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个故事我就笑了,原来孔子这么幽默智慧!

曾任鲁、卫两国宰相的子贡,也是鲁卫两国有名的富商,儒商始祖,一生拿命维护恩师孔子,并在孔子去世后和孔门弟子一起守孝3年,然后,自己又单独守孝3年。

孔子的伟大,由此可见一斑。

看完第一个故事我就笑了,原来孔子这么幽默智慧!_第1张图片
孔子画像

一、孔子轶事

1.主张“大信”

孔子曾经在陈国待了三年,在离开时,需要途径卫国的河南长垣这个地方,没想到碰上了卫国贵族公叔氏叛乱。

那些叛乱的官兵将孔子一行人截住,对他们说:“只要你们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们过去。”孔子毫不考虑就同意了。

于是订好盟约后,这些官兵就把他们从东门放了出去。

出门不久,孔子就掉头往卫国赶。子贡不解地问:“刚订下的盟约,可以反悔吗?”

孔子说:“在受到要挟的情况下订下的盟约,在神明那里是不算数的。”

可以想象子贡是如何的目瞪口呆,却又由衷佩地服。这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说明了孔子懂得是非的真正衡量标准。

孔子主张“大信”,被逼的承诺是小信,大信不受小信约束。

看完第一个故事我就笑了,原来孔子这么幽默智慧!_第2张图片
孔子和弟子画像

2.批评子贡不领奖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为奴隶,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谁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子贡赎了几次人,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金。因为子贡是当地首富,他不需要领补偿金。

孔子知道后,批评了子贡,说:“赐,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你不领取补偿金,别人也不好意思去领了,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有钱,没钱的人谁还会去赎人?以后鲁国谁还会去赎回自己的遇难同胞呢?”

后来,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被救的人感谢他,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搭救落水者了。”

孔子和弟子画像

3.高赞管仲

有人问孔子,管仲这个人怎么样,孔子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举了个例子:

管仲当政期间,把齐国的另一个贵族大夫伯氏家的三百里良田没收了,导致伯氏一家穷困潦倒。

但因为管仲德行高尚,处事公平,说话做事都合情合理,深得民心。

所以伯氏一家一直到死,都对管仲的做法毫无怨恨。这样的群众基础,不正反应了管仲的大仁大德吗?

有一次,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弟弟公子纠,公子纠的其中一个老师召忽为公子殉情,自杀而死,管仲却不肯死。管仲应该不算是有仁义的人。

孔子解释:“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维护天下秩序,都没有动用武力,没让一个百姓为此亡命伤财,这全都是管仲的功劳。管仲的这种仁德才是真正的仁德!”

子贡还是不解,问孔子:“管仲不能算是仁义的人吧?桓公杀了管仲的主子公子纠,管仲不但没有为主殉情,竟然还做了桓公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然后以齐国的霸主实力匡正了天下礼仪秩序,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在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早就天大大乱,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的原始人了。

管仲这是大仁大义,怎么能像一般的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默默无闻地上吊自杀呢?”

孔子和弟子们画像

二、解读孔子

1.孔子提倡的仁义

后世人对孔孟思想最大的误解,大概就是愚忠愚孝了。比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其实这句话出自民间写手创作的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这都是都是民间以讹传讹,和孔子毫无关系。

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强调社会和家庭需要规矩,秩序,否则就乱套了。如果既没有法治,也没有礼制、孝道,全社会都自由自在,必然到处是打骂抢掠,一团戾气。

至于令今人恨得咬牙切齿的“三纲五常”(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者,仁、义、礼、智、信。),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是为了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伦理与政治制度。后来被宋代朱熹提高到“天理”的高度。

孔子讲学图

而孔子提倡的仁义,并不是仅仅忠于某个人的仁义。

仅在《论语》中,孔子就三次高度评价管仲,赞美管仲不计较个人小节小义去自杀殉主,而是为天下百姓大计,甘愿为曾经的政敌服务,辅佐齐桓公清明政治,繁荣经济,不仅大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为后世人做出了正确的榜样,留下了执政、经商以及发展经济的宝贵经验财富。

因此,孔子虽然表示尊重伯夷叔齐不事二主的价值观,但是他真正提倡的仁义,不是忠于某个人,是忠于广大百姓的大仁大义。

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仁义,不只是当下的仁义而是长远的仁义,所以,当子贡不领国家补偿金时,很多人赞美子贡助人为乐,不图回报,德行高尚,子贡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为鲁国尽绵薄之力。

但是孔子马上就想到了事情发展演变的结果。孔子的思想、眼光、格局,非一般人所能及。他不计较当下的名誉,而考虑长远的对国家的利弊。子贡怎能不佩服老师的智慧和仁德!

看完第一个故事我就笑了,原来孔子这么幽默智慧!_第3张图片
孔子画像

2.孔子主张的诚信

《论语》里有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意思说:“说的话一定要做到,做的事一定要有结果,思维僵硬得像块石头,那是小人呀!”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是从。”

孔子孟子都懂得,天地万物人事都是时刻变化的,人的语言行为不能一成不变,要因地因时制宜。

什么是诚信的标准?对广大百姓有利的诚信,才是真正的诚信,大信。

所以当他们在卫国边境遇到叛乱的官兵时,为了保全性命,和他们达成盟约。然后,为了卫国大局,他们必须不顾盟约,去帮助卫国国君。

他们当然可能背上骂名,有些人会攻击他们背信弃义,但是,为了大多数人,他们愿意承担。

看完第一个故事我就笑了,原来孔子这么幽默智慧!_第4张图片
孔子和弟子们画像

3.克己复礼的本义

今天的人们一听到“克己复礼”,就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其实“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孔子提出的,还是宋代的朱熹。

而且这儿的“人欲”是指佛教所说的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

朱熹等理学家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欲”就是“天理”:人欲即天理。意思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另外,王阳明也向他的弟子提出过“存天理,去人欲”。也就是人要修身养性,掌控好自己的内心,不可成为欲望或情绪的奴隶。

而最早的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意思正是:自我主宰,管理好自己,遵守礼制。

如果每个人都能掌控好自己的内心,都能做到自我主宰,那就人人都能成为强者。

看完第一个故事我就笑了,原来孔子这么幽默智慧!_第5张图片
孔子讲学图

4.“六艺”的真相

“儒生”在今天看来,意味着文弱书生,只会啃书本,手无缚鸡之力,如果考不上功名就是废物的意思。

因为人们以为,儒生要学习的“六艺”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实际上,孔子主张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骑马驾车,代表军事、武功。

也就是说,在孔子眼中,儒家子弟必须是文武全才,才能真正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可惜,后世人不断歪曲,“六艺”变成“诗、书、礼、乐、易、春秋”,于是儒生便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了。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败得很惨,而且一败再败,无休止地割地赔款。面对欧美的坚船利炮,文人更显得百无一用。

孔孟的形象就此被砸毁。

对此,我们不需要推责于哪朝哪代的统治者,更不能怪罪孔孟思想,那都是我们先人的发展历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我们要做的是鉴古知今,吸取并牢记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看完第一个故事我就笑了,原来孔子这么幽默智慧!_第6张图片
孔子讲学图

其实,人类要想文明共生变得更高级,不容易,而要野蛮抢掠,走向低级原始,很容易。

所以虽然中国遭遇了百年屈辱,尽管外有强敌封锁,内无片瓦遗存,但是很快就克服重重困难重新崛起,并迎头赶上。

因为我们的基因里有最高级的文明,最深厚的智慧,那都是孔孟等先人们创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完第一个故事我就笑了,原来孔子这么幽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