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了几篇写鲁迅的文章,那叫一个春秋笔法,把先生描述成渣男,说他不爱朱安,害人家守活寡,而且底下叫好者众,真让我大开眼界。
请大家思考一下:你们歌颂朱安到底在歌颂什么?你们骂鲁迅到底在骂什么?
01.
徐悲鸿17岁,被父母包办了婚姻,他非常生气,离家出走。
后来被父亲抓了回去,还是和不喜欢的女人入了洞房,有了孩子。
他不喜欢孩子,给他取了个不吉利的名字叫“劫命”。
孩子长大后喜欢绘画,徐悲鸿觉得他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就转变了对他的态度。
想“摘桃子”的徐悲鸿并没有如愿,七年后,孩子去世了,他的母亲很快也病死了。
画家刘海粟和表妹杨守玉青梅竹马,算命的说他们八字不合,杨守玉是克夫命,刘海粟父亲棒打鸳鸯,逼着刘海粟和丹阳的富商之女林佳结了婚。
婚后,为了赢得刘海粟的欢心,林佳把嫁妆全交给了他,试图以真心打动他。
刘海粟毫不客气地睡了林佳,待她有了身孕,把她赶回了老家。
林佳郁郁寡欢没多久就流产了,随后,刘海粟和她离了婚。
02.
徐志摩和原配张幼仪结婚时,张幼仪才15岁。
徐志摩看到她的照片,口出恶语:“乡下的土bao子。”
可他却和这个“土bao子”照睡不误,把人家肚子睡大就逼她打胎。
张幼仪说:“我害怕,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了。”
他说:“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最终,张幼仪的下场人尽皆知。
郁达夫原配孙荃知书达理,温柔贤惠。
郁达夫明明讨厌她,却和她生了三个孩子。
在他眼里,妻子只是一个女奴隶,为他照顾父母,生儿育女,还他被逼得差点自杀。
他和王映霞举行订婚仪式时,孙荃正在为他生孩子。
多么讽刺。
胡兰成原配唐玉凤,为他生了一男一女,对他一往情深。
胡兰成嫌弃她、贬低她,在外拈花惹草,回家就抱怨她“和你结婚以来就没有称心过”。
唐玉凤生孩子、养孩子,落了一身病,只落了个女儿早夭,自己积劳成疾早逝的下场。
我无法理解不爱妻子却让她怀孕、流产、生儿育女的行为。
对比来看,始终对朱安以礼相待的鲁迅真的渣吗?
03.
奥斯瓦尔德·施瓦茨说:“美满的婚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不幸的婚姻无异于活着下地狱。”
朱安长得不好看,不识字,不光鲁迅不喜欢她,连周作人也在《知堂回想录》里说:“新人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这些情形,姑媳不会不晓得,却是成心欺骗,这是很对不起人的。本来父母包办子女的婚姻,容易上媒婆的当;这回并不是平常的媒婆,却上了本家极要好的妯娌的当,可以算是意外的事了。”
鲁迅知道这门亲事时,人在日本留学,写信回家要求退婚,母亲不肯。
他作了退让,要求朱安放脚、念书,遭到了朱家的反对。
他以留学的名义拖延,鲁老太太谎称自己病重才把他骗回了家。
新婚之夜,他没和朱安圆房,把头埋在被子里哭泣,第二天脸都被靛青被子染蓝了。
他说自己的婚姻:“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都说朱安虚掷了青春,鲁迅的青春又何尝不是被浪费了?
郁达夫说,鲁迅冬天不穿棉裤,是为了压抑自己的欲望。
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能做到这种程度,还不足够吗?
而且,他在这段婚姻里已经尽力了,可朱安根本沟通不了。
“据鲁老太太多年后回忆,她发现他们既不吵嘴,也不打架,平时不多说话,但没有感情,两人各归各,不像夫妻。她问儿子:她有什么不好?鲁迅只是摇摇头:和她谈不来。鲁老太太问他怎么谈不来,他回答:和她谈话没味道,有时还要自作聪明。他举了个例子: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她说是的,是的,她也吃过的。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就是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到?这样,谈不下去了。谈话不是对手,没趣味,不如不谈……”
04.
假如朱安在婚后去学习去进步,也许鲁迅会接受她和她成为真正的夫妻。
胡适妻子江冬秀也是包办婚姻,她是个小脚姑娘,可婚后还是在胡适的影响下放了脚。
她没有文化却有见识,梁宗岱为寻真爱抛弃发妻,她亲上法庭为梁妻辩护,让梁宗岱都败诉了。
那个时代大家都学而优则仕,热衷做官,她却不喜欢胡适做官,只希望他踏踏实实做学问。
跟她比,朱安觉得只要伺候好鲁迅就够了,即使有条件都不努力,能怪谁呢?
