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源为怀远
文/童喜喜
刊发于《教师博览》杂志2018年第1期
李怀源书房照
个体阅读,从窗户看见远方
一片大海,并不知道自己最初萌生自哪一道小溪。所有精神的源头,都需要细致的探索,才能寻根溯源。无数源头之中,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才能归纳出科学的规律。
如今在阅读的研究和探索上,已经独树一帜的李怀源,说到自己童年的阅读,仍然会和很多人一样,下意识里说自己并没有读什么书。但事实上,仰赖于那个时代电视还未普及,有赖于父亲是一位民办教师,和今天的孩子相比,他的童年浸润在三种读物里。
第一种就是小人书。他读了极多小人书,到现在还有一个珍贵的小箱子,收藏着当年的一部分小人书。第二种就是有声书——通过电台听评书。《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等长篇评书,都是从收音机中听完的。迄今他还记得电池没电时,收音机的声音越来越小,他和哥哥的脑袋就朝着柜子越凑越近……第三种是文字书,这才是李怀源认为自己没读多少书的原因:真正认真阅读的文字书,在他记忆之中只有两本。一本是他用五毛钱买的图画版的《成语故事》。他反复阅读,直到把黑色的封面翻得破破烂烂,脑子里仍记得封面上“杀鸡取卵”等成语的图画。另一本书是哥哥书包里的《水浒》。可惜他没读一段时间就被哥哥发现,结果最后只是读了半本。
走进师范之后,和许多舞文弄墨的同龄人一样,李怀源也梦想成为作家。《演讲与口才》《小小说》《诗刊》《读者》等杂志,成为了他精神的朋友,每个月如期来到他的身边。他也成为图书馆、阅览室里的常客,不仅痴迷阅读,还积极地抄写、积累。
他还记得,第一次在学校阅览室里读到“汗颜”这个词,并不知道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和所有普通读者一样,他也没有想到要立刻去查一查字典。在后来的持续阅读中,“汗颜”一次次出现,结合着上下文,他突然明白过来。这时他再去查了查字典,果然正是自己理解的意思。谜底揭晓的那一刻,他又是喜悦无限,又是真正“汗颜”,这种心情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这种毫无外界压力、满怀喜悦地遨游书海的经历,给李怀源留下了一生的烙印。阅读不仅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1992年师范毕业,李怀源走进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真正成为一名老师。因为亲身感受到书籍带给自己的愉悦,他也很乐于把这种喜悦传播给孩子们。尽管他教的是六年级历史和五年级地理,但在课内课外,他都乐于把自己阅读的内容,讲述给大家听,时常把课堂变成一个大孩子和一群小孩子的阅读交流。
阅读教学,从践行走向远方
上班一年后,李怀源开始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他的文学积累正式有了用武之地。他所读的书,都成为了课堂上的源头活水,孩子们爱上他的语文课。无论是他最为青睐的作家林语堂,还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自己收藏的《中国散文大系》等,他以读书和日记为两大支柱,把自己的阅读和学生的阅读交融在一起,把活学和活用融汇为一体,和孩子们一起比赛背诵、比赛使用。他的亲自参与,激发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兴趣,他的语文教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8年,李怀源参加了在山东龙口举办的“大量读写,双轨并行”研讨活动。他被学生的精彩展示深深触动和吸引。结合着自己已有的经验,他进一步归纳和总结,由此开始了有意识的阅读积累、教学实践的探索之路。
就这样,从1992年到2002年,十年时间转瞬即逝。李怀源也从一位懵懵懂懂的阅读爱好者,成长为一位有意识运用阅读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2002年4月,他参加山东省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这是德州市小学语文所获得的第一个省教学大赛二等奖,含金量自不待言。但李怀源并不满足——为什么不是一等奖呢?为此,他写了10篇教学反思。也就是在这反思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道路已经能够一眼看到头了:接下去,无非就是继续努力,获一等奖,努力当主任、当副校长,一直到有一天成为一名校长……这就是自己要的人生吗?
