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

细读《习近平在正定》一书,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故事一桩桩事实下习近平同志浓浓的为民情怀,而在这当中更蕴含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矢志修为、方得正果的真理。这也应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动力。领袖是在历史磨砺中走出来的,是从人民衷心爱戴中确立起来的。把当年在梁家河与正定为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放在中华民族史、党史、新中国史中去思考,才能更好的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如何让正定人民尽快富起来,是习近平一直思考的事情。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德润说,习近平谈到要有规划,要摸清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改变过去盲人骑瞎马,朝令夕改的状况。因为赵德润采访接触很多县委书记,他说”这个31岁的县委书记不一般。习近平对正定的治理,不是光从正定的角度考虑,还从全国的眼光来看正定。比如,习近平讲要背靠大树好乘凉。大树是什么?大树就是专家学者。”

而从书中确实可以看出“正定是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地方”。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在正定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他同正定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全县每一个村,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政绩斐然,政声卓著。他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奋斗轨迹,真实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诗篇。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习近平同志得知要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后,努力寻求合作,计划争取外景地放到正定,按照《红楼梦》的布景盖房子,并且在拍完电视剧之后,作为一个景点开放。但由于这个项目花费太过巨大,于是县里便产生了分歧。抉择面前,习近平同志没有被困难挑战吓倒,也没有一味地“等靠要”,而是选择埋头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并花了大量的精力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最终把荣国府项目顺利搞起来。开放第一年就收回大部分投资,还给正定旅游增加了一千多万元的收入,直到今天还在大量接待游客、创造利润。

“三十而立于年,三载而立于事”。在全书22篇访谈录中,无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无论是考察过习近平同志的上级组织部门同志还是采访过他的新闻记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正定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成绩卓著,是一位敢想敢干的行动者,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奋斗者,更是一位求真务实的实干家。这一点在习近平同志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为正定谋划正确的发展思路、设计前瞻的发展战略、拿出可行的发展措施上表现得尤为充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一段段暖心的场景,无不彰显出习近平同志夙夜在公、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领导者风范,为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鲜活的实干家典范。他在正定工作时树立的标杆,也正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