周家兄弟失和后,鲁迅准备搬离八道湾,走之前和朱安商议,如果她愿意离婚回娘家,他可以资助她的生活费,朱安非要跟着他,又能怪谁呢?
鲁迅之所以没离婚,一是考虑离婚的女人会受到道德谴责,二是考虑到朱家败落,怕朱安以后生活艰难。
他不是为了自己,更不是为了很多人口中的“让朱安伺候母亲”。
朱安自己都需要佣人,她能照顾鲁老太太到什么程度?
05.
同样是女人,许广平的环境不比朱安好。
她出生于广州越秀区高弟街的富贵人家,妈妈不喜欢她,差点把她送给烟鬼,还为她订了娃娃亲。
她先是拒绝裹脚,后来又自己争取到念书的权利,想办法解除了婚约,只身从广州跑到天津去投奔亲戚,当报社编辑,写文章……
她一步一步挣脱了家庭的桎梏,有主见,有思想,这样的女人才和鲁迅势均力敌。
若你是鲁迅,你也会爱上许广平,而不是朱安。
鲁迅不爱朱安却没有欺骗她,一直带着她,养着她。
他不愿意给她虚情假意,既是忠于自己的感情,也是尊重她。
他把朱安看作是平等的人,而郭沫若之辈不过把原配看作物品而已,所以任意处置、随意丢弃。
他离京后,每月给朱安汇款150银元,供她和母亲家用,还指定专门给朱安个人的零花钱15银元,要知道,当时上海工人最高工资每月也不过10元。
另外,他对朱安的娘家亦时有资助和关怀,这些在《鲁迅日记》中都查询得到。
他活着时,凡是有好吃的,先去孝敬母亲,然后给朱安,剩下才是自己的。他去世后,许广平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可每个月还是会挤出钱来接济朱安。
鲁迅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弥补朱安,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不懂朱安,照样对她慈悲,还不够吗?
每当看到:
“鲁迅对朱安,为何不能像胡适对江冬秀?”
“朱安,一世难安。”
“朱安太可怜了吧。”
真的觉得是典型的“我弱我有理”思维。
无知是一种罪,对朱安如此,对这样想的人也如此。
06.
鲁迅44岁时遇到了27岁的许广平。
他说:“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他把爱看得很重,很虔诚。
许广平说:“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志样相待, 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着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
在她的主动、鼓励、热情之下,鲁迅开始学着去爱。
会爆粗口:“我想同在一校也无妨,偏要同在一校,管他ma的。”
会浪漫:“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会甜言蜜语:“滔滔不绝很容易,可我只想和你在一个慢下来的世界里交谈。”
会对爱人表决心:“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会幼稚:“在厦门,那里有一种树,叫做相思树,是到处生着的。有一天,我看见一只猪,在啖相思树的叶子。我觉得,相思树的叶子是不该给猪啖的,于是便和猪决斗。恰好这时候,一个同事的教员来了。他笑看问:哈哈,你怎么同猪决斗起来了?我答:老兄,这话不便告诉你……”
他把和许广平的来往书信公开出版成《两地书》,在情书里,他有时叫许广平“小刺猬”、“亲爱的小白象”,有时又叫她“小鬼”,爱得光明磊落,坦荡又热烈。
临死前,鲁迅让许广平忘记自己,管好自己的生活。
许广平没有忘记,把自己活成了他的样子。
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是他们的共同好友,见证了他们之间的感情:“鲁迅纵然在病中,和面对死亡的时候,除非有她作伴,他会拒绝到任何地方去诊治。自从我来到中国,我很少或几乎不曾见过男女之间有这样真挚的爱。”
鲁迅喜欢骂人,骂过很多人,但都是光明正大地骂,都是公愤,并没有私仇。
他看不惯陈西滢,写文章批得他哑口无言,但还是把陈西滢老婆凌淑华的小说选入了《新文学大系》。
他对女性的态度超脱了那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
他的金刚怒目后是一颗悲悯心,同情女性,尊重女性,从不物化女性。
从祥林嫂到《伤逝》、《娜拉走后怎样》,充满了对女性命运的关爱和忧虑。
他的人品绝对占得住脚,经得起考验。
有人说:“我不想用伟大形容鲁迅,那样的话只会让更多的人拿着放大镜找他的错处,试图把他拉下神坛,可事实上,鲁迅的道德水平比大多数人还是高多了,用可贵二字形容先生已经足矣。”
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