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江
先生的二姐和她的大孙子从山里老家来,大包小裹带来了蘑菇、南瓜、速冻青菜等山里的土特产,格外还有些年猪肉,一条猪里脊,一块肥瘦相间的腰条肉。今年他们是两家合买一头猪,半拉猪花去了二姐三千多块钱,肉分割好了,亲朋好友这家给点那家送点,半拉猪的肉也没剩多少了。
二姐是个敞亮人,多年没往大弟家来,觉得肉少拿不出手,特意又从新杀猪的人家买了连骨带肉的一大块哈拉巴。
哈拉巴是满语,指的是猪背脊前方到肩胛骨处的肉,属于猪身上的活肉,瘦而不柴,肉味鲜香,是山里人眼中最上讲究的肉,比小里脊还贵,一斤肉三十五元,一大块哈拉巴又花去了二姐好几大百。
二姐来的第二天,我们把哈拉巴洗净加了调料放砂锅里烀上,把里脊肉剁成肉馅,包了两帘酸菜馅饺子。很快,热气腾腾的水煮饺出锅,又切了一大盘子煮好的哈拉巴瘦肉,再加上其它荤菜素菜,摆了满满登登一大桌子。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品着美滋味,不由得生出感叹:现在这日子过得可真幸福,天天都像在过年,如果你愿意,饺子尽可以天天吃!
吃着唠着,不由想起我们年轻时的辛苦岁月。先生说,他上高中那会,食堂早餐用餐券买,一张餐券可以换一个馒头、一碗粥、一筷头咸菜条,那么大个小伙子,根本就吃不饱,刚刚吃完就饿了。
若是兜里有钱的话,可以花钱加餐,五分钱一个玉米面窝头,可兜里哪有零钱啊?他饿得难受,私下里和好朋友琢磨,怎么才能吃饱饭?好朋友兜里也没钱,他俩想来想去终于想起一个好主意,伪造饭票!
当时学校发的是白色饭票,一张白纸,上面印着黑色的数字,每次打饭拿一张饭票就行了。两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实在饿得没法,就想出了这么个歪主意。
两个人的字都写得好,他俩找来张白纸,剪成和食堂饭票一样大的尺寸,在上面用格尺依样画好边线,工工整整写上金额。俩人都写,写完了看谁的看不出漏洞,就用谁的。
你别说,还真好使。早晨打饭时,他俩分别站在不同的排里,拿一张真饭票一张伪造的饭票,每人都打两份饭,这下总算能吃饱了,心里虽吓得咚咚直跳,但吃饱了比什么都强。
可是混了两天,第三天先生就被人识破了。那天早晨他在窗口交饭票,打饭阿姨接过饭票,看了看,低声问他:你这饭票是怎么回事?
心虚的高中生一下涨红了脸,小声求告:阿姨,我实在饿得慌,就这一次,你给我打了吧。阿姨看着他,倒也没声张,只说:下次可不能这样啦,记住了孩子。说完把两份早餐递出来了。
这个故事先生还是第一次讲,连他二姐也不知道。我们几个一阵唏嘘感叹,现在日子好过了,说起来像是一个笑话,想想当时的情景,一个学校大榜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为了填饱肚子竟伪造饭票,真是让人心酸!
二姐也想起了自己十三四岁时,爹去大舅家买碎米的事,这个梗兄妹几个可是都知道。
那时家家一大帮孩子,家家粮食不够吃。爹妈也想方设法淘换粮食,剜门盗洞从哪弄点粮食好喂填五张小嘴。
那时大舅家在岫岩,他家的大孩子我们的大表哥是当过兵的,转业后有相应待遇,被安排在粮站上班。那时在粮站上班最吃香,可以低价买到内部处理的粮食。
妈妈有时去她哥嫂家,看他们家有从粮店弄回的碎高粱米,就是平常说的碎米子。我们的大表哥在粮店上班能买到半价的碎米,便宜,拿回家熬粥喝,黏黏糊糊的特别好喝。
妈看着那些碎米子,眼睛放光,就跟哥哥嫂子商量,能不能匀给自己点。嫂子每次使大劲就能给拿出五六斤,每次都说:妹子啊,现在碎米子不好买,就有这些啦,都照本钱给你。
妈回家跟爹一合计,这碎米子熬粥还真好,就是少,大老远的每次才能拿回来几斤。爹说:这么着,等隔几天我过去看看,你就别去了。
下次,爹一个人去了大舅哥家,大舅哥在家不管事,都是嫂子说话算。做妹夫的就跟嫂子商量:嫂子,你这碎米子还能不能整着?嫂子说:哎呀,不瞒你说妹夫,现在粮站的碎米子也少,要不这有点你先拿着。
嫂子把五六斤碎米子递到妹夫的面前。妹夫说:嫂子,我看这样,我不管你在粮站买来是多少钱,我给你加点价,就按这个价钱给你,你看行不行?
嫂子一听就笑了:哎呀,妹夫,这哪能跟你多要钱呢?不能,肯定不能多要钱。妹夫说:嫂子,俗话说,捡到黄金随时卖。更别说你这还不是捡的,是花钱买来的。再说了,除了你这,我就是想花钱,在别的地方我也买不着啊。
嫂子一听,哈哈大笑着说:妹夫啊,这能好吗?还加价卖给你,这能好吗,啊?你说这事弄的。
一边说着,一边就行动起来,这个簸箕里划拉出六七斤,那个笸箩里划拉上五六斤,水缸后边掏出一个袋儿,房梁上小筐里还有一个袋儿,七拼八凑,不一会儿工夫就凑了七十来斤,妹夫一看乐了:行了行了,够了,再多扛不动了。
就这样,爹欢欢喜喜把这些碎米子装在一个麻袋里,那时也没有什么车,到哪里都是靠两条腿。爹背着一麻袋碎米子,硬是走了三十来里地,中间还得爬一个大岭,走了差不多三小时才回到家。
妈一看乐得不得了,这么多碎米子可顶大事了。虽然心疼多拿出去的那些钱,但想想爹说的也对,自己哥哥家也有一大帮孩子,日子过的也不容易。后来妈用碎米子熬粥给孩子们喝,黏黏糊糊的,孩子们喝得喷香。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日子一天天滑过,如今,家家户户的生活真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时,大鱼大肉吃腻了,倒渴盼着来点儿清爽的,所以乡野的苣荬菜、山里的刺嫩芽都卖到了二三十块钱一斤。
蓝江365原创,禁止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