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大汉口”百年芳华 ——《大路朝天——穿越中山大道》读后

作者:罗时汉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传神“大汉口”百年芳华 ——《大路朝天——穿越中山大道》读后_第1张图片

我们知道美国纽约有条华尔街,但可能不知道它起源于一道栅栏构成的墙——这在“华尔街”英文单词wall street中露出端倪,“华尔”wall就是墙。这条“墙街”自1685年建成,至今332年,早于美国建国。

汉口有条中山大道,它确定无疑起源于汉口城堡,1907年拆墙筑路,这便是中山大道的前身“后城马路”,至今110年,早于民国成立。

华尔街和中山大道都充满传奇,华尔街却好似独领风骚。十多年前,坊间热过查尔斯·盖基特的《百年华尔街》和霍华德·瓦赫特尔的《梦想大道—-华尔街拓荒百年》,皆是煌煌大著。电影从来就是梦工厂,除了巨片《华尔街之狼》演绎为掘金学的活教材,早在1987年拍摄的《华尔街》,又在2000年加拍续集《华尔街:燃烧的金钱》,可见风流总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中山大道远远不止燃烧金钱,它历经洋务冲浪、辛亥枪声、北伐剑影、大革命烽火、抗战硝烟,激荡政治风云、喧嚣商业大潮、引领文化时尚、跳动社会脉搏,但它又似乎寂寞得多。好在一群民间人士“不甘寂寞”,在它诞生110周年之际,众筹成书,集资出版,于是有了这部40余万字的《大路朝天——穿越中山大道》,以无愧于这条百年老街、无愧于“大汉口”。

一条大道立传,半个汉口存史。《大路朝天》以路之变迁,观城之沧桑,在全国拥有中山大道或中山路的城市中首开先河。它立意高远,把中山大道作为一个标本,追问大汉口走向现代化的坎坷历程。所谓“大路朝天”之“天”,便是世界,便是未来,便是现代化,便是发展规律。

从这一基点出发,全书布局宏大,内容饱满,文气充沛。它横向在“路”——从硚口、六渡桥、一元路到黄浦大街,脚量手绘,一展华洋杂处、风采相映的空间图景;它纵向在“天”,从清末、民国、日寇侵占到共和国,目移思接,审视风云流转、活色生香的历史切片。它当属第一次全方位梳理中山大道经风历雨的历史沿革,定位转折节点,辩析重大事件,考察其与城市发展和文明进程的交互影响。

由此,它不仅浓墨重彩地呈现汉上风情长卷,更重要的是着力寻找城市之“根”之“魂”,让我们看到中山大道广纳天下的豪放,兼容中西的通达,敢为人先的勇毅,中流砥柱的坚强,从中感受到“大汉口”的品性和神韵。

其实,此类题材 “史海钩沉“,很容易拘泥于堆砌故事、附会传说、索隐野史、玩味掌故,往往自得其乐,大大降低了文本价值。而《大路朝天》众筹者的头脑是清醒的,眼光是深远的。他们大多经年潜心文史研究,不乏直接从事史志、档案、图书工作的专家,还有关注城市文化传承的媒体人和作家,具备较高的文史学养及较宽的学术视野,保证了著述的品位和质地。

在他们笔下,对中山大道有整体观照,也有重点聚焦;有深度发掘,也有碎片整合;还有多角度折射—--借助竹枝词、老橱窗、收藏品,予以形象化补充,有利丰富读者的认知。

众筹者术有专攻,各显其长,产生不少独到发现,像中共五大选址黄陂会馆、国共合作共事南洋大楼、日军兵站霸占民众乐园和众多“老字号”的来龙去脉,增添了更为详实的考订。同时,廓清历史迷雾,对“地皮大王”刘歆生、“水电之父”宋炜臣等商人的历史作用,给予了比较中肯客观的评述。

列作附录的《中山大道的千家万户》、《中山大道上的两起惨案》等文字图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

值得一说的是,由于众筹者几乎一水“老汉口”,带来全书一大特色——鲜活的个人记忆和亲历的切身体悟交融其间,营造出质朴的现场感、细润的生活流,为之注入暧暧的温情,亲切可感。

他们贡献了积累,更贡献了爱,完成了一次对自己家园的世纪礼赞。倘若没有这么一群有心人,情痴般倾情投入,义举般赴身抢救,中山大道的百年芳华,不知还将在风烟尘埃中淹没多久?

当然,《大路朝天》不可避免地存有缺憾:时段的交叉与地段的游离妨碍总体脉络,作者之间分寸把握和叙述话语不尽统一,章节之间内容重复乃至矛盾时而有之,一些代表性风物流于浮光掠影,从史料到史识、从风味到风情的提炼更有空间。

这些正好表明,中山大道自身的丰厚底蕴取之不竭、品之难尽,值得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发掘,也应像华尔街那样得到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多重传播。

车轮在前行,大道在延伸,《大路朝天》不是终点,而是呼唤。

传神“大汉口”百年芳华 ——《大路朝天——穿越中山大道》读后_第2张图片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罗时汉”


我朋友“山色归读”是Fountain&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贝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神“大汉口”百年芳华 ——《大路朝天——穿越中山大道》读后)