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剧评-《山海情》

任乙木的第99篇文字

春节这几天,陪爸妈一块儿看了《山海情》。

这部剧之前只是看过一些片段,觉得黄轩这些演员的外形造型设计很符合西北农村的特点,发现有很多老演员在其中担当了重要的配角,比如张嘉益,尤勇。

这两天连续的观看了这部电视剧,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可能是小时候目睹过那个年代的西北农村生活,毕竟过年还有寒暑假都会回到农村老家,去看在黄土高坡山窝窝里的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

那些演员脸上的红二团高原红,和我的那些叔叔舅舅。婶子,舅妈脸上的一模一样。

吃的也是一模一样,锅里的洋芋,桌上的洋芋,白天的洋芋,晚上的洋芋,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都吃的是洋芋。

就连现在爸妈对洋芋都情有独钟。每次回到老家都要从家里背回一些洋芋蛋子,甚至是煮洋芋。我虽然也喜欢吃洋芋,但是我的口味已经跟父辈们不一样了,更喜欢吃洋芋丝儿。而不是整个的洋芋蛋子。

剧里面那些父老乡亲们坐在一块儿插科打混,尤其是蹲在墙角路边,一群大老爷们儿抽着旱烟的形象,简直就是小时候那些老乡形象的复刻。

尤其是尤勇,在剧中扮演的李大有这个形象,和农村老汉真的是一模一样。让我想起了我过世的爷爷。当然我爷爷没有尤勇,这么让人不省心,到处作妖。

爸妈在看到很多情节的时候,眼圈里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我偷喵发现他们在擦眼泪,其实那个时候我的眼眶里的泪水也是止不住的打转。

一家人被剧情和剧里的人物所打动,真是佩服于这些演员的演技和编剧的情节设置,恰到好处,没有刻意的烘托,但让人感同身受。

老中青三代演员扮演各自的角色,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一些演员都不是出自大西北。但是他们的方言说的都还挺接地气的,没有特别出戏的时候。

这些细节都反映了这部电视剧的品质。这部剧本身反映了那个年代真实的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生活变迁,有非常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烙印,剧中的人物虽然经历了各种苦难,但都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说得俗一点就是想赚钱改变贫困的生活,没有过分的鸡汤和宣传教育,就是想改变贫困的生活面貌,想过上好日子。

当地老百姓这种淳朴的意愿,配合当时东西跨省帮扶的政策,才造就了闽宁镇这一个扶贫典型案例。

每一个参与到扶贫工作中的个体,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为扶贫攻坚发挥了充分的作用。

虽然整部剧刻画了很多形象,但着墨最多的是马德福。

马德福作为一个中专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留到县城,而是回到了生养他的涌泉村来改变这里老百姓的生活面貌,以众人的幸福为己任,把自己的事业和大家的幸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境界和格局。

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踏到了时代的鼓点上。

马德福的所作所为深受他的父亲村支书马喊水以及他的母亲的影响,其实他的父母并没有多少文化水平。

马喊水有庄家汉的小智慧,但这种小智慧和同村的李大有的“生活智慧”却很不相同,在一些细节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李大有的想法具有典型的小人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第一个考虑的是自己、自家的利益,这是穷苦百姓千百年来自保的意识。

虽然时代发展了开放,但这种保守思想在现当下的农村依然有很大的市场,作为文化属性可能会长久的根植在老百姓心中,就像过去数千年一样。让老百姓在时代的洪流中固守自己的家乡,固守自己的根。

然而新时代毕竟与旧时代不同。国家发展的红利应该,也必须惠及这些大山沟里的老百姓们。

老百姓苦怕了,穷怕了,在变革面前举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这时候如果没有像马喊水,马得福,张树成,杨书记这样的,有担当,有能力,心怀百姓的领导干部冲在前面,顶在前面,很难想象涌泉村能够实现它的大变迁。

所以一任好干部,能惠及一方百姓。

这群干部是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作为疏通上下的管道,惠民的政策是万难落地的。

剧中没有说教式的歌功颂德,都在小处着眼,在小事上,在细节上,把这些人物的人格魅力逐渐刻画出来,恰恰是在细节上的功夫,让这这些人物形象入木三分。

观众朋友们在屏幕前感慨于马得福工作,没有一天是轻松的。一个年轻人担负了过多的重担。我都替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马德福不是一个万能的干部,超人式的干部,没有一举定乾坤决策,没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有的也是一腔热血,一个信念——让涌泉村的村民过上好日子。

有时候在想,如果我是马得福我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会坚持下来吗?我会在关键的时候放弃这些村民吗?

我一时回答不上来。

2月剧评-《山海情》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月剧评-《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