓储工作效率,供应链的高效运转,AVG机器人因24小时不停歇工作实现大规模、全流程、多场景应用。同时疫区配送的感染的风险大幅降低。
智能服务机器人:宣传讲解不间断
返工潮的到来,众多迁徙族的流动,人员剧增,各个场合需要大量与疫情相关的服务(防疫宣传、疫情问答以及发热自查咨询等功能)。智能服务机器人出现,很好的代替了人工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和宣导工作,大幅减轻了相关人员繁重且重复的工作内容,让工作人员得以将精力更好的用在疫情防控上。
服务机器人
机器人在此次疫情之前,有部分人对它的出现是恐慌,尤其是美国大片的一些情形,让人们对机器人是不信任的,在疫情场景中的应用,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技术。机器人的加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代替,而是将医务人员从重复性的工作中剥离而出,投入到优先级更高的工作中去。
疫情总会停止,但对于技术的思考却刚刚开始。正如李彦宏近日发布的内部信中所说:“疫情过后,整个社会会重新审视技术的价值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大数据、人工智能不仅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安全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医疗技术攻坚等领域大有可为,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都将提高社会应对各种公共安全和健康挑战的能力。”
其实早在这次疫情之前,机器人便贡献出了很多力量。可以说,一些不适合有人类的工作环境,机器人都已经很好的进行了应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机器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两大分支的突破,机器人产业的成熟程度早已今非昔比。机器人的应用将不再局限部分工作,会升级适应更多高危环境的工作任务。
如今医疗技术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关产业的成长会让我们在疫情面前,能够迅速开展各种积极的救治和防护手段。
我们始终相信,万众一心,终会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