李怀源重新选择了一条道路:德州跃华学校。新学期开始,他从当时所在的公办名校,走进了这所新建的民办学校,并担任小学部教科研主任。在不同的机制下,他希望自己的教育探索,能够有着新的空间。
新学校,新环境,新阅读——李怀源开始要求:每班每周2节阅读课,作为固定课时,全校小学生分为三组,到学校阅览室上自由阅读课。
开始他的做法遭到了一些老师的反对,许多人担心这样浪费课时,无法保障学习效果。但是,没过多长时间,老师们就从阅读展示中,发现手抄报、日记等都体现出阅读带给孩子们的飞快成长。
陈旧的阅读理念,被现实刷新。不支持的老师转变了。从开始要求大家主动执行这样的规章制度,到后来每一位老师都主动配合。到了阅读课时间,学校图书馆的三间大阅览室全部满员,坐满了沉浸在阅读中的孩子。这一幕,让李怀源百看不厌,让李怀源心花怒发。
有了三年的全面践行,2005年12月,一次特别的阅读活动,在李怀源的策划组织下正式亮相:李怀源上《亲爱的汉修先生》阅读课、蒋军晶上《草房子》阅读课、著名阅读推广人萝卜探长、著名作家王一梅等的讲座,把“班级读书会”这种阅读形式,有力地推到了人们眼前。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笑称,这是打响了中国儿童文学在班级读书会上的第一枪。
一发而不可收。
2008年5月,李怀源再次举办了“阅读策略研究——儿童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他掀起了自己研究多年的“单元整体教学”,赢得了崔峦等专家的普遍认可。
2009年11月,李怀源又组织策划了“首届跃华教育论坛暨小学语文读·写策略研讨会”,这一次全面展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的成果,得到了朱永新等学者的赞誉。
2012年5月,李怀源在“小学单元整体课程发布暨阅读课程实施高端论坛”上,又更进一步,从“单元整体教学”推进为“单元整体课程”。从前者的单一学科,推进为后者的全部学科。他所推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程,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的教学,强调在自由阅读背景下的学科的整合。他从时间的经度、学科的纬度上,全都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这样的学科整合,建立在以阅读为基础之上,从重视教师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学。一时之间,吸引了海内外参会者的目光。
事实证明,李怀源的选择没有错。在这所民办学校,从2002年到2014年,从一所完全的新建校变成备受认可的名校,这片土地上洒满了李怀源的汗水,这些汗水也为他自己浇灌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公立学校的十年,他担任班主任,不断遇到各种各样具体琐碎又迫在眉睫的问题,促使他不断的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好教育?那时的他,没有多少时间去真正深入探索语文教学。
民办学校的十二年,他终于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研究之中,细致地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之上。
他的职务从学科主任、学部主任、小学部校长、学校副校长,最后还兼任学校评估中心的主任……就在人们眼中的光明前途再一次伸出橄榄枝时,2014年,李怀源再一次选择了转身,走向了又一个远方——北京。
这一次的重新选择,一方面是人们都能理解的为了自己孩子争取更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李怀源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目标:教育的远方。
李怀源从没有让自己的心灵被哪个职务吸引与束缚。他想要去的远方,是教育的远方,那本身就意味着不断的探索。一旦环境无法给他提供成长的力量,他就会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环境。民办学校的优势,已经为他的十二年成长提供了充分的营养,与此同时,民办学校的劣势,也越来越被凸显:资金、设备、师资、包括家长的期待等,都是无形的枷锁,对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教育探索,存在着有形的限制。
而这一切,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而言,都不是问题。
走进人生的第三所学校,最让李怀源欣喜的是:自己从传播者变成了学习者。在以前的学校里,他更多是一个“二传手”的角色,他需要向四面八方学习,再把收获传播给学校里的同事。这样的做法,让他收获很多,也压力很大。到了清华附小,他身边的同事,就是一大群在教育上都有着独立思想、个人主张、个性行动的老师。与这样一群老师朝夕相处,他如鱼得水。
整合阅读,从精神拥有远方
对于阅读研究,李怀源异常清醒而坚定。迄今他都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专注于一点:学校阅读。他认为,学校阅读和社会阅读、家庭阅读都不一样,学校阅读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孩子应该掌握的技能,因此必须有清晰的任务。
