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复盘四

这周学习的主题是“无中生有”,以下是这周的重点和我的一些学习体会,希望对你有用。

一、眼力见儿:一种“刀锋竞争力”

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个词:眼力见儿,也就是“有眼色”。同样一件事有些人总是能抓住重点,很快就知道你想要表达什么,而有些人却感知不到或者感知的很慢。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95%甚至99%都可能是不重要的。所有这些占比很大的基础性的东西是不能构成你的竞争力的,只有占比很小的那一点点才决定了你和别人的区别。

就好比数字0",有再多的“0”也没用,而只有在前面加上1,后面的0才有意义。

最重要的东西永远是看不见的

好比,这屋子里有三个人,你看到了这三个人,这叫有三个要素;而这三个人之间的隐秘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但你可能看不到——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看不到的。

二、如何发现“无”

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于“无”都有一种挥之不去、始终如一的追求。在中国,《道德经》讲的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最根本的东西。

无,是事物表面以下的规律和本质。只有透过表面现象,了解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最根本的“无”,是我们始终如一的最求。

有位同学举例,我觉得非常好。不知有多少同学的妈妈都喜欢吃鱼头,但等我们长大一些才知道,妈妈吃鱼头,是看得见的“有”,对我们的爱,才是驱动她吃鱼头背后的“无”。

三、求缺的能力

伯凡老师讲了两种意义,一种是:劳动;一种是:游戏。

比如一个人在山崖上才要,是劳动。他是有一个外在的目的,促使他有劳动的结果。

而另外一些人在攀岩,劲头比采药的人还要大。他有一个内在目的,他启动的是一种平常工作生活中未被启动的,深水的力量和冲动。

“游戏”也有一个目标,但在你和这个目标之间有一个距离,或者说一个张力。消除这个张力达到那个目标以后,你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个目标是内在的,不需要外在的回报。

舒适区、焦虑区和学习区

如果一个东西混乱残缺到让你焦虑而无处下手的时候,是没办法激活我们的游戏冲动的;而它相当完整有序的时候,也没办法激活我们的冲动。只有对象既有序又无序,既残缺又完整,在残缺和完整、混沌和有序之间形成了某种张力的时候,我们的认知才会被激活。

四、苟且构成了诗和远方

《道德经》是中国最出世,也是最入世的哲学。“无为”是手段,目的是“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就像管理学的理论,当领导不能太关注细节,细节关注多了,整体就看不见了。无为是手段,是什么也不管而让别人管。最后达到整体战略的目标,就是无不为。

希望对你有启发,我是小强。期待和你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方法论》复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