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档上映还不到一周之时,曾被影迷们寄予厚望的《唐人街探案3》就正式从票房和口碑这两个维度同时跌落了神坛,半个月后,则是连本最“手拿把攥”的春节档票房总冠军头衔,也一并拱手让了人。
《唐探3》,出问题了?
不过坦白讲,在年初观影结束之后,直至今日,《唐探3》给我的感觉也从未像评分所显示的那般不堪。
在我看来,陈思诚的“唐探宇宙”打造绝谈不上失败,而《唐探3》的口碑大幅滑坡,则主要是因为他在“推理”和“故事”这两个领域,都选择了“向下兼容”。
一、在“唐探”系列中愈发背离的初衷——“本格推理”
在所谓的“三部曲”作品中,决定作品质量走向的往往是第二部,因为在这一部中导演与编剧的任务往往会更加的纷乱繁杂——不仅要讲好本部的故事,还要为下一部的“诉求”埋下线索与铺垫。
无论是从上映的三年前还是现在来看,《唐探2》交出的答卷都是能称得上差强人意的。
肖央的加入冲淡了宝强插科打诨时的尴尬感,唐探宇宙也通过“侦探排行榜”而搭建出了一抹雏形,更何况无论是妻夫木聪还是尚语贤,都是以一个非常自然的样貌融入了这场狂欢,这一点还着实有些令人惊喜。
所以虽然第二部在最核心的推理部分弱了一些,但胜在对悬疑氛围的营造较为出彩,且彰显了陈思诚对本系列愈发强烈的野心,人们还是对他的第三部作品充满了期待(网剧诞生后期待值更甚)。
大概也正因如此,才会使得影迷朋友们对《唐探3》的表现感到了格外的失望。
不过对于此次《唐探3》的不如人意,其实是有预兆的。
“唐探系列”三部曲始终是在依靠双线叙事来推动剧情发展。
一条是较为冷静正统的本格推理线。另一条则偏向于喜剧氛围的打造,并以人物冲突来开拓新的支线剧情,再通过发现线索的方式与主线形成汇合。
两条线路不断交错,将影片的节奏切得很碎,一方面适合春节档的热闹,另一方面也能以这种方式适当地遮瑕——“纯正又精彩的本格推理终究是不好拍的”。
本格推理,往往不太纠结于写实,而是更注重推理的过程,以及对侦探、嫌疑人与凶手这三方的描写。
而密室杀人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则是凶手在作案过程中迸发而出的惊人想象力,以及侦探(读者)要如何解开这一纯粹的智力谜题。
没有人会纠结这个密室在可行性方面是否差点意思,因为更值得关注的点永远是这个密室设计的够不够精巧绝伦。
因为本格推理,就是一场纯粹享受推理过程本身的盛宴。
但若是丢了这抹推理的精巧,即当你无法在“本格推理”的领域服众之后,那通往负面循环的蝴蝶效应,与那些曾被掩藏起来的问题就会无比突兀地显现而出。
这一点在《唐探3》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唐探3》的案件角度出发,无论是离奇程度,还是对凶手的潜藏误导,都远远不及两部前作。
在《唐探1》与《唐探2》中,陈思诚都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格推理领域的受众体验,转而去迎合更具有普适性的市场需求,不过从完成度上看,虽然案件往往没那么烧脑,却也不至于枯燥乏味;喜剧效果的铺叠虽有些过量,但也不至于令人感到聒噪难忍。
可第三部,他的野心又变大了,他想要把自己压在“秦风”一角身上的线索逐步展开给观众来看,他想把整个系列的主题向着人文主义的角度再推一把,但他终究还是没有选择往深度去挖掘,而是用最简单的方式,直白地讲给了观众。
当他又从本就不剩多少的本格线里“又挖走一部分”,却没能创造出新的精彩(人文主义的讨论太过浅显)之时,那维持着“唐探系统”平稳运转的平衡,也因此被打破了。
所以对于《唐探3》而言,失望的不仅是推理受众,还有那些他本最想“抓住”的普适群体。
当影片以完整的样子呈现出来时,法庭上“社会派”的温情彻底扼杀了“本格”的浪漫;王宝强的众多浮夸表演也成为了影迷们争相吐槽的众矢之的;而那本应在第三部作品中大放异彩的“主题升华”,也最终化作了一枚泡沫,落水无痕。
二、从“神与人性”角度切入的故事,却也只完成了切入
近年来能将推理与悬疑色彩融入到情节之中,并完成了出色的故事讲述的电影并不多见,《调音师》与《看不见的客人》应是能谈得上标杆的存在。
《调音师》除了在开篇部分较为直观的给出过暗示之外,基本上都是以“侦探视角”来推动剧情,依靠每一个新人物的登场来创造新的矛盾,并通过巧妙的反转来增强观影体验。
而《看不见的客人》之所以有空降豆瓣TOP100的能力,则是因为它在进行多线程的推理叙事时,还实现了从“上帝视角”到“侦探视角”间的切换。
除此之外,作为二者的共性,是他们都完成了两重精彩的故事讲述(推理案件真相是一层,整部电影的表达则是推理外的另一层)。
虽然可能从结果来看相去甚远,但其实“唐探系列”在叙事方面也是这么做的,在奸杀案的凶手绑架了小林杏奈之后,影片的主要矛盾便实现了迅速的调转,密室推理的戏份随之占比锐减,取而代之的是对秦风面临抉择的描绘。