在李怀源看来,在学校教育中,把阅读工作视为推荐书目和逐本导读,这种阅读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真正深刻地去影响孩子,长远来看,这种学校阅读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功效甚微。
从2009年到2014年期间,他就对照着教科书的单元,对教科书的每一个单元,推荐一本书、整合一个活动,这样对照着构建起一个阅读体系,以阅读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这四个方面,对学校阅读上进行的体系化、课程化的全面整合。这就意味着孩子可以从学校阅读之中得到更为深远和持久的影响,意味着老师可以在阅读的教学之中,更加清晰、简便地实现教学的目标。
新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对旧的彻底否定。站在清华附小的平台上,视野更为广阔的李怀源回望过去,才蓦然发现,当年在祖国的一隅,他在阅读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自己当年对于学校如何推进阅读上所做的探索,需要在新的学校进一步推行。
当然,李怀源并没有止步。从2014年开始,李怀源在阅读研究探索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以前的“设计老师教”,到现在的“设计学生学”,未来,他还希望能够“让学生设计学”。从研究重心上,鲜明地看出从重学科到重学习,再到重学生的进步。他以新的思考为起点,再一次重整以前的探索,对学校阅读研究进一步修订完善。“所有学科的学习,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学科思维和学科表达。一个喜爱文学的思维和表达,和一个喜爱数学的思维和表达,应该是不一样的。”李怀源认为。
谈到接下去的学校阅读研究,李怀源更是滔滔不绝:“学校其实就两门课程,一门是阅读课程,一门是实践课程,接下去,我希望做成一个融合课程,能够把阅读和实践相融合。”
他希望找到36本到64本图书,能够从同样内容中解析出不同学科思维,建起小学的全学科综合阅读体系,从而为老师和学生减压,降低负担,提升效果,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充分让阅读最优化、学习最优化。
同时把更大的功夫放到实践上:或者以阅读为基础去开展实践,或者阅读和实践转动着互相促进,或者在实践中为需求而阅读……“在这样实践的过程之中,让阅读就成为美好生活。它不仅是完善精神的方法,也让日常学习工作变得得心应手。”李怀源谈到理想中的学校阅读,就会两眼发光。
对学校阅读的深入研究,李怀源的影响力却从校内扩散到校外。在知名阅读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开展的“中小学学科书目”研究中,李怀源接受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书目总主持人朱永新教授的邀请,主持开展小学语文学科书目研究工作。
远方,是梦想的代名词。所有人都向往远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走向远方,更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远方。因为,有太多人向往远方,却不舍得放弃。对于远方而言,金银珠宝都是包袱。随身携带太多物品,哪怕是携带着财富,都是走不远的。
对于李怀源来说,远方的抵达,却是如此轻而易举。三次,每一次都只是一转身,就会出现全新的人生图景。
能够如此举重若轻,或许跟李怀源神交已久的一个人有关,那就是他最喜爱的作家——林语堂。
幽默、智慧、执着、魅力、率真,是李怀源总结的几个关键词。林语堂发明中文打字机,为此几乎倾家荡产,这样的执着,让人感佩;林语堂在70多岁病魔缠身之时,在香港听说初恋女友在彼岸的厦门,还高兴地说“我要去看她”,这样的真性情,让人喜爱……说起林语堂,李怀源就像说到自己的多年老友:“林语堂特别接近我,或者说,我特别接近他。”
物理的远方,需要更多的条件,有时可望不可及。但是,精神的远方,一旦有着正确的精神之友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远与近,就变成了转念之间。正是这样精神上的拥有,让李怀源的追寻之路少了物质的羁绊,让名利成为了额外的奖赏,才变得这样游刃有余。
从那个在乡村里紧贴着柜子听收音机的孩子,到那个意气风发和学生一起比赛背诵古诗词的年轻人,到那个在民办学校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到今天这个智慧执着的探索者,李怀源有如一道大河,仍在奔涌向前。李怀源不断向着远方走去,在许多老师心目中,他的身影已经成为远方的那道风景。
《嘭嘭嘭》系列(童喜喜著)
当当网、京东网等各大网络书店及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童喜喜儿童文学代表作:
已出版《嘭嘭嘭》《再见零》《玻璃间》《小小它》《影之翼》《织梦人》《我找我》7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荣获“中国十大品牌童书”称号,获冰心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三个一百”原创优秀作品奖等数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