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本学生

2020.01.21

纯粹是蹭黄灯老师《我的二本学生》的热度,起了这个题目。

但我一不是班主任,二不是专业课教师,跟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以及个别人的课后答疑,所以并没有那么多的师生交流可以做素材。这也是为什么题目没敢加个(1),即使以后再写学校这个题材,也不一定就是关于学生的了。

题目还可以再精确一下,我的学生是一本学生里面也属顶尖的那部分,当然不是清北这种级别,但教过的学生里确实有努努力也许能考上清北的一些人。

《我的二本学生》还没看完,才看了大概四分之一。但是已经能够看到F学院二本学生的一些特点:地域性特点明显,来自社会各阶层,对于生存的压力早有体会(主要是非城镇孩子)。

我教的一本孩子来自南方的是一小部分,但是应该比F学院里的北方孩子比例高很多。大部分的南方孩子来到这里,都会感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有些大。确实有人会后悔报考北方的学校,但四年下来大部分人最终还是对母校会产生不舍的感情。

本来我对于学生的家境完全一无所知,也没有渠道了解。但是去年网课期间,我让学生录制视频作业,间接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一个30人的班级,大概有十分之一来自乡村。我父亲那个年代,他的同学几乎全部来自乡村,这个比例在逐年下降。城市孩子的一本率相对要高,我看到的来到一本院校的乡村孩子,也不是来自很贫困的地区,甚至家庭条件还相对小康。寒门再难出贵子,似乎是不远未来的图景。

但是在学习状态上城乡学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应该感谢如今网络覆盖下沉,信息的获取越发容易。能够被正确引导接触有益信息的孩子,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大体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但问题就是,“正确引导”是个稀缺资源。

相比二本学生很早就面对生存的压力,感觉我的学生更加“不食人间烟火”一点。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原因就是每次看到学生的眼神都能看到光。是纯真的对知识的向往的光,是刚摆脱应试压力对新世界跃跃欲试的光。我的心态有时候很矛盾,既希望他们可以早点确定未来的职业规划,衣食无忧,又希望他们可以晚一点面对现实,尽量多仰望一会儿星空。好在很多一本学生吃饭问题倒是不用愁,更多时候是烦恼他们明明很有潜力,可以为更高远更飘渺的意义而努力,但囿于现实的诱惑,早早放弃了科研的道路。

写了不少,但有些不知所云。看《我的二本学生》时候每一句都能激起我的发散思维,放下书又不知道从哪儿写起。我真应该回忆整理一下任教以来的感想了,总结与反思即使迟来也有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一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