这就引发了下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王宝强所饰演的“唐仁”一角,到底在“唐探”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唐探3》以一种令人颇为失望的姿态现身之后,网络上对于王宝强在影片中表现的抨击之声也愈发强烈起来,也有一些朋友认为他的作用就是“用粗俗尴尬的笑点,自以为是般地愚弄大众”。
对于这一评价,其实我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在我看来,唐仁在“唐探”系列中最大的作用并非所谓的搞笑,而是中和他的搭档秦风体内潜藏的那抹“恶意”。
在第二部的伊始片段,Kiko曾当着众侦探的面给出过对于“唐人街神探”一针见血的评价——“一个天使,一个魔鬼”。
于推理与破案过程来看,前者无疑对应着秦风,而后者则是对唐仁几乎很难帮上忙(碰巧与运气不算)的一种嘲弄。
不过若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进行切入,那么两者的身份则瞬间实现了完美的对调。
从那句对“完美犯罪”的向往,到第二部中肖央所代表的Q于片尾给予秦风的那句反问,秦风的“黑化(与否)”其实始终是“唐探”系列的一条重要支线,而《唐探3》则选择了正式将其披露而出。
所以在那场游戏中,面对“一刀三人两面包”的谜题,推理能力同样为业内翘楚的野田昊与杰克贾,都显得一筹莫展。
可秦风,则几乎是完成了秒答。
这是因为在他心底始终潜藏着一抹“恶意”,而这也是他能被Q看中并企图纳入的原因之一。
不过很可惜的是,《唐探3》在这一part的完成,同样难说精彩。
我认为,界定有关此类情节的打造成功与否,其实有一部现成的教科书作品可以作为参照——《蝙蝠侠:黑暗骑士》。
从清洗劫匪成员,到绑架丹特与瑞秋,再到炸毁医院,小丑始终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我是认真的”。
小丑的目标也始终是毁掉这座城市的灵魂,所以他不断地撩拨着市民心中的那一丁点儿恶意,并通过几次选择成功激化了市民与英雄间的矛盾。
而正是因为这些过程的产生,才使得蝙蝠侠与双面人以及戈登警长、哥谭市民之间形成了一条隐形的锁链,任何一方的某个决定都会带来具有延展性的数个影响。
所以《黑暗骑士》的成功是蝙蝠侠、小丑与双面人联袂打造而出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从登入光明,到坠入黑暗,双面人才是小丑真正打出的那一招胜负手,也正是他的结局为蝙蝠侠的人物树立注入了那抹最“独特”的灵魂。
从那个背负着所有的罪恶逃离的夜晚开始,布鲁斯·韦恩才真正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黑暗骑士”。
但“唐探系列”中的Q们所想要改变的,则始终只是秦风这一个人的精神与价值观而已,且无论是游戏试炼还是那计划好的“A little push”,都并不足以造成秦风的信念崩塌。
所以同样是“A little push”,小丑的那一推达成了“最后一根稻草”的效果,而Q的那一推,则略显苍白与草率。
对于“神性”与“人性”的讨论,陈思诚最终还是没有留给影迷更多的思考空间,而是同样向下兼容般的选择了“言语灌输”的方式。
那种感觉宛如积攒了许久能量的致命一击,却结结实实地打进了一团棉絮——既不够沉,也不够妙。
不过即使如此,在本文的最后,我也还是想再为“唐探系列”再支持一波。
虽然在推理与故事这两个维度的“向下兼容”,导致《唐探3》在定位上可能只会成为一部合家欢影片,但这并不能磨灭其在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以及对于伏笔与铺垫的体系化构造方面的成功。
在《唐探3》中,田中警官桌上留下的那张立着的纸,一方面象征着人性的善恶两面,一方面也暗示着思诺是否加入Q团队的决定,这与哈维·丹特总在手中把玩的那枚硬币,形成了异曲同工之妙。
更何况,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电影宇宙从来都不是易事,而陈思诚至少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对于有野心的电影团队(我始终喜欢有野心的创作者),我们也应该多些鼓励与包容。
作为导演、编剧、监制一肩挑的陈思诚,也许是没有足够的精力与状态去打磨推敲推理故事的内核;亦也许他只是将视角聚焦到了“票房回报比”更高的那一类人群,从而战略性地放弃了一些诉求。
但我希望,在他看到了这次的“不太叫好”之后,能及时地调整状态。
而我对于《唐探4》的答卷,也依然抱有期待。
这里是自媒体人加七君,给你我的温度,期待你的关注~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